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工程师 王 联
媒体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广播影视适应变革,并推动媒体行业的变革,以开放为基础、融合为手段、智能为引导,全面开展业务和网络的融合,来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走向“多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多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既包括了业务层面,也包括了网络层面。国际台研讨中认为广电融合发展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是观念的融合,观念上必须加强对多媒体融合的认识,既要借鉴新媒体的服务理念和运营方式,又要保留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实现优势的结合;第二是品牌的融合,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要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向多媒体延伸,从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第三是用户的融合,将传统媒体的“听众”、“观众”与新媒体的“受众”向“用户”来融合,满足用户对多媒体、多形态业务的需求,推动终端的多形态融合;第四是服务的融合,改变广电媒体长期以来“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引入新媒体“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全部传播手段服务于用户,这种服务不仅仅是多媒体的服务,更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第五是平台融合,以开放的运营方式接纳各种应用和以应用为中心对应的各种平台,在多媒体平台之间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互联;第六是网络的融合,作为媒体发展承载的基础,传输网络必须适应媒体传播的特性和发展趋势,建立单向、双向相结合的融合网络,并且通过智能调度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单向网和双向网的传输优势,同时要考虑到有线、无线、卫星等多个网络的协同覆盖和互联互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全网、无缝覆盖。
对广电CDN策略的建议:1)自建和租用相结合,用公网租用,用私网自建。2)广电自建CDN也采用两级架构。3)根据业务和网络发展,分阶段实施。4)在本省IP VOD点播平台阶段以省为单位,根据业务扩展情况逐步扩大本省CDN建设。充分考虑已有CDN标准和向SDN网络的过渡。5)在全国互联业务平台建立时,加快CDN标准的建立,形成广电CDN互联平台。6)在引入广播和宽带混合业务后,升级原有平台,支持混合业务。
广电要做的远不是OTT那么简单,广电要利用现有技术打造广电的“第三平台”:1)混合业务场景中采用通信OTT建立社交电视环境。2)采用终端虚拟化提升现有有线广播价值。3)利用网络功能虚拟化建立广电云平台。4)采用大数据技术重塑广电商业模式。
大数据工程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如何聚合数据?即跨时空地域分布分散的弱相关数据的聚合。2)如何将大数据变小?在不改变数据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清洗,尽量不损失价值的条件下减小数据规模(抽样、去重、过滤、筛选、压缩、索引、提取元数据等数据变换工程)。3)如何进行大数据的价值提炼?主要涉及数据融合、关联分析、人机交互分析、实现数据的价值增值等。
大数据中心技术的趋势是“融合”:一是数据的融合,二是架构的融合,包括软硬件融合、计算的融合、存储的融合、存储和计算的融合,三是网络融合以及存储与网络的融合。
既然电信能做IPTV这样的全IP广播实现了有线电视的全部功能,为什么有线电视系统还要搞DVB而不能搞成全IP化呢?
OTT就是Web化,就是面向互联网,在内网建OTT,无法解决问题。支持DLNA、AirPlay或Miracast功能的机顶盒支持多屏联动,用手机和Pad就可以收看互联网上的多种OTT视频,并采用以上无线技术在电视上播放。为保护有线电视,牌照网络电视台不进行直播,但是用手机或Pad安装CBox之后就可以收看CCTV网站的视频直播,牌照障碍被跨过去了。所以未来的趋势不可阻挡,用户不买账,就是白做。
拥抱OTT,就要基于互联网,拥抱OTT就是接受开放的互联网为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基础网络,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将基于下一代互联网而不是封闭的专网。
在内容获取上,要注重版权问题;在网络改造上,20 Mbit/s以上的带宽要采用光缆,目前双向网改造光缆的成本已经很低了;关于前端,由于广电运营商是要控制机顶盒的,要做好BOSS,还是很有机会成功的;对于播出端,广播电视未来存在有线、卫星、地面等多种接入方式,所以要考虑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例如在研究的“超级WiFi”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