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超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前提,稳定而有效的民主政治不仅依赖于拥有诸多的现代化政治体系,而且在于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角色、普通民众的政治行为都是受到特定的政治文化影响而做出的,因此,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被称为公民文化的混合政治文化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1]439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维护政治稳定是我国深化各项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公民文化保持政治稳定的作用。儒家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意、保民生、赢民心和勤政为民等政治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透过公民文化这一新的视角来挖掘其价值,尤其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价值,为今所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亦有现实意义。
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其中一些国家建构起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但是向西方借鉴而来的政治体制却没能让这些国家走上民主、自由、富强的康庄大道,反让有些国家陷入混乱不堪甚至政权频繁更迭的困境中。这使得政治学者们开始关注政治现象的背后,探索这些民族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民主政治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影响。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注意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心理动机的影响,并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人们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按其观点,政治文化可以简单概括为人们对政治的认知、情感与评价。阿尔蒙德根据人们对政治过程的基本态度,把政治文化分为传统社会中消极对待政治的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存在于较发达社会中公民积极参与并影响政治的参与者政治文化。
一般认为,一国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影响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消极对待政治会成为民主政治的障碍。然而,阿尔蒙德对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实证研究却表明:以参与者政治文化为主,兼有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文化的政治文化,即公民文化才是稳定民主制度的政治文化前提。这三种政治文化间并不是相取代而是相融合的关系[1]29。这种混合的公民文化之所以能够维护稳定民主政治,在于民主的政府或政治精英必须要治理国家,它需要一定的权力作出决策,同时又得向民众负责。为保持政治精英权力与责任的平衡,公民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民文化包含着诸种矛盾的政治态度正适宜于也是矛盾混合体的民主政治体系。在这种文化中,一部分人在政治生活中积极参与政治、影响政治,但另外一部分人扮演的是消极的臣民角色。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排除村民角色与臣民角色,不过是对二者的叠加[1]422。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影响政治,以便政治精英获知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明确政治精英的责任,并对精英施加压力以保证该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民众参与政治的责任感与实际参与存在一定的差距,即民众认为他们应该关心政治并积极影响政治,但受到如政治参与成本较高、预期收益不大以及传统消极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政治并非是实现公民愿望的唯一手段,因此公民的实际参与并不是很高。公民受到现代参与者政治文化的影响去参与政治,使得政治精英受到制约。与此同时,公民也会受到传统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文化的影响,并不时时刻刻将政治问题看得很重要,使得政治精英不会受到过分的制约。村民和臣民取向能够缓减个人过度卷入政治,避免形成过度的政治参与。通过这样一种公民文化发挥的作用,公民保持了一种适度和有序的政治参与以及对政治精英适度的制约,从而成为民主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平衡砝码。因此,民主制度得以稳定和持久的政治文化基础便是公民文化。
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同时还存在传统的封建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3]。金太军、李善岳也持相同观点,认为上述三种文化交织并存[4]。从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亦可称为公民文化,因为它包含了传统的政治文化与较为显著的现代政治文化,只是可能不是成熟的公民文化。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我们不仅要注重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更应该注意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民本思想来保持政治的稳定。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参与型政治文化,那么容易产生过度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系统崩溃,如近年来频发的各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越级上访、暴力事件、冲击政府大楼等。这些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且如果政府对此类事件处理不当,会造成权威资源的流失。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一些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强化民众对政治体系的忠诚和认同,且政治精英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民为本,将有利于民众和政治精英关系的和谐,并形成一种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得政治趋于稳定。中国共产党历来很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5]。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价值,为今所用。不仅因为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是我们培养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政治文化资源,而且也是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寿龙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因素是建设稳定民主制度所必需的,是公民文化必备的要素,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共抱负,向民众负责的民本思想。”[6]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渊源可追溯到《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了春秋战国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一套思想,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认为为君要施行仁政,并强调为政者要注重修身养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刑法只是使民众由于畏惧惩罚而不敢作恶,并不是从心底去行善,而只有实行德政,以礼节制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自觉自愿行善[7]。孟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得天下”。孟子不仅重视民的地位和民心向背,而且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他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几。”有了固定的田产,人心便能稳定,若没有固定的田产,人心难以稳定,人心若不稳,就什么事也能干出来[8]。荀子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如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汉代贾谊看到秦王朝覆灭过程中民众的巨大作用,提出“民者,万世之本”的思想。唐代李世民亲身经历了隋朝灭亡的过程,深知民众的重要性,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股以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李世民将民本思想充分运用到王朝的治理过程中,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到了明末清初,唐甄主张“身往告于民,身劳而信于众”,强调为政者要勤于政务,只有勤于政事,让民众受其利,才能取信于民。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之生君以为民”的思想,将民本思想推向了高峰。
民本思想作为帝制时代一种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在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一个王朝能够将民本思想贯彻到实际政治中,那么社会矛盾就能得以缓和,生产力得到发展,政局稳定。反之,若某一王朝对民众施行“猛于虎”的苛政,完全用暴力维持政治秩序时,社会矛盾被激化而形成动荡不堪的政局。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看民本思想,缺乏对专制君权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只能是一种道德要求,把民本思想得以实现的希望寄托于圣贤明君的身上,但是民本思想中的诸多政治理念仍具有当代价值。这些政治理念主要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重视民众的作用,把民众看作为政之本;养民、富民、关心民生,轻徭薄赋,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安居乐业;注重民心向背,尊重人民,关心人民,听取民意以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勤政为民,深入民众之中体察民情,把协调和处理对民众的关系、实现民心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核心[9]。民本思想的这些政治理念应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中传统政治文化的来源,而不是那些等级观念、权力崇拜、家长制作风等糟粕政治文化。
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以及保持政治精英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实现民主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要获得这样的支持与平衡,除了通过一定制度的构建和运行,还必须依靠一定政治文化的作用。因为任何制度的运行都必须付出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成本,如若任何事情都诉诸于制度,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承担高昂的成本。如那些几乎完全依靠暴力来维持其统治的王朝,高昂的运行成本必然要转嫁到民众的身上,体现为大额增加赋税,赋税的增加导致民众极度贫困,从而无法支付下一次的赋税,这样的恶性循环激起农民起义,导致王朝覆灭。况且,完全依靠制度和暴力维持的统治只能是一种刚性的稳定,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还必须建立一种民众对政治系统、政治精英的“感情”,即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精英的支持与信任。如阿尔蒙德所言:“对政治系统的忠诚如果是基于该系统效用的纯粹实用考虑,这种忠诚是相当不稳定的,因为这种忠诚过分依赖于政治系统的功绩。”[1]434通过一定的政治文化建立起来的民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和认同,是稳定而不易改变的。仅仅拥有民众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精英的单向信任和支持仍然不够,还需政治系统和政治精英对这种信任和支持给予回应。如果民众出于信任而把权力交予政治精英,并寄望于政治精英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一定的目标,但是政治精英却将这种权力用于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那么这种“狼来了”的行为将丧失民众对政治精英的信任。因此,笔者认为在注重如何增强民众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精英的信任和支持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政治精英自觉对民众负责的精英文化。
受到传统官文化,如官本位、官至上、官财一体等[10]的影响,加上某些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部分政治精英(以部分政府官员为主)唯利是图、贪污腐化、滥用权力为己牟利等行为造成了权威资源的严重流失,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民本思想塑造一种负责的精英文化,使政治精英充分认识到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依旧具有警世作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而要走群众路线。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因而政治精英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以民为本”,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和考虑民众的利益要求[11]。传统民本思想亦极为重视为政之德,心怀天下、为公为民、不谋私利是为政者的基本道德品质。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弘扬作为传统美德的官德,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官德新的内涵,从思想上塑造政治精英为民所想、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把保民、富民、关心民生作为政治精英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能显著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民众自然会支持政治精英。民意是民众表达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也是政治精英制定政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所以要拓宽民众表达意愿的渠道,以便能够顺利将这些意愿传送给政治精英。政治精英把民意收集起来并妥善解决,便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发挥民本思想中勤政为民的作用,强调社会责任感,政治精英要深入民众中了解民众的需求,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将民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民本思想亦强调“内圣”,注重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如果政治精英能做到如孔子所言的“身正”,则民众亦可达到“不令而行”的境界。通过一定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将民本思想的这些政治理念灌输给政治精英,如定期组织学习民本思想的相关知识,编写针对政治精英的有关民本思想的学习教材,把民本思想的一些重要知识列入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中。这样,政治精英既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外在约束,又有作为政治文化方面的民本思想的内在约束,这是制约权力的一种较理想的格局。
信任的大众文化和负责的精英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精英越是能够对民众负责,那么民众的信任感越强,信任增强,政治精英就能获得一定的权威。民本思想所体现的对政治精英的上述要求必然会增强民众对政治精英的信任和支持。对于民众而言,思想家和为政者众口一词的“民本”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对于当今“圣上”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承诺愈发感激涕零,从而强化了对当权者及其体制的认同和归属感[12]。如果政治精英能够按照民本思想的要求积极为民众的利益考虑,那么民众会感激政治精英并提供一定的支持。民本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得他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精英保持一定的认同感,坊间流行的“中央政策是好的,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歪了”便体现了这样一种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外来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多元政治文化和多元的利益诉求,给我国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各种非理性、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引发的社会问题容易导致政治处于不稳定之中。因此,利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思想来强化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形成一种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精英的信任文化,并促成一些糟粕政治文化的消解是非常重要的[13]。民本思想注重“化民以德”,即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教育的方式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道德感化,要靠为政者自己先在道德上做出榜样,用行动去感化,而不是靠灌输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不胜枚举,如果只靠法律去约束民众的行为,结果不仅低效而且成本很高。信任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守则,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很难取得他人的信任,缺少了信任,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将变大。因此,要发挥民本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培养民众之间的信任,更要培养民众与政治精英之间的信任。以参与者政治文化为基础,兼有负责的精英文化和信任的大众文化形成的融合型公民文化,能够对政治精英权力和责任保持平衡,并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3] 俞可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主要特征[J].学术研究,1989(2):29.
[4] 金太军,李善岳.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J].人文杂志,1998(6):27.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1-10-25).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6]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31.
[7] 薛俊武.论先秦时期儒家的理想政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
[8] 张祥浩.再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6.
[9] 曹德本,禹嘉煐.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代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6(1):79.
[10] 刘永佶.官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变革的首要任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88-366.
[11] 汪先平,魏丽丽.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7-52.
[12] 潘一禾.生活世界的民主:探寻当代中国的新政治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5.
[13] 闫鹏.文化民生及其建设理路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