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
一、需要积极讲述中国的故事
现在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关心、兴趣、猜测和疑问并存,中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讲述中国的故事。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迅速习惯面对世界讲述自己的观点、立场。
不论我们自己是真正的清醒和谦虚,还是习惯于韬光养晦与低调行事,在今天的世界,人们总是把中国当作世界老二来看,把中国的话当作世界老二的话来听。英国学者凯利·布朗认为,将来的世界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将是一个老大与多个第二(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共存的局面。我认为他的分析比较理性。我们清醒地知道,除去我国的总体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二外,在科技创新能力、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现在绝对不是,近期也无法很快成为世界第二,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在190多个联合国会员中排在中间位置。中国是大国,总体也很富裕,但是与许多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又是小国和穷国。
几年前,在世界上刚刚开始议论中国的崛起时,李光耀就曾经讲过,世界上看中国不看中国的人均GDP,而是被中国的总体GDP所震撼。他认为,人们看一个国家的国际实力不是看人均水平,而是关注总体上一个大国的所作所为。我们知道,发达国家不适应也不情愿地接受中国成为大国的一员。美国的心态不用说,仅仅欧洲国家自己发展不顺,国际地位下降,就会把怨气和火气撒到中国头上。他们当中许多人更愿意看到中国的衰败而不是兴起。所以,在猜测和疑问之外,不断有唱衰的论调也很自然。当然,国际上想搭上中国发展快车,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士也绝不在少数。
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一种悖论: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又把中国当作世界老二来防备。世界上,有怕中国成长为真正的世界老二的,有抱着捧杀心理表态的,有真心希望中国强大从而能对抗真正的世界超级大国的。总之,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中国当作世界第二大国来看待。
在被人家完全接受之前,中国需要努力创造一个能够让人家理解我们的国际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包括更加积极的公共外交,即国际公关,更加积极认真而又诚恳智慧地阐述自己的理念。过去那种一门心思办好自己的事情,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应付我们面对的复杂国际环境了。
比如中国梦,不是我们自己想多讲少讲的问题,而是外国人跟中国人讨论起问题来,会主动提问。他们关注我们的中国梦,西方媒体上涉及中国梦的观点中,有希望了解派、疑问派、否定派或者叫唱衰派,但无论哪一派,都希望加深了解中国梦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对他们自己又意味着什么。
所以,关于中国梦,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各种国际会议和研讨场合,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进行阐述和展开全球传播。
二、需要选择与外国人有关的中国故事
当我们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讲话时,我们的受众不再局限于是13亿,还有世界上另外57亿,我们的一言一行就要考虑到那57亿的反应。过去人们曾经一度认为,互联网使内宣和外宣的界线模糊了,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则彻底打破了残存的任何界线。这是我们要逐步学会适应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本来是对内讲的话,外国人却在认真听。如果他们听不懂,或者误解,对中国就很不利。
因此,我们讲述中国梦时,一定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都意味着某种机遇。即使存在挑战,更多的还是机遇。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西部发展战略、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中国旅游大军奔赴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无疑都是中国的机遇,同时也是外国的机遇。
直接跟外国人交流时,特别需要提醒他们,中国发展战略中他们有巨大的获利空间。比如,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开发西部,中国都需要西方的技术和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给资金投向国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中国人重视教育给外国提供了很多机会,包括到中国教课,向中国推销教材,接收中国学生到海外求学。又比如,当前的中国海外游客属于中国人海外旅游的开拓者。他们看景点,但对购物兴趣似乎更大,他们愿意花钱,敢于花钱,而不像许多发达国家的游客那样,找一个地方,住下来,游泳、晒太阳、读书,除去基本吃住行的支出外,花费不多。据媒体报道,一个北京游客国庆节期间出国7天,5天在购物。仅一个亲友托她代购的物品清单就多达20项。中国游客国庆节期间在英国的人均消费高达8000英镑,即78354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几乎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英国人接近半年的工资。哪个国家吸收的中国游客多,获得的利润就高。等到中国游客也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出国主要是度假休息,而不是疯狂购物时,吸收同样数量的中国游客,获取的利润可能就不如今天高。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传达的信息应该是:13亿人的中国梦需要世界来分享。中国梦绝对不是中国追求单独称霸的梦,而是一个追求共赢的梦。
三、需要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跟外国人讨论中国梦,应该多讲13亿人的个人追求,淡化国家梦的概念。
我们阐述中国梦时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元素, 这是因为我们特定的民族传统与历史背景。然而,在国际上,一提到中国的“国家富强”,有些人就感到紧张,就认为中国要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认为中国有野心要统治世界。其实,我们所说的国家富强不是商鞅当年所说的“富国强兵”,而是追求富足与强盛。
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相通的地方,但各国梦又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指出相通之处时,还应该说明各国梦的不同。追梦过程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互相吸取教训。美国人普遍住大房子,开大型轿车,这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追求,因为我们的资源不够。
所谓使用国际化的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正确的翻译也是关键因素。关于中国梦的英文表达方式,现在媒体中混用的说法很多。China Dream包含了外国人的中国梦,比如,13亿人都喝可口可乐,可能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的China Dream。Chinas Dream带有中国国家的某种愿望,而Chinese Dream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个人的追求,代表的是人们对个人幸福的向往。
前面提到的“富强”,最近有美国学者也认为不应该翻译成wealth and power, 而是应该翻译成prosperity and strength。前一种翻译方法恐怕强调的是财富拥有量和大国的影响力,而后一种重点突出了人们追求自己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相比之下,后一种不容易给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
责编:谭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