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琼,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电影《和巴尔什跳华尔兹》海报
艺术家的创作,是非外力强制的自由选择的劳动,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的审美创造的冲动,这是文艺创作与其它物质精神劳动所不同之处。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人们之所以爱好和欣赏艺术,出自无直接的满足物质功利目的的精神需要,出自对美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朱光潜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艺术活动是艺术家“自由的活动”,“完全服从他自己的心灵上的要求”,“这自由性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尊严。”这是说文艺创作的个体性、自由性等特性。他还认为,“艺术不但自身是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而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力量。”[1]他所强调的是文艺对人的自由和精神审美需要的作用。许多的纪录片作品就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上的“自由”。而动画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则在遵循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上进行了更为自由的表达,激发出了纪录片美学中一些新的创造性元素,形成了明显的个人化美学特征。在笔者看来,在纪录片中用动画进行的影像表征和意象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画面在梦境和真实之间,主观镜头和客观历史之间、人物内心与现实场景之间的自由转换;使得它的结构表现出“风”一般的自由,而这股“自由之风”在纪录片中的穿行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超现实”的意境美。
这里说到“超现实”,就不得不谈到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先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都被涉及。当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渗透在超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文艺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践的现实观念;并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梦、潜意识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这种美学观念不受理性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观念束缚,它鼓励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识的释放。可以说,超现实主义力图“创造某种比现实更真实的东西,也就是说某种比描摹所见的事物更有意义的东西。”[2]而这种“超现实”手法在以动画纪录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中的运用可谓是叫人叹服:贯穿始终关于梦的解读,子弹穿透丛林的慢镜,巴尔什画像下的枪火华尔兹,顺手拈来的超现实元素将影片装点得如梦似幻;影片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色调,对粗线条的人物风格进行了各种情怀的渲染,从而突显了整体情绪和氛围的酝酿,使得影片充满了超现实的奇异美感;尤其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海岸画面,在一种夕阳中的金色笼罩下,再现了福尔曼脑袋中不断播放的白日梦。巨大母体的出现,让这个白日梦每一次浮现,士兵们就像一群新生的婴儿,从金色的梦境中走向彩色的现实中。看到这个场景,我突然觉得“超现实”是一种来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层次的美好诠释。
电影《和巴尔什跳华尔兹》剧照
与此同时,对于反思残酷战争的影片来讲,在笔者看来,用传统纪录片访谈的形式探讨战争,一是容易失真,二是容易寡趣。但就这一部《和巴尔什跳华尔兹》来讲,用动画进行表达,扬长避短,很好了完成了反思现代战争的主题。这是因为动画这种言说方式有时更能触及真实,因为有时真实是那么不真实,比如记忆。在影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中,曾经经历过大屠杀的人都不能直面自己的过去,痛苦使他们和自己的真实过去保持了距离,我们看变成动画的他们,正像他们看过去的自我,所以导演选择了用动画去表现真实的人生。和动画表征的影像相比,人生变成了超现实。可以说,《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用动画的言说方式触动了我们另一根神经,就是无法面对现实却又非要面对的那根神经,正像该片的导演阿里·福尔曼所说,战争是那么的超现实,残酷的过去是那么难以面对,而在现实中访问九个人谈论战争的残酷以及带来的创伤又是多么乏味,既是这样,就用动画表现吧!可以说,纪录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就像是在银幕上谱写的一首表现导演人生体验的残酷而朦胧的哲理诗,给观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愉悦。这种自由的创作对传统的纪录片美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境美。
除此之外,用动画纪录片中所特有的“超现实”的意境美不仅体现在创作者强烈个人风格的显现上,也体现在对一些特殊题材的影像表达上。对绝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对性进行影像表现向来是一个敏感和充满禁忌的领域;比如荷兰女导演米莎·坎普拍摄的动画纪录片《赤裸的性》就是一部反映初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性困惑的片子,由于不方便让孩子们在镜头前亲自讲述,于是导演在做过大量实地采访后,采用了动画再现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对话。可以说,这在形式表达上比传统的纪录片更自由,也可以更好的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观众的心理造成的冲击更强,进而带给观者一种“超现实”的美感。
[1]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朱光潜全集(第1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13-214.
[2]曹倪娜.在超现实主义中发现更真实的现实[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