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新,张轶轶清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妇产科,安徽芜湖 241000)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44例临床分析
刘文新,张轶轶清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妇产科,安徽芜湖 241000)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阴道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作为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施行了44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患者,其中子宫肌瘤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子宫腺肌症合并卵巢囊肿10例,宫颈病变4例,顽固性功血3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1例,左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妇科检查:子宫小于孕12周者35例,大于孕12周者9例,有下腹部手术史11例(包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附件切除术及肠道手术)。
1.2 手术方法 患者经气管插管静吸麻醉后,留置导尿,放置举宫器,取头低足高膀胱截石位。常规脐孔穿刺注入CO2气体至压力13-15mmHg,10mm Tracar穿刺置入腹腔镜器械,在下腹部两侧分别置入5mm或10mm穿刺套管,置入手术器械。全面探查盆腹腔脏器,分离粘连,用超声刀或双极电凝切断双侧的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峽部、卵巢固有韧带,若行附件切除,则切断骨盆漏斗韧带,分离阔韧带前叶,打开膀胱反折腹膜,钝性下推膀胱至宫颈外口,暴露子宫后壁,打开阔韧带后叶及子宫后壁腹膜,分离宫旁组织,暴露双侧子宫动静脉,贴近子宫峡部切断子宫血管,转至阴道操作。在子宫颈阴道粘膜下注入生理盐水缩宫素液20-30ml,以利于分离组织,减少出血,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直肠宫颈间隙,分别钳夹切断分离主骶韧带及宫旁组织,最后彻底游离子宫,自阴道取出。若宫体大,取出困难,可先剔除肌瘤或剖开子宫分块取出,缝合阴道残端,再次建立气腹,探查盆腹腔无出血后,冲洗腹腔,结束手术。
44例行LAVH术,全子宫加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19例,平均手术时间134min(70-24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16ml(20-400ml),无需输血。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24h,术后第1天起床活动及进食。平均住院日为6天,44例均无并发症发生。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术式,传统的有腹式子宫切除术及阴式子宫切除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LAVH的适应证主要是自身有病变的子宫,或者因附件病变无需保留子宫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等。虽然本组44例无并发症发生,但大量文献报道,LAVH的并发症常见于泌尿系统损伤、肠道损伤、阴道残端出血、穿刺点出血及皮下气肿等[1]。为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应注意,在电凝出血的血管时,不宜持续夹住血管的一点凝结,而应电凝一小段血管后再行切断,对有渗血的创面应仔细电凝。输尿管损伤与盆腔粘连导致的解剖结构异常、手术困难及宫旁血管暴露不清有关,在分离卵巢与盆腔侧壁的粘连、切断子宫骶骨韧带及处理子宫血管时,易发生输尿管的损伤[2]。因此,对子宫下段肌瘤或盆腔严重粘连的患者,应看清输尿管的走向,紧贴子宫,依次钳夹、电凝血管[3]。下推膀胱时应贴近宫颈,边切边推,尤其对既往有子宫下段剖宫产的患者,需更加注意。此外,预防腹壁血肿的发生应注意第2、3Trocar穿刺时避开腹壁血管。术中若发生腹壁血管的破裂,应全层缝合腹壁。若术后出现腹壁血肿,宜早期冷敷,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以利于血肿的吸收。但对盆腔脏器严重粘连、不宜行腹腔镜者,应及时中转开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无一例损伤性并发症的发生。
LAVH术集合了腹腔镜及阴式手术的双重优点,弥补了单纯阴式手术不能充分了解盆腔情况的缺陷,同时,还可以处理盆腔粘连、附件包块等,因此,拓宽了阴式手术的适应证[4]。病例的选择是否得当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可减少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的发生率。总之,LAVH术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5],在妇科领域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1]郑龙.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102.
[2]朱晓会.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3):118.
[3]杨军欣,吴丽芬,康力,等.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6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4):1993-1995.
[4]李光仪,尚慧玲,陈露诗,等.腹腔镜下不同子宫切除术227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3):168-170.
[5]展爱华,胡传玉,许传奎.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51例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4(6):642-643.
R713.4
B
1004-6879(2014)06-0533-02
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