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研究综述

2014-03-25 09:41:18邵振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综艺戏曲主持人

邵振奇

(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电视戏曲综艺栏目自诞生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关注戏曲与电视的结合,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983——1995年,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围绕着戏曲艺术电视化处理的技巧展开。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对于电视戏曲栏目策划、编排和主持艺术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分别从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编排策划和包装营销、主持艺术、品牌栏目四个方面对二十年来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栏目编排策划和包装营销研究

随着电视戏曲的蓬勃发展,学术界的研究也逐步加深。在戏曲综艺栏目的编排、策划方面,学术界主要围绕栏目人文品格与综艺形式二者的融合展开,明确了其与一般综艺栏目的差异,对栏目的定位、风格、精神以及可移植的综艺元素基本达成共识,也明确提出了栏目存在问题,初步解答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如何拉近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观众审美情趣之间的距离这一核心问题。邵振奇的《论大众文化语境下戏曲与电视联姻的现实路径》一文,结合当下占据主流的大众文化语境对电视戏曲栏目的新要求,指出了电视戏曲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技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路径。[1]刘徐州的《试论当前的电视戏曲综艺节目》论述了戏曲综艺栏目的内容,提出要借鉴电视游戏节目。[2]刘守义的《办好电视戏曲节目的思考》一文提出电视戏曲节目应该回归通俗化,增加趣味性,让传统戏曲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3]邵振奇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戏曲的发展瓶颈及现实走向》一文明确提出戏曲综艺栏目面临的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大众文化语境指出该类型的现实走向。他指出,戏曲综艺栏目主要面临的问题有:栏目定位不准,“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陈旧,资源不足;风格“泛娱乐化”,低俗倾向抬头;荧屏内外的互动有待加强。电视戏曲必须在大众文化这一新的审美语境下,围绕商业化、通俗化、娱乐化、技术化、全球化五个方面寻求改革与创新,营造双方有机交融、共同繁荣的合理发展空间。[4]孙以森的《言有物 行有格 节目有个性——电视戏曲发展创新之我见》一文则从电视戏曲“兰花奖”的评委角度对近年的电视戏曲栏目进行了点评,特别提出栏目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个性。[5]叶龙的《浅谈电视戏曲综艺化》一文指出戏曲综艺节目应有风格不同的版块和主题鲜明的专题策划。[6]沈静的《电视戏曲栏目的擂台赛策略》一文对电视戏曲综艺栏目擂台赛的精神、原则、规则、形式等进行了探讨。[7]邵振奇的《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策划手段及传播模式的创新》一文从具体操作层面对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策划手段和传播模式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他指出:首先,采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等多种形式,增强栏目的广度和深度;其次,适时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并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再次,应通过跨地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和多媒体联袂等多种形式,打破固有的传播模式。[8]乔大年的《戏曲与电视“联姻”的硕果——〈秦之声〉》、笑眉的《从〈相约花戏楼〉谈电视戏曲节目的开拓与创新》、蔡滢的《解码电视戏曲品牌栏目〈梨园春〉》、田明的《谈电视戏曲节目的创新——以东方卫视〈非常有戏〉节目为例》等文章则根据典型个案进行微观审视与剖析,对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编排和策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点评,探寻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发展规律。

对于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包装、营销策划方面,学术界关注较少,专门论及此类问题的专著和论文极少,只有关文彬的《继承与创新——从〈相约花戏楼〉谈电视戏曲栏目的包装》一篇。该文章从栏目结构、舞台场景、栏目宣传等方面入手,针对安徽卫视的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相约花戏楼》的栏目包装进行分析,介绍了该节目在包装方面的成功经验:板块式结构、现场互动形式、中国山水画舞台布景、动感十足的黄梅戏宣传片。[9]

二、栏目主持艺术研究

关于戏曲综艺栏目的主持艺术,学术界的研究文章较多,若干位一线主持人都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主持心得。邵振奇的《电视戏曲综艺栏目主持艺术探究》一文,提出应将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主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以研究,使其为栏目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指出,该类型栏目的主持人在来源、形象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自身质的规定性。首先,应拓展主持人的来源,广纳人才;其次,应在外在包装、言语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进行符合戏曲艺术自身特点的形象定位;再次,还应从个性化培育、整体性提升、主体性建立三个层面对其进行锻炼和打造,以期在实践中适时调整主持人的行为方式,完善自身的素养和技能,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10]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的主持人陈爱美在《情感投入深层参与——主持电视戏曲专栏〈秦之声〉的体会》一文中指出,电视戏曲栏目主持人的根本是充分发挥自己生活积累和经历的优势,把生命溶入人民群众之中,还要做到贴近生活,突出民间特色,着重从人性、人情、人伦的感情热点引入,引发与观众的共鸣。[11]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主持人庞晓戈在《电视戏曲直播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一文中指出,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的主持人应做到专业性与娱乐性并重、形象与节目统一,还应注重多个主持人之间主持风格的区别。[12]河北电视台戏曲栏目《欢乐急急风》(原《戏苑乡音》)主持人于辉在《电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一文中,提出了主持人的风格要依循栏目风格的观点,并对戏曲栏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语言风格和演唱水平提出了要求。[13]浙江电视台戏曲版《戏迷擂台》主持人应斓在《论戏曲电视节目的主持艺术》一文中强调,戏曲栏目主持人的工作不仅在于舞台主持,更应参与到采访和编排中,从而驾驭整档节目。[14]广州电视台戏曲栏目《南国红豆》主持人薛莹的《电视戏曲主持人的角色换位》一文则指出了电视戏曲节目的主持人应具有一定的表演水平、广博的戏曲专业知识和在不同的角色中换位表演的能力。[15]

三、对品牌栏目的研究

至今,针对《梨园春》、《相约花戏楼》、《走进大戏台》等电视戏曲综艺品牌栏目的研究文章已达二十余篇,硕博论文已达十余篇。其中,针对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研究文章占绝大多数。还有作者针对电视媒体的地方戏曲传播和当下电视戏曲栏目的“泛娱乐化”现象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郑州大学周波的《〈梨园春〉的文化分析及模式批评》一文,论述了《梨园春》的电视戏曲文化特征,评价了商业和技术对该栏目的介入,并将《梨园春》与《超级女生》、《相约花戏楼》和日本歌舞伎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提出,该栏目的现有模式是对艺术本质和艺术欣赏的误读和扭曲,“戏迷擂台赛”和“名家名段”只能维持一时的收视率,却无法保全戏曲艺术的生命和韵味,而《梨园春》栏目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如何寻求新的定位与构思。[16]河南大学黄跃鹏的《“梨园春现象”研究》一文,对《梨园春》栏目的背景、内容、运作特色、受众特征、传播效果和经营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他指出,电视戏曲栏目要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传播意识;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实现传播内容的革新,恰当地利用现代传媒,将古老的艺术跟现代的传媒巧妙地结合起来。[17]兰州大学李彦冰的《梨园花开春意闹——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文化传播学透视》一文也对《梨园春》栏目的发展流变、存在问题、发展前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该栏目的成功实践,探寻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出路。[18]河南大学张艳红的《论河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来自“梨园春现象”的思考》一文,对河南地方戏曲的现状和困境分别进行了总结和剖析,阐述了《梨园春》栏目的兴起过程及其为发展与繁荣地方戏曲的贡献,并从其节目创意、栏目宗旨、运作方式三方面探究其成功经验。她指出,《梨园春》的成功说明地方戏曲仍然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电视戏曲从业者应首先改变职业观念,在创作中应注重戏曲的大众娱乐性、提升艺术表演水平、创建新的运作模式,力求繁荣与发展地方戏曲。[19]中国传媒大学周斌的《试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设置理念》一文,通过从一个连续的、整体的角度来观察《梨园春》两次改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改版效果,探讨了戏曲综艺栏目发展的规律。[20]四川大学王毅铭的《从〈梨园〉品牌塑造看电视戏曲类栏目的生存之道》一文以《梨园春》栏目为例,对戏曲栏目化的潮流作了概述,介绍了《梨园春》栏目的发展历程和品牌栏目,详细阐述了《梨园春》品牌效应给电视媒体带来的诸多启示。[21]中国传媒大学王凯的《当今戏曲传播中的“泛娱乐化”现象论析》一文,分析了戏曲在印刷、电视和数字这三种媒介传播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归纳了这一现象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他强调,戏曲必须要遵循戏曲的美学原则,不忘戏曲源于草根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戏曲才可能走出低谷,摆脱包括“泛娱乐化”现象在内的各种不良社会倾向的侵蚀,可持续地发展,保持永恒的生命力。[22]西南政法大学杨瑞的《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的地方戏曲传播研究》一文,从大众传媒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出发,论证了存在生存困境的地方戏曲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和保护地方戏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大众传媒传播地方戏曲最有效的方式是电视戏曲栏目。文章选取电视媒体对地域性较强的地方戏曲进行传播的典型案例——传播“二人台”戏曲文化的内蒙古电视台《西口风》栏目,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验证了发展传播学指导大众传媒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3]

以上就是二十年来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研究成果的综述。藉此可以为电视和戏曲这两种艺术门类的深度融合和发展繁荣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实现二者的“双赢”不断探索具有可行性的路径。如果说,我们对于一种既成事实的艺术现象进行研究是理论本身应完成的任务,那么对于电视戏曲综艺栏目来说,这种理论研究就更为必要,因为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1]邵振奇.论大众文化语境下戏曲与电视联姻的现实路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4).

[2]刘徐州.试论当前的电视戏曲综艺节目[J].中国电视,200(6).

[3]刘守义.办好电视戏曲节目的思考[J].中国京剧,2001(3).

[4]邵振奇.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戏曲的发展瓶颈及现实走向[J].四川戏剧,2014(2).

[5]孙以森.言有物 行有格 节目有个性——电视戏曲发展创新之我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6]叶龙.浅谈电视戏曲综艺化[J].中国京剧,2006(12).

[7]沈静.电视戏曲栏目的擂台赛策略[J].新闻爱好者,2006(12).

[8]邵振奇.电视戏曲综艺栏目策划手段及传播模式的创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4).

[9]关文彬.继承与创新——从《相约花戏楼》谈电视戏曲栏目的包装[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5).

[10]邵振奇.电视戏曲综艺栏目主持艺术探究[J].四川戏剧,2013(10).

[11]陈爱美.情感投入 深层参与——主持电视戏曲专栏《秦之声》的体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2).

[12]庞晓戈.电视戏曲直播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J].新闻爱好者,2008(5).

[13]于辉.电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当代电视,2007(5).

[14]应斓.论戏曲电视节目的主持艺术[J].戏文,2002(5).

[15]薛莹.电视戏曲主持人的角色换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8).

[16]周波.《梨园春》的文化分析及模式批评[D].郑州:郑州大学,2006.

[17]黄跃鹏.“梨园春现象”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7.

[18]李彦冰.梨园花开春意闹——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文化传播学透视[D].兰州:兰州大学,2006.

[19]张艳红.论河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来自“梨园春现象”的思考[D].郑州:河南大学,2007.

[20]周斌.试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设置理念[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6.

[21]王毅铭.从《梨园》品牌塑造看电视戏曲类栏目的生存之道[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2]王凯.当今戏曲传播中的“泛娱乐化”现象论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

[23]杨瑞.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的地方戏曲传播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综艺戏曲主持人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