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译
平顶山学院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运用培训、激励、考核等一系列的过程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潜能。虽然高校学生在智力开发、兴趣爱好、知识体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如果想更好地推动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员管理的基本核心,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在组织活动、思维拓展、能力延伸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1、活动过程缺乏科学性的流程与依据
以本学院学生会招新过程为例,流程如下:首先让应聘者根据自己的意向决定所要应聘的部门,然后按照既定顺序上台发表求职演说,最后学生会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对该名应聘者给出评价分数,而最终的录用权则是由所应聘部门的负责人所有。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每位应聘者的考核大多是凭借着对他们的表面印象做出的,并没有做到具体深入的量化评析,也就是说,整个选聘过程缺乏系统的同一标准,从而不能对于不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最终导致新进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有效保障。
2、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沟通是团队工作效率的关键,而团队协作是组织活动成效高低的关键,在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干部没有协作意识,更谈不上沟通,活动中往往都由活动的指导老师来进行直接反馈与指导,就容易造成“越级上报”“单打独斗”等情况的出现。
3、活动设计不明组织建设不清
高校学生对于各种学生组织和各项课外活动充满了新鲜感与向往,参与度普遍较高,但仍出现一些问题,活动过程设计不明,组织分工不清,在实际情况中活动大多数是凭借热情而提出活动方案和计划,很少考虑可行性分析,并且基本未作出量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1、客观公正,公开透明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党员的推荐、学生的评优等都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在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才会产生满意感,使学生受到激励而努力学习。
2、赏罚分明,优势互补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好的方面需要肯定,不好的方面需要修正,赏罚分明才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这样这一个概念“无不可用之人,只有用不好之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学生管理过程中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在组织活动中进行优势互补,促使其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3、以人为本,能力为上
现代高校是以学生、教师为主,以教育、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我们不能统一对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作为管理者也应看到学生自身的优点,以能力为上,从而培养在实际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用组织核心人物塑造组织
众多组织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任务的最终成败好坏与第一负责人直接相关,并且其发展前景与规模也动态地依赖于组织的核心人物。这在初创团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一现象称为“组织核心人物塑造组织”现象,这是人力资源重要性的具体体现。核心人物必定是集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强的典范人物,是被他人所推崇、效仿的特殊人员,所以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人物对于学生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作用,他们能够有效地团结整个学生团体,维护与提升学生集体形象,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2、工作分析的引入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中的核心作用,应以工作分析为起点,从而带动其他各项管理职能的展开。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中最基本的作业。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入也应该以工作分析为起点,而推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3、突出需求导向,重点在构建激励机制上下功夫
在高校学生的管理中,通过建立知识、技术等各方面的需求体系,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制度,在德、智、体不同纬度上,设置考核体系,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法、物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等多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根据不同学生自身情况设置考核目标,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推进高校学生全面进步。
4、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对学生实施“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谭德忠.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务实全书[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高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