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锋, 王燕妮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湖北 荆州 434007)
髋关节疾病包括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股骨头缺血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适应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年龄、骨折类型、治疗方法,据文献报道,发生缺血坏死的时间最早为伤后1.5个月,最晚伤后17年,其中约80%~90%发生于伤后3年以内[1]。股骨头坏死的原因通常认为是股骨头血液供应受到损害,再加上骨折复位不良和固定的稳定性不佳,致骨折再移位和假关节形成。
本组78例患者均为我科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髋关节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57例。患者年龄60~89岁,平均74.5岁,
主要表现为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髋关节疼痛,移动患肢时疼痛更为明显,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常有压痛;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且远端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CT检查方法、MRI检查方法。
78例患者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分别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78例患者中股骨头坏死58例,外伤12例, 骨性关节炎8例。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痊愈出院,手术切口甲级愈合,恢复良好。住院时间10~14d,平均12d。
3.1.1 创伤性 因髋部受伤后引起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以及没有骨折脱位的髋部软组织损伤。其中由股骨颈骨折而发展成股骨头坏死者最为多见,约占股骨颈骨折的30%左右。
3.1.2 非创伤性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酒精中毒等,这些因素有的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不论是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的因素,最终的结果一是造成动脉供血不足,二是造成静脉瘀阻。而后者又可以引起骨内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缺氧,骨细胞变性、坏死。
可根据病人情况选用髋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显露关节囊,一般不切除前侧关节囊,这样可保持人工关节的稳定,减少术后脱位,术后也无疼痛现象。然后将髋关节屈曲、内旋、内收使关节脱位,距小粗隆上方1.5cm左右,垂直切断股骨颈,修整髋臼,髋臼面的所有出血点均应止血,纱布压迫止血。在放入骨粘固剂时,髋臼创面应无出血或积血,所以在髋臼面干净无血后,才能开始搅拌骨粘固剂。固定髋臼帽,固定人工股骨头,复位后观察其活动度及稳定性。
3.3.1 全身并发症 常见的为深部静脉栓塞,此并发症重在预防,术中应保持合适的体位,患肢避免长时间髋内收位。操作应轻柔,减少出血,保持充足血容量,术后最好不用止血剂。伤口保持负压吸引,防止髋部、腹股沟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并且早期开始物理疗法,如术后抬高床脚,及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活动,尤其是让患者主动用力地作踝关节屈伸运动,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
3.3.2 局部常见并发症 有伤口感染、人工髋关节松动、脱位等,其中感染是最严重并发症,它是造成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做好病人的无菌准备,除完善的皮肤准备之外还应在术前30~60min静脉应用抗生素,这一点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很必要的。
3.3.3 血管损伤 髋关节置换发生血管损伤的机率为0.25%,一旦发生,可威胁病人的生命和肢体存活,因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3.3.4 神经损伤 占髋关节置换术的0.5%~2%,受损神经主要是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和股神经。损伤原因多见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对神经的直接损害,如电凝灼伤、牵引拉勾直接损伤或手术过程中并发骨折的骨断端对神经干的损伤,或使用长颈假体,使肢体延长,而造成神经牵拉伤。我们在操作时避免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层次清楚,手术操作轻柔,注意保护神经,防止选用使肢体过度增长的长颈假体。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是预防感染、合适假体、操作轻柔、控制出血。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