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福,舒启华,王 娟
(陕西省城固县农技中心,城固 723200)
地处秦巴之间的汉中市是茶叶原生地,“茶马互市”的转运集散重地,也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汉中茶业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产业进入了优质高效发展的快速时期,汉中市茶叶基地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高,截止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27万 hm2,投产茶园 3.14万 hm2,产量 2.33万 t,产值27.61亿元。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汉中茶以“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享誉市场。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区位与生态优势与汉中相近,近现代茶产业发展历程也较相近,笔者在接触到的汉中茶产业资料中,感到安徽茶产业的发展对汉中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现撰写此文来论述汉中茶产业与安徽的渊源,汉中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汉中茶产业从安徽茶产业发展中应学习借鉴的方面,以抛砖引玉的态度供汉中茶人思考。此文参阅引用了《汉中茶业》及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业通报》的资料信息,笔者致以谢意!并对为汉中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安徽茶人致以敬意!
《汉中茶业》介绍:1960年~1961年,汉中地区派李昌荣到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进修茶学系统理论,进修期满后调回汉中地区外贸公司负责科技指导工作,成为汉中地区第一位受过茶学高等教育的茶叶科技干部;1965年12月,由程纯带领6名技术人员赴安徽、浙江考察学习茶叶加工机械;1965年,张利中、王国志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分配来汉中,科技队伍得以加强;1968年汉中第一支名茶“秦巴雾毫”的创制人蔡如桂由安徽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镇巴;80年代初从安徽屯溪茶校毕业的张锡友、高俊清等人回到汉中;目前活跃在汉中茶产业的中年技术精英,大多数毕业于安康农校茶叶专业,他们的制茶学老师李永仓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84年~1986年,安徽农业大学段建真教授、汪东风副教授到镇巴县指导红茶研制;以后安徽农业大学多位教授到汉中指导茶产业的发展;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调配茶学博士余有本于 2007年创建茶叶研究所及茶试站(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境内),开展了茶叶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可以说汉中的茶叶科技进步师承于安徽,汉中茶产业的发展成果有安徽茶人的功劳。
较之茶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主要靠产业自身积累推进,缺乏强大的外界力量来推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茶园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慢、比例低;产品单一,夏秋茶利用率低;茶叶深加工发展滞后;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茶文化的挖掘、研究、弘扬力度小,茶文化旅游开发不深。
(1)茶叶科技教育资源较欠缺。安徽农大是全国茶学的摇篮,茶学各领域人才荟萃,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汉中的茶业科技教育机构起步晚,水平低。200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茶叶研究所;之后才陆续建有陕西理工学院茶叶质量检测平台、西北植物研究所南郑茶叶试验基地、汉中茶叶研究所、茶叶技术研究院等,基础低,人才不足,对茶产业的科技支持力度较小。
(2)优势品牌培育工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汉中虽是茶叶原生、优生地,但缺乏历史知名品名(牌)。汉中名茶研制始于1984年,1984年12月“秦巴雾毫”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5年西乡县的“午子仙毫”,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相继完成研制和鉴定。以后又有城固的“城固银峰”,洋县的“金峡云芽”问世。鉴于全市茶叶品牌多而杂、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局,2005年汉中市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工作,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将原有的20多个茶叶品牌整合成“汉中仙毫”一个品牌,取得了明显效果,成为了“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2年4月以13.08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2013年4月,“汉中仙毫”获得第31届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茶叶唯一金奖。《汉中仙毫》品牌培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国家(世界)级驰名、消费者认可的茶叶品牌还存在一定距离,还需各方继续努力。
(3)汉中茶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研究不透、弘扬传承不力,没有体现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4)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消费习俗等因素,汉中茶的目标市场较混杂,销售市场开拓困难较大。虽政府、茶企大力推介汉中茶,市场份额每年飞速扩大,但在汉中茶区规模、产量快速扩大的背景下,相较整个茶产品消费市场,宣传汉中茶文化,扩大汉中茶消费群体的压力仍很大。
(1)政府推动,通过政策和资金保障汉中茶产业大发展。2013年10月23日,汉中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决定》,决定指出汉中茶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建设有机茶园、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提升茶叶生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决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筹措不少于 10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各项惠农政策优先考虑茶产业。政策出台了,完善落实机制是关键。要提高对茶产业巨大带动作用的认识,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随着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已成为包含农业、工业、流通、服务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需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2)进一步加强茶叶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合作,壮大茶产业人才队伍,为茶产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每年应选派一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业务骨干学习深造,提升科技推广应用能力。特别是在茶叶深加工和茶树品种资源利用、品种选育方面要有大的突破。
(3)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培育优势品牌。品牌建设要立足汉中,突出特色,各方面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在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建立健全汉中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发挥汉中市茶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沟通,形成行业自律、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品牌保护意识。“汉中仙毫”要实行定点生产、定点经营,严格执行“汉中仙毫”产销申报达标制度,保护“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叶展示展销,举办宣传、推介等活动,努力将“汉中仙毫”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建设方法上要加强与文艺界、旅游业的结合联系,重视网络等新的媒介平台。尊重市场规律,扶持龙头企业成为品牌建设主体,政府做好资源整合、引导、服务等工作。
(4)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力优化产品结构。要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实现茶叶春、夏、秋均衡开发。积极开发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艺术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适量生产适销对路的红茶、乌龙茶是目前提高茶叶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5)做好茶园机械化管理,鲜叶机械化采摘与配套加工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工作。汉中茶区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低,仅修剪用机械多,其他环节应用机械少。全年以名优茶生产为主,全是手工采摘,采摘费要占到干茶成本的 50%~60%,由于采摘等人工费用逐年提高,已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效益。引进、选用合适的机械,研究、示范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采摘、加工技术,是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迫切需要。
(6)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茶叶企业可以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推进企业整合,实施集约化经营。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形成优势茶叶产业带。茶叶园区建设按照“科学定位、完善功能、培育主体、引领项目,走集约、循环、低碳、生态经济的路子”的要求,把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引进、消化、创新与集成配套的平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能够承担科技创新、培训服务任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目标,带动整个区域茶产业发展。
(7)重视汉中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弘扬,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平台。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蕴含着丰富的产业意识与商业行为。要让消费者认知、接受,爱上汉中茶,首先要做好汉中茶文化的宣传推介。汉中是“丝茶之路”上的明珠,茶马互市的转运集散重地,汉中大地流传着丰富的脍炙人口的茶人茶事,只要稍加发掘弘扬,就会为茶产业带来现实和潜在的商机。目前最易做的途径是在包装物上宣扬汉中茶文化,介绍汉中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及品饮方法技巧,充分体现汉中茶的名之美、形之美、色之美、味之美、自然美。茶产业通过与茶文化的有机互动,增强茶文化的渗透力,为茶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