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关系研究

2014-03-27 01:29许泽明李玲琴王浩瀚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诏古都苍山

许泽明,李玲琴,王浩瀚

(1.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2.大理学院 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3)

0 引言

水环境指城镇周围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和围绕城镇生产生活修建的水井、水沟、输水管道、护城壕等人工水利设施[1]。历史时期水环境与城镇发展关系是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国内学界研究集中在古都、著名古城和西北地区,云南研究相对薄弱。白龙飞对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进行了研究[2];李昆声、何金龙、吴月湖、吴晓亮等研究了大理古都所在地苍洱地区(苍山洱海间的狭长地带)城镇的沿革[3]、性质[4]、修建时间、空间布局[5]及城市体系[6]等;吴晓亮界定了大理古都的概念,指出大理古都指上关与下关间的地带,包括太和城、羊苴咩城和大厘城三城,起止年限为739~1254年,共515年[7];张锡禄与沈明洁等均指出,苍洱地区居址环境随洱海水位下降而下移[8,9];还没专文论述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关系。2008年以来的长期干旱影响了大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理市无论是强化滇西中心城市地位,还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发展支柱产业旅游业均需水环境的支撑。且包括大理在内的很多城市存在旱季缺水和洪涝现象,水环境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城镇发展的矛盾突出。为此探讨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的关系,为大理等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材料

采用历史文献法,整理《蛮书》、《新唐书》、《大理行记》、《南诏野史》、《大理市供排水志》、《洱海管理志》等有关苍洱地区水环境与城镇发展的史志,并结合现有研究,梳理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的线索,进而探讨二者关系。

2 大理古都及其水环境简介

南诏统一六诏前,洱海区域的三部河蛮(今白族先民)在洱海西岸修建了3座城邑,即南部的太和城、中部的羊苴咩城和北部的大厘城[10]。此后,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先后(738~902年)作为南诏的王都。八世纪中叶,羊苴咩城已被称为“大理城”[3]。大长和国(902~927年)、大天兴国(928年)、大义宁国(929~937年)、大理国(937~1253年)也以羊苴咩城为都。

图1 大理古都及其水环境

Fig.1ThemapoftheDali-capitalCityanditswaterenvironment

大理古都水环境主要包括洱海、苍山十八溪、锦浪江、冯河及井泉等。此仅介绍洱海和十八溪。洱海,1952-2005年54年平均水位为1 964.93m∗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洱海管理志[M].内部资料,63-64.1952~2005年洱海最高和最低水位平均值的平均值计算所得.,十八溪是其西部的主要水源。十八溪,自南至北依次为阳南、葶溟、莫残、清碧、黑龙、白鹤、中和、梅、桃[5]、隐仙、双鸳、白石、灵泉、锦、茫涌、阳、万花及霞移。每条溪均在两峰之间,这些峰即为苍山十九峰,从南至北依次为斜阳(3 062m)、马耳(3 285m)、佛顶(3 615m)、圣应(3 666m)、马龙(4 122m)、玉局(4 097m)、龙泉(约4 095m)、中和(4 092m)、小岑(4 070m)、应乐(4 011m)、雪人(3 944m)、兰(4 034m)、三阳(3 977m)、鹤云(3 920m)、白云(3 794m)、莲花(3 959m)、五台(3 581m)、沧浪(3 546m)及云弄(3 572m)(图1)。因史料和现有研究较少,只能获得洱海水位下降的水环境变化信息。

3 水环境对大理古都发展的影响

3.1 水环境影响大理古都选址和南诏迁都

《管子·乘马》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11]。这道出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一般规律及其与水环境的密切关系。大理古都符合这种分布规律,三城均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太和城[3]、羊苴咩城均位于苍山东麓的缓坡,大厘城位于万花溪冲、洪积扇,地形相对平坦。三城水资源均较丰富,又距洱海有一定距离,天然防洪形势较好。

3.1.1 水环境影响大理古都选址

第一,苍山抬升与洱海下陷使洱海西岸冲、洪积扇出露[12],包括大理古都的洱海西岸城镇建设成为可能。第二,十八溪塑造了山前冲、洪积扇,湖滨又有湖相沉积[5],使苍洱地区地形相对平坦,便于城镇建设和生产生活。第三,十八溪、地下水和井泉为城镇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水源。三城均邻溪或跨溪而建,充分利用溪水为城镇水源。苍山东坡有十八溪,山前冲、洪积扇为丰富的潜水溢出带[5],且有大气降水和融雪两种补给形式,故苍洱地区地表、地下水均丰富。特别是旱季,融雪补给使溪流和地下水的水量较大而稳定。还有银箔泉等井泉为城镇发展提供优质水源。第四,三城东面均以洱海为天险,南诏时又修建了龙首关(在今喜洲上关)和龙尾关(在今下关),这样西北可拒吐蕃、东北可防大唐,再加上西倚苍山的有利地形,三城的发展环境相对安全。后南诏能在天宝战争中取胜,洱海可说是功不可没。第五,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排水、泄洪。第六,三城所在的冲、洪积扇面积大于(图1)和水环境优于苍洱地区其他地区。水环境是大理古都选址的重要自然地理背景。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强化了大理古都选址的水环境等自然地理优势,使大理古都选址苍洱地区成为必然。

3.1.2 水环境影响南诏迁都

739年皮罗阁从巍山迁都太和城,后南诏又迁居大厘城,最后长期定都羊苴咩城。大理古都长达约515年。其中,太和城约40年,大厘城约25年,羊苴咩城则长达约450年[7]。旱季流量是城镇选址时的重要水文条件。苍山冰川在1300年前左右彻底消失[13],则旱季溪流和地下水的流量取决于融雪量的大小,而山峰海拔影响积雪量。三城所对山峰海拔,太和城 < 大厘城 < 羊苴咩城,旱季融雪量也是太和城 < 大厘城 < 羊苴咩城,这与表1所示相符。而太和城为都时间长于大厘城,可能是因大厘城紧临的万花溪洪峰流量大,不易利用,低平的地势不利于排水、泄洪。以溪流分布看,羊苴咩城有中和溪与梅溪穿过,加上南边的白鹤溪和北边的桃溪,共4条;太和城有葶溟溪和阳南溪2条;大厘城只有万花溪1条。羊苴咩城溪的数量最多,长度较长而旱季流量最大,密度最大,空间分布最合理,年平均径流量和洪峰流量较适中而易利用(表1和图1)。三城所在地仅现大理古城附近为地下水富集地块[14],则羊苴咩城附近地下水资源丰于太和城和大厘城。综合来看,羊苴咩城的水环境最优,承载力最大,可看出南诏统治者对最优水环境的探索追求。水环境是南诏迁都和羊苴咩城长期为都的重要原因。

表1 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溪流流量比较

数据来源:大理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市供排水志[M].内部资料,2005:22-23.

3.2 水环境影响大理古都规模

城镇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古代城镇规模主要取决于用地规模,即占地面积的大小[1]。因大厘城规模缺史料介绍,仅比较太和城和羊苴咩城。而羊苴咩城曾多次修筑,规模变化很大[5],故以二城规模较大时进行比较。《新唐书·南诏传》载:“异牟寻惧,更徙羊苴咩城,筑袤十五里”[15]。南诏大理国时期,洱海水位约为1 980~1 985m[9],即现221省道(大理—鹤庆—丽江)一线,则羊苴咩城南、北城墙的东界应位于现221省道一线,而考虑防洪因素东界可能更靠西。西至苍山神祠,Arcgis10测得南、北城墙分别长约3 425.34m、3 038.03m,合12.00南诏里(每南诏里合538.72m)[5]。白鹤溪到桃溪[16]约为5.21南诏里,而羊苴咩城基呈方形,则全长合22.42南诏里。《大理行记》载“太和城周十有余里”[17]。太和城南、北城墙分别长3 350m、3 250m,合12.26南诏里,加上两道城墙相距1 800m,合3.34南诏里,而太和城基呈“V”形,则全长合15.60南诏里[18],而湖岸线较今靠西[6],应小于这个数。由此可见,羊苴咩城的规模大于太和城。洱海水位限制了大理古都的东界进而影响其规模。

3.3 水灾影响大理古都发展

水灾破坏城镇建筑,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曾多次暴发过泥石流和洪水,冲毁城墙,毁坏民居。大理国中期,中和溪洪水暴发,五华楼被毁损,重建历时3年竣工[19]。水灾冲毁农田,影响农业进而影响城镇发展。而洪水、泥石流也有形成新的农田,促进农业发展,进而促进城镇发展的有利一面。现在比较肥沃的苍山东麓冲、洪积扇就是历史时期洪水、泥石流长期塑造并经熟化的产物。

此外,水环境还影响大理古都建设、布局和交通。太和城、羊苴咩城东部均以洱海为天险,无东城墙[5]。羊苴咩城王宫、宫殿、诸官司居地等重要建筑物基本分布在西部[10],可能是西部地势较高,水质好的缘故。从现有地名亦可看出水环境对大理古都布局的影响。水碓村,在今古城外214国道西部,在羊苴咩城中也靠西,水碓即水磨,曾是加工米的地方。因其靠西,有一定的坡度,水具有一定势能,故布局在城西。银梭岛贝丘遗址陶船模型的出土表明5 000年前洱海上已经有了帆船[20],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在洱海上发展航运。宽阔的洱海也给威严的都城增添了几分生气,改善了都城的宏观环境。

4 大理古都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4.1 因都城建设和薪柴需求砍伐森林引发洪灾和泥石流,加剧水旱灾害

苍山多雨,全年降水、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分别为136、33、11和3天左右。1日、1小时和10分钟最大降水量分别为137、49和16mm,且苍山东坡平均坡度为32°[21],极易暴发洪水及泥石流。前面谈及水灾频发,固然有自然原因,而植被破坏等人为原因更加重要。洱海湖泊沉积物清晰记录了唐末(900年)以来,洱海地区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及流域植被生态破坏等信息[22]。说明南诏进入苍洱地区的前160年(739~900年),生态环境还较好,但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加剧,水环境等被破坏。南诏大理国时期修建了龙尾城、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龙首城[23]及五华楼等大型单体建筑,如此大兴土木必然需要大量的木材,这些城镇还需大量的薪柴作为燃料,为了运输方便,所需木材应该主要采于苍山东坡。大量的森林砍伐使苍山东坡植被减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而易发洪水和泥石流。洪水和泥石流使城镇建筑被毁,重建又要大量砍伐苍山森林,森林减少其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坡面径流流失,使洪灾、泥石流和旱灾的频率升高、强度增大,形成恶性循环。

4.2 大理古都人民利用和改造水环境方便生产、生活

4.2.1 大理古都人民利用和改造水环境方便生产

苍洱地区适宜于农业发展。大理古都人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农业。十八溪冲、洪积扇和湖相沉积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相对肥沃的土壤。《蛮书》载“土俗惟业水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10],说明当时人们充分利用源泉灌溉水稻。

南诏大理国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有引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井等。“武宗乙丑会昌元年(841年),(丰)佑遣军将晟君筑横渠道,自磨用江至于鹤拓,灌东皋及城阳田,与龙法江合流于河,谓之锦浪江。又潴点苍山玉局峰顶之南为池,谓之高河,又名冯河,更导山泉共泄流为川,灌田数万顷,民得耕种之利”[24],以调节水量的时空分布。还开沟引水灌溉山间梯田[25]。三、四千年前洱海就有渔业捕捞活动∗洱海管理志.154.,羊苴咩城内“方池”养有“鱼鳖”(“(客)馆前有亭,亭临方池,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10],十八溪、冯河、洱海∗洱海管理志.65.可灌溉,苍洱地区农业较发达,有渔业之利,丰盈的物产为大理古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2.2 大理古都人民利用和改造水环境方便生活

太和城与羊苴咩城均以天然溪流作为护城壕[6],既可加强防御,也利于居民取水和防火、泄洪。还修有“地龙”[26]等堤防设施以防洪。都城内有面积不小的水域,如羊苴咩城内有“清池”和“方池”,可供皇族游憩,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洱海中流岛上还建有舍利水城供南诏王避暑[10]。羊苴咩城考古发掘有水井及多条水沟等遗迹,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使用地下水和利用水沟。据访查长期以来,大理古城人民以饮用井水和泉水者为多,仅大理古城内就有360多口井∗大理市供排水志.25-26.。20世纪80年代自来水普及前,古城内居民主要饮用井水。大理古都居民也主要饮用井水。

5 结论和讨论

水环境不仅影响大理古都选址和南诏迁都;还影响大理古都建设及其规模、布局与交通;水灾影响大理古都发展。因都城建设和薪柴需求砍伐森林引发洪灾和泥石流,加剧水旱灾害;大理古都人民利用和改造水环境方便生产、生活。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相互影响。当然,大理古都发展还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大理古都人民更多的是对水环境的适应,而现代苍洱地区人民对水环境的能动性增加。

大理古都所属的“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27],特别是山地城镇应保持水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太和城、羊苴咩城均分布在缓坡上,而云南省正在上山建城,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还应借鉴云南历史城镇发展经验。长期使用井水的习惯是大理在西南旱灾中灾情较轻的重要原因,提示我们旱季时可在适合地区适量开采地下水,但要加强管理。效仿古人跨区域调水来满足用水需求。保护好城市水环境。

标题中只称影响而不用决定,一是水环境的影响有限,二是恐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嫌。以现在的溪流信息分析大理古都的水环境欠妥,还需更强有力的材料。关于大理古都水环境的变化和羊苴咩城周长的推测等还需进一步探讨。因大理古都记载较少,故研究难度较大,希望考古发掘等为其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大理古都的关注。

致谢:衷心感谢大理学院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肖文研究员与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丁伟教授对选题的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小亮.都城时代安阳水环境与城镇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1;43.

[2]白龙飞.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D].昆明:云南大学,2011.

[3]李昆声.古代云南名城大理沿革[J].思想战线,1981(1):38-39.

[4]何金龙.云南西部洱海区域南诏时期诸城址功能性质的分类归纳[J].边疆考古研究,2007(00):15.

[5]吴月湖.羊苴咩城新论[D].北京:北京大学,2003.

[6]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2.

[7]吴晓亮.对南诏大理国都的几点考释[J].云南社会科学,2003(2):97-102.

[8]张锡禄.苍洱地区居址环境的历史变迁[J].云南环境科学,1997,16(4):3-8.

[9]沈明洁,崔之久,易朝路.洱海环境演变与大理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6):63-68.

[10](唐)樊绰撰.云南志补注[M].向达原校,木芹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70-96.

[11]黎翔凤撰.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83.

[12]彭贵,焦文强.洱海湖盆晚第四纪地层的14C年龄测定及洱海的演变[J].地震地质,1991,13(2):179-183.

[13]杨建强,崔之久,易朝路,等.关于点苍山”大理冰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9):1205-1211.

[14]范弢,杨世瑜,庄立会.大理市水资源环境现状与应急地下水源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32(6):1-6.

[1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272.

[16]新华网云南频道.大理羊苴咩城遗址[EB/OL].(2006-06-08)[2014-04-21].http://www.yn.xinhuanet.com/topic/2006-06/08/content_7211737.htm.

[17](元)郭松年撰;(元)李京撰.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M].王叔武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6.

[18]吴晓亮.大理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53-54.

[19]熊元正.大理国的京都大理城[N].云南日报,2001-08-21(C03)文史哲.

[20]廖德广.彩云南文史探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8.

[21]苏红军,许映苏,李爱萍.苍山十八溪泥石流防治研究[M]//白建坤.大理洱海科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36-241.

[22]沈吉,杨丽原,羊向东,等.全新世以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34(2):130-138.

[23]孙明.洱海地区城市研究[M]//白建坤.大理洱海科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559-572.

[24](明)杨慎撰著.南诏野史(全)[M].(清)胡蔚考订.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53.

[25]尹桂丽.南诏山区经济开发及当代价值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8):1-4.

[26]李东红,杨利美.苍洱五百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10.

[27]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3.

猜你喜欢
南诏古都苍山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苍山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苍 山
烟云几许著苍山
吕敬人连环画《括苍山恩仇记》选页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南诏德化碑》史料价值散议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