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014-03-25 16:45周惠玉梁圆圆曲长海周恩远
关键词:心态大学生文化

周惠玉,梁圆圆,曲长海,周恩远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我意识强、求知欲望强,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社会经验缺乏、自控自立能力弱,是弱势群体,面对社会转型,他们极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了解和研究转型时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于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涵义

社会心态是我国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被普遍接受却又意义含混的概念,对“如何界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心理结构有哪些”、“社会心态形成机制如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如何界定社会心态成为相关研究的首要问题,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可追溯到“心态史学”的研究,相关研究多从哲学、文化和心理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社会心态的哲学涵义

从哲学上讲,社会心态是低层次、不系统、不定性、自发的社会意识。社会心态具有社会意识的低层次性,因为社会心态并非是通过完全理性思考提炼的,而是社会实践中直接总结的经验性结果。社会心态具备社会意识的不系统性,这是因为碎片式和经验式的结论往往比较凌乱和无序。社会心态具有社会意识的不定性,因为社会心态往往不能被直接感知。社会心态具有社会意识的自发性,因为社会心态是直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无意识地树立和培养的。同时,社会心态也是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意识潜在的心理动力,例如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Tarde)的“集体表象”学说、精神分析学家荣格(C.G.Jung)的“集体无意识”概念、麦独孤(W.McDougall)的“群体心智”等。李静[1]认为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和精神桥梁;张二芳[2]认为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有机结合的结构状态。

(二)社会心态的文化涵义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心态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非显性和不可感知的特点,通过知、情、意、行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人内心的一种动力定型和心理定势。一个民族的文化一般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从表现形式来看,表层结构包括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它们均是外化、定性的[1]。物质形态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例如服装、工具等;制度形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集体表现,例如经济制度、家庭观念等;观念形态文化是文化的动力,以观念和理论形式存在,是文化外显的符号系统,例如艺术、科学等。深层文化结构具有非显性、不可直接感知的特点,主要通过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表现于外,这就是社会心态的形态文化。

代表文化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表层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文化表层结构的外化决定了如果没有社会心理心态的先行发展,表层结构文化将不能明显地取得进步;相反,如果没有文化表面层次对深层次文化外化,就不能被人们感知,进而就不能以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不断修正。

(三)社会心态的心理学涵义

基于社会心理研究取向和理论的发展,杨宜音[3]认为社会心态属于社会心理的研究范畴。她指出社会心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它会通过社会资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对行为者形成潜在的影响。这个概念的界定深受学术界的认同。在杨宜音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马广海[4]和王俊秀[5]从心理学的基础上对社会心理进行了界定,指出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在既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社会群体的知、情、意、行之中,并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总和。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后期,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方式趋于矛盾式发展,处于情绪体验敏感期,心理的成熟度往往落后于身体的成熟度,思维和行为不够成熟,是情绪的“暴风骤雨”期,也是人的关键成熟期。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特殊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度决定着人格的成熟度。由于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较高的同质性、稳定性,这种心理任务一般能够较顺利地完成,而当代大学生往往不能顺利形成自我的同一,是因为当前转型期社会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经过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性的心理过渡期,我们称之为“时代延缓期”,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心态具有广泛性、功能性、整体性、非显性、历史性、相对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指大学生基于心理发展特点,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下,广泛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内,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的总和。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

转型期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状态,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同时也存在消极状态,即大学生社会心态呈现两重性。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积极表现形式

1.国家归属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凸显

2011年中国首份《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观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归属感。韩国在2009年关于青少年对祖国归属感的调查中发现,国家自豪感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朱新秤和邝翠清在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的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一项调查发现,45.9%的大学生对“谁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大,谁的人生价值就高”的观点表示赞同[6]。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归属感。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大学生对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极为关注,把自己的大学梦有机融合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形势持肯定态度,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

2.自我意识增强,自主心态凸显

2010年的一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发现,66.6%的学生赞成“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62.9%的大学生赞成“对未来自我发展充满信心”。同时,15.0%和34.4%的学生分别对“只有冒险和创新的人才能成功”的观点持“很同意”和“较同意”的态度[6]。现在大学生追捧微博,通过多媒体进行自我诉求和展示,例如当代大学生热爱中国教育台的《职来职往》、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从这些数据和现象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态度,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具有期望掌握自己命运的自我意识。

就业模式也在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变迁,由分配式转变为人才市场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心理表现十分明显,他们更加注重兴趣爱好与职业的匹配度,不愿受他人(包括父母)的约束。市场经济下,他们在竞争中求发展,体现了具有独立又有活力和动力的自主性。

3.价值多元化,包容性凸显

市场经济时代多元的、相对的价值观取代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一元的、绝对的价值观,使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是时代思潮的“弄潮儿”,不断融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理想和现实理想、传统优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一份调查中显示,对于“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观点,22.2%的人表示“很同意”,49.0%的人表示“较同意”,只有15.4%的人回答“较不同意”和“很不同意”,有13.4%的人回答“说不清”;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家庭应为大学生的就业负主要责任,但又力保自己的自主择业权;他们对婚前性行为持包容的态度,但又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6]。

4.行为理性,心态务实观念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不断丧失,调查结果显示,66.6%的大学生赞成这种观点;在金钱观方面,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务实的心态[6];“铁饭碗”不再是大学生评价职业的标准,而是经济收入和发展前景。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实际,人生的目标更加实在,他们愿意从“象牙塔”中超凡脱俗的“圣人”走向社会中的“凡人”。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消极表现形式

1.道德观念迷茫

首先,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以个人为中心,排斥集体主义,在究竟应该是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的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其次,在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的选择中,“物质和精神哪个作为价值追求更为重要”经常困扰着大学生,拜金主义、炫富心理、仇富心理抬头,出现道德滑坡,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凸显。大学生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也更为强烈,“官二代”“贫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现象常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认同。最后,传统中国文化观念与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击。例如在恋爱婚姻观念上,当代大学生相比改革开放前持更开放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0.3%的被调查青年认为,男女间只要存在爱情,不在乎是否有合法的婚姻形式;51.5%的被调查者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7]。

2.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份调查报告发现,我国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较低,其中73.7%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弱”或“很弱”[8]。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价交换观念等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很少考虑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不愿过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到大众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自我精英意识逐渐淡化,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同时,就业难成为当前大学生最关心和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特定社会发展时期出现的“社会不正风气”,例如“拼爹”现象、“萝卜”招聘事件等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可,他们一旦遇到就业挫折,就把问题归结于机会不均、社会不公正等。

3.弱势心理滋生

大多数研究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定义或者默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这是狭义的观点。从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考虑,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应该从大学生整体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情况和能力三方面来划分。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到大众式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学生群体出现“蚁族”“啃老族”、就业难的现象,使得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社会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其次,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欧旭理等人的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恋心态和社交心态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心态[9]。最后,大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不容忽视的因素。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体验、意志控制、行为倾向方面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就业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上。大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和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相互作用,使得攀比、自卑和自负等消极心理现象凸显。

4.诚信缺失

近年来“三鹿奶粉”“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等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各种假机构、假记者、假工商,甚至假婚姻、假招聘充斥着整个社会。甚至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政治生活领域也出现诚信缺失,诸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数字出官”等屡见不鲜。这些不诚信的社会现象让存在诚信危机的大学生群体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事实发现,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考试作弊、假文凭、假考试等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

5.厌学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评价标准不仅更为现实,而且讲求实用,明显带有功利色彩。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77.5%的大学生赞同“学习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9],67.9%的大学生认为最想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做准备”。55.0%的学生认为“逃课、缺课现象严重”,67.6%的大学生“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6]。这说明大学生实用主义凸显,一方面他们想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实现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对于他们认为“没用”的知识就不专心学习,能逃就逃。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效益、等价交换等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再单纯地认为“学生的职责是学习”,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和混乱的现象,对自我的评价标准已由过去的内在精神型转向内外功利型,多数大学生希望精神和物质并重,理想和实惠共求,读书和赚钱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静,何云峰,冯显城.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9-45.

[2] 张二芳.社会心态的研究及其意义[J].理论探索,1996(1):28-31.

[3]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2.

[4] 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66-74.

[5]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3(2):167-173.

[6] 朱新秤,邝翠清.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10(4):5-14.

[7] 邓世平.大学生社会心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5):51-53.

[8] 程媛.当前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08(23):212-213.

[9] 欧旭理,徐建军,胡文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3):74-80.

猜你喜欢
心态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还是“看掐架”心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