潘云唐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旅游地学大辞典》由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8月出版,一年来在旅游地学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此大型工具书由陈安泽任主编,副主编为卢云亭、张尔匡和田明中,共有46位撰稿人,还有26位审稿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韩、刘嘉麒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中国旅游地学的奠基人、开拓者。
此书的运作历史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1994年第9届全国旅游地学年会上讨论《旅游地学名词》编写方案作为开始,到本世纪初正式进行编篡,2013年出版问世,真可谓“二十年磨一剑”!
本书共有506页,3000多条词目。陈安泽研究员所写的中英对照的“主编的话”对全书作了精辟的提炼和阐释。全书共分为6个篇。一是“旅游地学总论”,包括旅游地学的定义、概念,旅游地学的发展史、主要人物、主要论著。二是“旅游地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科学的总论及各主要分支学科;地理科学的总论及各主要分支学科,此外还有环境科学、景观科学、旅游学、美学。三是“旅游地学资源”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形迹、古生物古人类、典型矿产地,岩石、火山、冰川、流水、海洋、湖泊等地貌,泉水、环境地质遗迹、生态及气候气象的景观旅游资源,还有宝玉石、观赏石及与地学有关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等等。这一篇是全书的核心和精华,占224页,载入了六百多幅彩色照片、彩色图及七十多幅幅黑白照片和线条、灰度图。四是“旅游地学运用”,包括地质景观资源的调查、评价和保护法规,以及若干重要图件。五是“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包括地质公园为概念、规划、解说教育、科普活动、科研工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六是“旅游地学类公园及世界遗产地”,包括中国国家级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全球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重要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世界自然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等等。
陈安泽研究员提出了“旅游地学”的最新定义: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旅游学、美学、景观科学、环境科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业涉及的地学问题,是开创中国旅游业走向科学旅游新时代的学科”。他又把旅游地学的研究内容归结为“客体要素”——客源市场、“主体要素”——旅游资源、“媒体要素”——旅游业管理及接待设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 以及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这四大方面。他回顾旅游地学发展的历史,认为近代旅游地学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现代旅游地学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而中国旅游地学则正式开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可分为孕育阶段(1978~1985年)、初创阶段(1986~1991年)、成长阶段(1992~2000年)和开拓阶段(2001年~今)四个时期。文中还论及旅游地学对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之创立和发展的推动及在其建设与管理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强调了旅游地学对中国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前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李廷栋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分别写了热情洋溢的“序”。廷栋院士说:“作为一名老地质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地质学只有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解决国家和公众所关心的重大实际问题,被广大公众所了解,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旅游地学就是把地球科学应用于旅游事业、从而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也是地质事业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创举。” 杜一力副局长说:“旅游地学是对中国旅游(业)贡献最大的学科。在服务旅游的过程中,地学找到了中国最大的科普课堂,从殿堂上走进人们的生活,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秉持了“服务旅游”的理念,旅游地学的学者推动了产、学、研的结合,推动了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此业其伟,能不肃然起敬焉?!”
旅游业这个著名的“无烟工业”已是占据世界和中国经济首位的“朝阳产业”,从事此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旅游地学大辞典》是理论性、系统性、权威性与实用性、资料性、可查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经典巨著。它是地质地理院校、旅游院校师生从事《旅游地学》等课程的重要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 也是地质公园、风景区、世界遗产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人员、旅行社导游等、从事地质调查规划、保护、研究、展览、解说等工作的必备指导性文献;对于广大游客,特别是旅游爱好者及职业旅行家,它又是学习和运用山水景观科学知识的自助游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