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平川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公布之后,被外界称为“惊艳”。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个决定,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各种解读和猜测。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时间表定在2020年,因此,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全面深化改革都是贯穿整个对外宣传的一大主题。特别是2014年,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一年,做好相关外宣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对外宣传和解读,核心是针对难点,回答疑问,予以澄清,帮助理解,为我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用事实拨开迷雾,消除外界疑虑
目前,海外舆论对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内容普遍持肯定态度,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次如此详尽的改革计划,给了人们一个惊喜,让市场上的失望情绪一扫而空。路透社认为,中国此次强势推出一场“换汤又换药”的改革,措辞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官腔表述,可谓改革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优于市场预期。但外界也普遍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还在于如何实施。因此接下来还要针对外界的关注,根据改革的具体进程,用事实来加以回答:中国政府接下来会做哪些事情?中国在2014年将推出哪些改革措施?哪些改革举措将在未来几个月、一年和两年里推出,哪些将以更为渐进的方式、在更长期的时间里推行?如何面对利益固化的“抵制”?如何克服中国以往就有的承诺过多、行动不足的前科?在一些阻力较大的领域,改革会否滞后?如《纽约时报》称,农村土地改革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障碍,这场深入数千座乡村的斗争涉及农用土地权益、地方政府税收和融资等多个方面,实施起来阻力很大;且地方政府长期面临中央拨款不够用的问题,许多地方官员依然会阻挠或设法规避那些减少土地收入的政策。那么,我们的对外报道如何找到切入角度?土地改革怎样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进?另外,有哪些改革还需要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会不会数月或数年内可能都不会显现政策出台的迹象?改革如何与经济增长的平稳和社会稳定相协调?
所以我们制定的外宣方案要更细化,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报道,并且针对决定中的个案,让记者到改革一线去报道。要注意前两年是关键,抓住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两年等节点进行梳理。要说明中国的“三个没有变”,即便是到了2020年,距离实现现代化、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艰难的路程要走,贯穿过程意识,把信心和困难、行动和阻力都说足,两面说,尽可能真实、连续地报道这一进程。
针对外界一时难以理解的方面,以及有所扭曲甚至歪曲的方面,进行解释和澄清。比如,一些海外媒体对三中全会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仍持疑虑,称作“鸟笼政改”,也就是借用已故中共领导人陈云的比喻,称中共推行的是“鸟笼政改”,坚持党的领导是“鸟笼”,政改要在笼子里进行,不得飞出笼外。外媒称,此次三中全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着墨甚少,令外界较为失望。而实际上,三中全会对政治体制改革有非常深入的阐述。这方面,报道还嫌薄弱。比如,中国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如何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如何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如何加强改善党对改革的领导,等等。在国企改革方面,也有外媒认为,三中全会中有关国企改革的建议“相当乏力”,这反映出政策制定者担心过快打破旧有经济模式将导致经济增长迅速放缓。政府显然是希望国有企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很难在不扭曲市场的情况下保证做到这一点。从长期来看,国企将受益于民营资本的进入和公司治理的加强;但从短期来看,竞争加剧以及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成本上升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实际上三中全会为国企改革提出了一整套新思路,2014年,国企改革也将有新的举措推出。有舆论注意到,混合所有制和新国资管理体系为两大亮点。我们还有深入报道的空间。另外一个关注点是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如花旗集团研究报告警告,今后七年,重大改革和7%以上的经济增长或难以同时实现。这可能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要抓住中国确定的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对其新内涵做好解读。
针对焦点难点问题,深化解读报道
海外舆论特别关注《决定》涉及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如计划生育、人民币汇率、国企、户口、互联网、人权、政治体制等。决定出台之后,不是说这些问题就一下都清楚了,而是可能要进行更多的、更细致的回答。
如“单独两孩”政策,就要把人口动向和政策走向作为一个要点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和报道,回答外界的关注。比如生育政策放宽后,生育率只会温和回升,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吗?真的会由于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中国年轻人不会盲目跟风生育吗?中国已经像发达国家那样,低生育思维已在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了吗?另外,一些海外舆论认为“单独两孩”并没有触及独生子女政策的核心,因为中国仍然没有禁止强制堕胎和强制绝育等行为,如果中国想要彻底拆除这颗“人口炸弹”,必须走得更远。那么,我们的后续报道就应该就此作出回应,结合全国人大新的法规,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全面完整的解释。
再比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也要根据新政策的出台,做进一步深化报道。有外媒关心,取消后怎么办?政府会不会采用其他替代劳教的手段?会有其他的非法拘押吗?再比如金融改革,外界舆论担忧,如果中国金融改革的实施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改革计划的落实,则可能导致信贷量大幅增长和更高的杠杆率,而中国目前已经处于信贷激增状态,中国当前的信贷潮与曾经重创泰国、韩国、美国等其他经济体的信贷危机非常类似。因此,要结合2014年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加强深入具体的解读。
让外宣保持“进行时”:日常化、个案化、事件化、微观化
与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决定》出台时各种鸿篇巨制的解读不同,接下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外宣传可能要更加注重以新闻事件、以具体的故事、以现场的动态,来把这场改革的报道做得更加精彩纷呈、生动直观和令人信服。一方面,仍要注重对专家的采访,另一方面,要切忌概念化。要把视角深入各行各业出现的新变化,把它们分解成具体的故事和新闻。特别是2014年,要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主线,结合事例,加大对保障粮食安全、产业结构调整、防控债务风险、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外开放、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的报道力度。要报道好行政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源性价格产品改革,以及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要关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农业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民生安全网等。endprint
这里可以结合海外关注点,寻找一些具体的切入角度。比如说,外媒关注到,随着中国经济重心逐步从基础设施投资向创新型、服务型行业转变,旅游、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行业将会有较大发展,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这里就应该有故事。再有,外媒预计四大国有银行可能成为“输家”,大众消费、医疗保健和其他金融服务或成为市场新宠,这也有具体的新闻可以做。股市的变化也成为了关注点,如外媒注意到,三中全会细则公布后,政策面“超预期”的表现让中国的投资者雀跃不已,香港股市一度非常“激动”,A股市场亦快速升温,同时,这股“中国热”还极大推动了亚洲股市上涨。“单独两孩”政策的出台特别推高了婴儿用品制造类和玩具类股票。但他们也认为,中国是否很快迎来牛市还很难说。所以我们的报道要持续关注股市这个晴雨表。房地产领域也值得深入挖掘,如结合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等措施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将更加健康和持续,房价涨幅料会缩小。同时,也要回答外界担心的房地产泡沫问题,如外媒称三中全会后一线城市将会出现土地不足的情况,房价或许走高,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料会下跌,甚至房地产泡沫会在一些地方提前释放。私人投资者创办银行也引起了外媒关注,三中全会提出未来将允许私人投资者开办银行之后,苏宁、腾讯、万达等企业都表示计划将公司业务扩大到金融服务业。还有反腐倡廉,可以结合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报道如何做到更加制度化、机制化。这方面的报道,要走到地方去,走到行业去,特别是地方,有很大的作为。比如说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GDP大省,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都有很多值得从基层切入,做以小见大报道的角度和事例。
强化背景意识,将解读放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下
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不稳定、不确定,包括美国量化宽松退化、世界贸易格局变化、跨国直接投资变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它们将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外媒关于三中全会的一些报道,往往会联系到西方已经经历过的现代化过程,如西方的人口变化等,来对比其与中国的相似和不同。我们的对外宣传也要有这个背景意识。
另外,要把中国的改革,放在金融危机以来,整个世界寻求变革,还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竞争的背景下,来加以析解。当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将给世界带来什么,给全球经济带来什么变化,这是对外宣传的主题。如《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逐渐放开资本账户的决定,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人民币将随市场自由浮动,这会改变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关系,全球资金流动也将进一步跃升,从而为世界资产管理机构和外汇交易商创造机遇。《华尔街日报》还称,对中国来说,短期内小孩数量增加会提升对婴幼儿用品的消费,还可能提振对住房和汽车等大额消费品的需求。从长期来看,每年新增的几百万婴儿在二十年后将增加税源,缓解中国养老压力,并增强中国经济创新能力。“单独两孩”政策同时还将积极影响美国农业,未来食品需求增加,中国将需要更多的玉米、小麦等制作的饲料以喂养猪、牛等家畜,美国作为主要农产品供应国将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中美之间的农贸关系将更加紧密。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外宣传都应该设计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报道框架,把每一个点展开来。再有一点是报道好国际社会的反应和评价,要在更长久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重要新闻事件上,报道这样的反应和评价。比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美国财政部部长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回国后,表达了对三中全会改革的审慎正面看法,并表示美国非常关心中国改革方案的顺序与速度,站在美方立场,他希望中国改革加快推行。
加强对我高端政治的追踪报道
要加强对我国领导人行踪和言论的报道,继续做好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的专访,对党报党刊重要文章做好转发和解读。外界仍然关注我高端政治动态,以从中揣摸中国走向,推测我改革的新的动作和要点,有很多东西要在这里面寻找答案。比如,2013年11月底,习近平到山东考察工作,他讲了什么呢?他讲了“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对如何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做了指示。另外,习近平会见卡梅伦,李克强与卡梅伦会谈,也都讲到了改革,有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我们要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并加以解读。
我们还要加强高端时政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深度,提高针对性。在特殊节点上,对专家的专访仍然是有意义的,他们的观点比较独家和权威,往往能受到国外舆论界的关注。比如,不久前,路透社援引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观点,称未来房产税改革,可首先出台一定范围内的暂行条例,然后上升至全国通行的法律。立法与试点并不矛盾,两条路径可同时展开,在地方试点中积累经验。据路透社报道,贾康还表示,在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之外,还应下调过高的住房用地税负,提升过低的工业等用地税负,合理设定公共设施、行政用地税负,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对不同类型住房,可分类设定具体税率。因此,我们在重大政策出台时,在重要数据发布时,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仍要尽可能对专家进行采访,引用他们精譬的话语。
最后,就是对《人民日报》、《求是》、《学习时报》等党报党刊上面有关改革的最新论述进行转引,将其译成外文对外发布。
多管齐下,全方位多渠道回应海外关切
在做好三中全会的对外宣传时,除了用好官方媒体的主渠道,还要重视发挥民间组织、访问学者、留学生等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尤其是海外社交媒体。比如,在三中全会的报道中,新华社对外部集全部门之力打造的“中国新改革”中英文集成服务报道,突出了多语种、多媒体、用户参与等理念,聚焦“新改革者”——推行新政一年的习近平等中共新领导集体的新思路、新举措,瞻望“新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谋定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精心设置“习近平足迹”、反腐“打虎记?捕蝇录”、“改革新话”等9个议题,专门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回应海外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切,让人耳目一新。新华社对外部还加大了在推特、脸谱和优兔上的传播力度。这都将让三中全会的对外宣传更有贴近性。
责编:李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