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朋根,聂运菊,夏元平,何海清,许俐俐
(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高校两大类[1]。研究型的重点大学往往是指一本院校或211工程以上的院校,一般为教育部直属管理的院校或各省的重点大学,它们的学生生源素质较高,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相应地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排头兵、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而地方普通高校为省属院校或地市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弱,主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改善社会群体的文化结构、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向产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扩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高校既要孕育和培养成果研发型人才,又要培养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后者是地方普通高校主要责任。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应该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他们去引领社会文化,使他们在成果应用的延伸阶段实现技术创新[2]。相对教育部等直属院校,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相对较弱、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课程体系相对较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造好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是地方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现状和特点,开展地方高校地理信息学科专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GIS作为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及发布的技术和工具,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并已成为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有力助手,2009年我国GIS产业产值达700亿元。在GIS教育方面,1998年7月教育部批准新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一些具有地理、测绘与遥感、计算机技术、地质、资源环境、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12版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200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GIS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上万余人。由于各个高校办学背景不同,开设GIS专业时所依托的学科不同,造成对GIS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存在差异,专业发展各具特色。同为GIS专业学生,由于没有统一的专业规范约束,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有些不具备开设GIS专业条件的院校盲目跟进,特色不突出,造成GIS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盲目跟进往往会出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配套设施差、不重视实践教学等各种现象,使得GIS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适合社会实际需要。例如,有的地方性学校只重视GIS专业研究生考试相关的几门课程,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和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不重视,也没有条件重视,造成学生在进行研究生面试时,出现理论分考试较高但面试分普遍比较低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困惑。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人才缺口达几十万人,社会需要既要掌握GIS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备熟练操作GIS软件与应用开发技能的应用型人才[3]。高校应该亟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GIS专业人才,其专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GIS专业与相关的测绘工程等老牌专业相比,一些院校的GIS专业就业率不是很高,原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GIS专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相对国家级重点院校,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弱、科研能力不强、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等弱势状况。加上GIS是新兴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是很成熟,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GIS专业又属交叉学科,涉及测绘科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对教学条件要求过高。这就造成地方高校GIS教育往往出现了诸如教育体系不成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仪器设备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4]。
由于GIS专业是新专业,不能像其他老牌专业一样有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也没有全国性的专业规法。尽管2009年北京大学秦其明教授联合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起草GIS专业规范的编写工作,但国家GIS专业规范迟迟没有发布。自1999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成立了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至今,每年都举办GIS专业教学的交流会议和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等活动,各高校尤其是委员会成员单位的高校就GIS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虽然在主干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办学特色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还是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专业教学体系和模式,大多数高校还只能参照各自的依托学科和专业开展GIS专业教育教学。
GIS是现代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掌握地学(地理学、测绘学)的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涉及本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目前,不少地方高校GIS专业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改行来教授GIS的,由于是地方性学校,因此很难引进优秀的博士或硕士,造成GIS专业教师存在数量不足、教师对GIS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了解不多、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现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较快,授课教师需要花费时间来了解GIS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出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现象。此外,地方高校教师还存在知识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科研与教研水平不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等现象,尤其是对于像GIS这样的新设置专业显得尤为突出。鉴于上述原因,多数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GIS专业教学对教师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在教学经费投入方面往往是紧缩开支,尤其是像GIS这样的新专业的教学设备往往依靠依托专业的教学设施,很难根据新专业教学特点和办学条件对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和配备,造成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等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例如,有些开设GIS专业的地方高校,连一套国内外流行的正版GIS软件、遥感软件也没有,学生实习都是靠教师找一些盗版软件来进行教学,更不用说购置绘图仪、工作站等一些必要设备。即使有一些软件也不能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更新,造成教师开设实验课时只能用一些过时的软件进行教学,影响学生知识的先进性。GIS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除理论教学外,需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和硬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分布的合理性与业务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所开设专业的课程。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难按照GIS专业学生知识点与能力体系来设置课程,更谈不上设置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目前地方高校GIS专业课设置往往根据教师开课能力来设置相关课程,即使知道某门课重要,由于很难引进高质量的对口专业教师,造成课程设置不能全面反映GIS学科知识点,往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模式,或者是主要开设依托专业的课程而GIS专业课程只是蜻蜓点水地开设几门理论性课程。例如,有的师范类和工程应用类院校对测绘学科的内容很少涉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理解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就会增加学生对地理信息空间概念理解与应用的难度。
地方高校不能正确对待地方高校GIS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有的地方高校本来就是地方高校,硬要说是教学研究型大学,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过高。应用型人才就是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由于办学经费、师资、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按照“应用型”人才模式目标开展教学。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直至影响学生就业。
(1)考虑学校实情,打造专业特色
地方高校应打好特色这张牌,形成自身的特色思想、特色目标、特色环境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走具有自我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之路。最能反映高校特色的当属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精神氛围等,它们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也是高校特色之根本。作为一个专业来讲,应该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结合各校自身条件和专业优势,制定好GIS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地方高校GIS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理念,在空间信息采集、空间建模与分析、GIS二次开发、GIS工程建设及GIS应用等方面下功夫。
目前,各开办GIS的地方高校一般都依托了传统优势学科[5-6],例如师范类院校一般依托地理学专业,应该发挥GIS在解决地理学中地理分析与决策问题作为培养目标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又比如,具有测绘学科的院校一般依托在测绘学科,应该充分发挥测绘学科在空间信息采集与表达、管理与分析方面的优势,突出测绘类知识结构和空间数据建库方面的知识,突出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特色。而对于依托诸如地质、水利、林业等工程应用科学所开设的专业,应该突出GIS在专题应用方面的特色优势。
(2)多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和科学研究水平
可以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自身培养方面,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尽快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弥补自身教师队伍的不足,克服难以引进高水平的教师的缺陷,可以考虑从重点高校、优秀GIS企业引进兼职教授或技术骨干,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又可以指导本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快速提高本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每年联合举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青年教师培训班,较好地为新开GIS专业或GIS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严重不足的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师资培训机会,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并派送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为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应该硬性规定每位青年教师必须利用假期或脱产到对口的实际生产单位工作半年以上,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申请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以锻炼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例如最近几年笔者所在单位在申报横向项目方面,吸纳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使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既要突出GIS专业核心课程又要体现本校特色。课程设置体现开放性、实用性、系统性。开放性就是指课程及教学内容来自社会需求,和国际接轨。实用性就是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意见,课程设计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系统性则是要综合考虑GIS核心课程、吸纳学校优势专业、充分考虑学校的人财物资源。课程设置要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例如,笔者所在单位GIS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就突出了测绘学科特色,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摄影测量、GPS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处理与质量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应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GIS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合理分布(比例);二是应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和先导课程知识要求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的前后顺序;三是在实践性课程(含教学实习)安排方面,做到四年不断线,目的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循序渐进发展和提升。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应该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本科生的要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企业实训时间。在教材选用方面,专业基础课和学位课程应该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出版社近10年出版的新教材,专业选修课应该选用符合教学大纲和知识点要求的教材或自编能够反映本专业学术前沿、新技术和专业特色的讲义。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四年不断线,既要有单科实验实习,又要有综合实验实习训练。整合校内资源,加强校内GIS综合实验室建设,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条件[7]。聘请GIS相关企业技术骨干到实验班开课或讲座,鼓励学生毕业实习到生产单位去。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同省内十多家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的甲级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每年的毕业生都派送到对口单位从事实训工作。最近几年,笔者所在单位专业老师在地图缩编、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采集与整理、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农村土地所有权调查等方面承担了项目,吸引了一批批学生参加,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有感性认识,参与项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毕业找工作也很有底气。
(5)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让教师有压力感,并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考核依据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高校内部举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挑战杯、各公司举办的GIS开发大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从中获得动手能力培养的锻炼[8]。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方面,不能各自为政,可以采取导师集体指导的形式,发挥指导教师的各自优势,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例如,去年在指导GIS专业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GIS应用技能大赛时就采取集体指导形式,成立了由3位青年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并责成一位教授进行协调,学院为了参赛而专门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次参赛就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学校和学院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为了规范地方高校GIS专业教育,使全国GIS教育得到整体提高,建议中国GIS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委员会尽快制定GIS专业规范、建设网上教学资源,以明确GIS专业培养目标、规范核心课程与教学条件,为规范地方高校的GIS教学提供依据,为GIS专业教学提供资源。
笔者所在单位GIS专业是1999年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在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应充分考虑测绘学科和学校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结合测绘科学的优势,突出了学生在空间信息采集、GIS二次开发、GIS工程建设方面的能力。今后应该在GIS地理国情监测、土地资源管理及地质资源普查与勘探方面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向。
地方高校GIS教育无论在师资力量、学科设置,还是实验软件平台都相对紧缺和滞后,难以达到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与开发能力的教学目标,因而要强调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实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地方高校GIS专业教学的优势,为相关行业培养专业对口的GIS专业人才。此外,GIS教学本身也存在科学施教问题,在教学大纲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合理改进、教学手段合理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需要GIS教育界的同行和专家共同关注和研究,以期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GIS专业人才。
[1]惠泱河.地方高校要在“办学特色”上做足文章[N].中国改革报,2010-11-26(3).
[2]梁颖.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办学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1-08-08(4).
[3]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1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J].3S新闻周刊(就业专刊),2010(10):38-44.
[4]汤国安,龙毅,李云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9):45-49.
[5]黄杏元,马劲松.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感,2002(3):5-8.
[6]王平,刘慧平,潘耀忠.中国GIS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3(4):8-18.
[7]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1-3.
[8]程朋根,李大军,刘荣,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6):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