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才鹏 韩 震 李海波 李 明 邓 隆
(1.余姚市大岚镇政府农办,余姚 315400;2.余姚市农林局茶叶产业办,余姚 315400;3.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宁波 315000)
余姚是浙江省重点产茶县市,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是余姚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围绕市政府提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这一宗旨,通过惠农政策,积极实施“余姚瀑布仙茗”品牌战略,茶产业突飞猛进。同时,余姚加速了茶叶科技创新,助推了茶产业提升的步伐。
余姚现有茶园6.3万亩,基地规模位居宁波市首位,分布在18个乡镇(街道),全市现有名优茶加工企业46家,初制茶厂和精加工企业186家,其中3家名茶企业被农业厅评定为“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称号。2013年茶业总收入为10.3亿元:全市茶叶总产量6920吨,产值2.78亿元,其中余姚瀑布仙茗茶叶产量920吨,产值2.3亿元;其他各类出口茶产量3.2万吨,年出口货值达7.9亿元。茶文化促进茶产业茶经济,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余姚瀑布仙茗”品牌知名度为核心,以余姚瀑布仙茗协会为纽带,采取“双商标”制度管理模式,大力实施茶叶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战略,形成了以46家骨干企业群为基点,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九万茶农受益的名茶产业发展新格局。
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茶叶科技人员和余姚茶农积极投身到科技兴茶的行动中去。一是积极进行新品种研究与引进,通过《全季型黄色系珍稀茶树新品种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成功推动珍稀茶树产业化的发展,培育出黄金芽、郁金香等3个国家和省级审(认定)的茶树良种。由余姚市茶叶专家王开荣和浙江大学梁月荣教授领衔的“宁波白茶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升及标准化应用”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年里,以“四明雪芽”等品种为样本,构建起79797条基因序列组成的基因数据库,顺利地取得了白茶白化表达与生态、品质优化的机理研究成果,9个宁波白茶特有基因登录了世界基因库,建立产业化新品种种苗基地60亩;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中茶108”等新品种,建立起了新品种示范基地;二是余姚市姚江源茶叶茶机公司研发电磁滚筒杀青机、自动控温连续烘干机和筛分机等,连成自动化、清洁化和连续化的生产流水线,成为当前大型高效茶叶加工机械的先驱。
2009年自组建宁波市首个茶叶产业办公室、配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以来,我们的品牌整合有新模式。一是实行了“双商标”管理的模式,协会成员由原来的28家增加到46家,形成了统一的品牌格局,突出了“余姚瀑布仙茗”品牌的地位。二是推行巡查、随机抽样审评等各项品牌管理制度,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会员单位的广泛认同。三是将瀑布仙茗标准提高为宁波地方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在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指导下,通过培训和加工技术的辅导,做好了品牌的技术保障。
树立茶叶品牌的着力点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为此专门设立了余姚瀑布仙茗协会质量管理与服务中心,为全市茶企和茶农提供统一评审、统一包装服务,严把质量关,这一举措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内外县市纷至沓来学习,纷纷效仿,质量管理开创了“余姚模式”。
近年来,余姚市采用“品牌+龙头+基地+茶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引进新品种、更新设备,改造厂房,改良工艺,拓展销售渠道。厂房技改资金投入已由2009年的60余万元增至4200余万元。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中低档茶叶的开发利用,生产龙珠系列的企业由原来的2家发展成10家,销售渠道也已初步实现多样化,企业在茶叶专业市场或大城市开设了销售窗口或门市部,市场开拓由2009年的1家增加到10家,其中宁波开设专卖店3家,2家企业走向了北方市场。目前,新增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由1家增至5家,产值超250万元以上的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8家,百万产值由原来的10家增加到30家。
2012余姚市被农业厅确定为“浙江省茶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成为宁波地区唯一入围的县(市)。2014年,余姚市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启动了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及配套技术应用与示范,示范应用面积500亩,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辐射面积2000亩。余姚市屹立茶厂则开展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建立示范点2个,推广茶树病虫绿色防治技术1万亩次,进一步提升市茶产业的科技水平。余姚市四窗岩茶叶有限公司和余姚市岚山茶业有限公司启动了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充分利用“丹山赤水”景区优势,将茶与旅游结合,建立集观光,采摘,制作,体验,茶文化传播和茶旅游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型公司,依托大岚的茶文化优势带动当地的茶农增收增效。
一是夏秋精制茶提质增效及食品安全建设,余姚市华栋茶业有限公司开始启动开展夏秋茶电磁干燥和成品全自动包装技术,提高夏秋茶品质,减少人工包装中的茶叶浪费现象,同时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食品安全。二是茶多酚质量提升,宁波建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由水溶性茶多酚向脂溶性茶多酚棕榈酸酯方向发展。三是2014年余姚市屹立茶厂和台湾琺毅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总投资1000万元,进行桑叶茶产业化生产,以构建完整的余姚茶叶产业体系为主要任务,实现从桑叶茶的基地建立、加工设备建设、检测设备完善、销售网络建立和示范推广的产业链。四是抹茶的研制生产及示范,启动以余姚珠茶厂为主要实施单位,在吸收利用国外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抹茶进行研究和应用。
历届“中绿杯”和浙江绿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中,余姚瀑布仙茗均获金奖;2010年余姚瀑布仙茗品牌首次入世博,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礼品茶”,登上了世界舞台;2010年“余姚瀑布仙茗”商标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0年度,市茶叶产业指导管理办公室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一是精心筹办好了浙江省“余姚瀑布仙茗”敬老茶会,省领导、专家和各界人士与余姚市领导一起,共品余姚瀑布仙茗,极大的提高了“余姚瀑布仙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的惠农政策,达到了产业增效、茶农增收的效果。特别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名优茶的产量和产值大幅提升,总体呈现“四增”的良好态势,“余姚瀑布仙茗”产品市场占有率约提高40%,按茶产业从业人员9万人计算与2009年相比,人均产值增加1.67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绩效明显。
茶叶为朝阳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为使余姚市茶叶产业迈入“高铁时代”,着力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今后发展茶叶产业的对策如下:
在惠农政策鼓励下,近年来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品牌效益初步显露,但是与塑造辉煌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较多资金的投入和不懈的工作努力,同时对比其他县市区,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根据市场需要完善包装,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区域品牌的质量管理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品牌质量管理的现状,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茶叶品质的管理,加强统一评审统一包装建设,逐步建立起茶叶生产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创新巡查和抽样审评的方法,采用商标授权制度,加强授权企业的管理,同时建立乡镇区域质量管理与服务中心,加强区域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品牌美誉度。
尽管通过近年的努力,目前有18家茶厂进行了厂房和设备的更新,但大部分茶厂仍未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先进的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流水线全市仅有8条,面对茶叶面积多、散的现状,技改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大力推广先进的适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努力培植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在现有余姚瀑布仙茗协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推行分类管理体制,引进和逐步培育出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强和带动辐射功能。
对茶叶重点村,建立扶持中心茶厂,解决老百姓卖茶叶鲜叶原料的难题,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中低档茶叶的开发利用和销售的扶持力度,高档茶叶立足本地市场,中低档茶叶走出余姚,要鼓励茶厂、茶叶经销大户在市内外开设专卖店或门市部,不断拓宽余姚瀑布仙茗的市场占有率。
加强浙江省余姚茶叶试验站的建设,建立茶叶新特优良种示范园,鼓励改造老茶园,着力推进特早生品种的保护栽培技术研究,加强特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高茶园设施管理水平,试验、研究和推广优质高效栽培、名优茶分段采制、鲜叶立体摊青和智能化摊青、无尘无烟加工等新技术新设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产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最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行深度开发,建设省级和国家级茶叶示范流水线或基地。
扶持“余姚瀑布仙茗”的同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对初制茶厂特别是村集体初制茶厂和精制茶厂及出口茶叶企业购买设备、质量体系认证、出口认证、流转建立本地茶叶基地和收购茶农鲜叶等环节进行补助,服务和扶持先行,鼓励出口茶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