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住院患者也逐渐增加。由于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减退,以及各种急、慢性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影响,营养不良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1]。老年人的营养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合理的营养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和医院的管理成本[2]。但对>90岁患者长时间营养支持中,该如何调节营养的供需平衡,我们检索了国内外的文献,国外未见相关报道,国内仅能检索到1例病例报告[3]。本研究主要观察低热量营养支持在>90岁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10月本科住院患者中需长期营养支持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91~99岁,中位年龄94岁,主要入院病因:心律失常2例,脑出血后遗症1例,椎动脉供血不足1例,过敏性湿疹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入组标准:(1) 年龄>90周岁;(2)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3,病情比较平稳。排除标准:(1)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2) 心功能Ⅳ级;(3) 重症感染;(4) 有严重干扰能量代谢的疾病或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大量激素治疗等)。
1.2 试验方法 按非蛋白热卡16 kcal/(kg·d),氮0.12(0.11~0.14) g/(kg·d)提供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选择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佳维体,雅培公司生产)。首先试用口服,若无法口服,则采用24 h持续滴注法给予管饲,若发生胃潴留或腹胀等症状,肠内营养达不到预期量,或无法行肠内营养,则加用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按目标热卡及氮量,由葡萄糖、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乐凡命,华瑞制药)、脂肪乳注射液(力能,华瑞制药)及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配制于3 L营养输液袋内。按1 U胰岛素∶10 g葡萄糖比例加入。其中初始非蛋白热卡70%由葡萄糖供给,根据血脂水平调整脂肪乳的供给,脂肪提供热卡量最低至非蛋白热卡量的10%。
1.3 观察指标
1.3.1 生化指标:每周监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脂等各项实验室指标。
1.3.2 人体测量指标:每周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点处臂周(AC),并计算上臂肌围(AMC)。
1.4 并发症监测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胃肠功能变化,有无腹泻及有无新发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项指标变化 6例患者经过营养支持治疗1月后,前白蛋白水平较初始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蛋白水平及其他营养学指标、肝肾功能与治疗初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2。
表1 各阶段营养学指标变化
表2 各阶段实验室指标变化
2.2 临床经过 6例患者中,1例患者采用口服,2例患者采用鼻饲,3例患者采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般情况可,无腹泻及新发感染发生,血糖平稳。有2例患者血三酰甘油突然升高,予减少脂肪乳含量后,血脂水平恢复正常。有1例患者血肌酐水平由初始144 μmol/L降低至82 μmol/L,但6例患者总数统计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3.1 老年患者应行营养风险筛查 临床上,由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及代谢能力下降,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较为常见。国内学者报道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率为20.3%[4],>90岁患者是60岁患者发病率的1.75倍。老年患者的营养应以维持机体平衡,内环境稳定为适宜。如果不加选择地给予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外营养),对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可增加其并发症(如感染)和住院时间。越来越多证据证实营养风险筛查及治疗的重要意义[5]。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推荐“营养风险筛查(NRS)”为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NRS2002不仅可预测营养不良的风险,并能动态地判断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这是其他方法所缺乏的。现有研究显示,NRS同样适用于老年住院患者[6]。对于评分≥3分的患者,应该及时制定营养支持方案[7]。本研究中,6例患者评分均≥3分,有潜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3.2 低氮低热量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老年患者基础代谢下降[8],75~79岁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下降1/3左右。葡萄糖、脂肪分解代谢和脂肪廓清能力减低,蛋白质的吸收、合成代谢减弱,易导致低蛋白血症。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质过量摄取容易增加肾脏负担,增加血尿素氮水平。
3.3 低氮低热量营养支持的安全性 目前仅能检索到1例高龄患者营养支持方案,最低为非蛋白热卡12 kcal/(kg·d),氮0.08 g/(kg·d),该患者营养状况良好。我们前期应用该方案发现难以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水平,考虑可能与个体差异或基础疾病有关,同时也说明高龄患者最低耐受水平差异较大。本研究将营养支持水平提高到非蛋白热卡16 kcal/(kg·d),氮0.12 g/(kg·d)左右时,患者普遍能保持较好营养水平。同时,所有患者血糖水平较易控制,高脂血症发生率低,血胆红素、转氨酶水平未见增加。营养支持中如果热量过高,容易造成转氨酶升高、黄疸等肝功能不全的改变。我科在前期观察中,发现当热量>22 kcal/(kg·d)时,很容易出现高脂血症,血糖水平波动很大,胰岛素难以调节,从而不利于维护患者的脏器、免疫功能,延长住院时间。
3.4 营养支持的方法 提倡“肠内营养为主,联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预防胆汁淤积和减少肝功能损害,是老年患者的首选营养支持手段。而且肠内营养对比肠外营养可以改善临床结局,减少感染并发症[9]。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仅每日能量供给的30%~60% 由肠内营养提供,即可满足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需求[10]。但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老年患者,单纯肠内营养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长期卧床、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退化等原因,很容易发生胃潴留,且应激状态下胃肠道功能紊乱,经常有胃肠道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及家属拒绝留置胃管鼻饲。因此,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既可充分维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又可避免营养不良风险,是多数>90岁患者更易接受的营养支持方式。有研究表明,联合营养方案,虽然增加了感染风险,但患者病死率下降[11]。本研究发现患者联合喂养过程中,无腹泻、胃潴留发生,无新发感染,说明该方案对>90岁患者较为适宜。
对于>90岁患者,尤其是疾病应激状态下,或者需要长期行营养支持的,营养支持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目前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这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做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定期监测蛋白质代谢和脏器的功能,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其胜, 邵刚, 王慧.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老年营养不良病人中的应用[J]. 实用老年医学, 2013, 27(5):435-436.
[2] Carrere N, Seulin P, Julio CH, et al. Is nasogastric or naosjejunal decompression necessary after gastrectom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J].Word J Surg, 2007, 31(1):122-127.
[3] 吴瑾, 蒋朱明, 韩丁. 应用低氮极低热卡肠内营养维持9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营养需要[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34):2440-2441.
[4] 孙建琴, 张美芳, 刘景芳, 等. 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12(6):345-347.
[5] Cerantola Y, Grass F, Cristaudi A, et al. Perioperative nutrition in abdominal surgery: recommendations and reality [J].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1:739347.
[6]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6-24.
[7] Liang X, Jiang ZM, Nolan MT, et al. Comparative survey on nutritional risk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between Beijing and Baltimore teaching hospitals[J]. Nutrition, 2008, 24(10):969-976.
[8] 朱明炜.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1, 6(5):3-6.
[9] 崔红元,朱明炜,韦军民,等. 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肝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0, 18(3):153-157.
[10] 黎介寿.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趋势[J]. 肠外肠内营养杂志, 2010, 17(1):1-4.
[11] Simpson F, Doig GS, Parenteral VS. 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 meta-analysis of trials using the intention to treat principle[J]. Intensive Care Med, 2005, 31(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