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多元文化视野下,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广泛,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也有意想不到的机遇。高校要正确合理利用多元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从侧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况,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家园,体现了民族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反应,一个民族失去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失去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断言:“文化关乎民族的盛衰。”就如没有血脉的生命是不可能生存延续一样,没有文化的民族同样是不可能生存壮大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应特别珍视自己的文化传承,就如同珍视血脉之重一般。
从定义上来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文化是指以政治、思想、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和人们的行为规范。这里的多元文化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前进,多元文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不同文化思潮强烈抨击着作为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1]在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后不难发现,在多元文化面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对全球价值文化认同的问题,一个是对民族自我文化认同的问题。如何在这两个认同中找到平衡点,既融入全球化又保持民族性,值得深思。
高校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陌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涌入,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相应的千差万别。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和知识的欠缺,对于各种文化价值观的甄别能力不强,不能正确评价和判断多元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加上受一些偏失的主流文化教育影响,导致了出现盲目接受非主流文化现象,有些人盲目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批判和解构,尤其是一些不好的思想蔓延到了高校内,比如享乐主义、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2]。有些大学生甚至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极其荒谬的。因为受外来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鼓动,一些西方国家大肆宣传和鼓动所谓的消除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和弘扬的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同时,西方一些不良理论观点,在貌似民主、平等的幌子下,推行西方国家的民族和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一定冲击。文化多元化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主流文化充满着失调和对立,表现在个性自由与传统束缚的矛盾、以自我利益为核心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矛盾、强调个人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矛盾等方面,这种冲突与矛盾使研究生思想易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最后导致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反对,对西方的价值文明产生盲目崇拜,而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渐趋淡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主旋律受到了强大的挑战,有些学生甚至不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转向支持思想资本主义思想,使多年来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付之东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碰撞和融合,这挑战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严重,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依仗其经济优势,向我国传播一些不良的思想,这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没有强烈认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巨大对立和冲突,这不利于大学生定位自己的未来事业和发展方向,也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一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判断和评价多元文化,缺乏深刻认识民族主导性文化,过于关注个人目标,导致出现趋利趋权的现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下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感召性的、制度性的和个体性的。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更新,社会舆论通过新兴传播方式向大众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知识传授和经验传递上受到极大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更为自由、灵活,好的信息得到了传播,不好的信息业得到了传播。好的信息进入高校,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不好的信息则撼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弱化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和引导。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阻碍,给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带来错误导向。
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且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江泽民曾强调指出,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引进、改善和整合多元文化,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坚决反对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自觉抵制外来文化中不好的成分和腐朽思想。
高校在组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地位,还要坚持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里的灵活多变指的是针对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文化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文化来自不同的民族。外来文化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西方文化中的开放式教育、全球一体化思想等。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面对这些优秀文化有积极吸取,摒弃那些不好的思想文化。
传统的思想影响下,高校思政教师往往会有一种至尊的感觉和地位,通常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与学生不是处于平等的状态和地位,感觉地位要比学生更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和感觉,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相反,恰恰会让学生反感、厌恶。教育方式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的,不注重引导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直接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点,大学生渴望的是平等、民主。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上已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高校思政教师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更决定不了大家对既有价值观的选择。因此,只有通过民主的引导方法,告诉学生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很长的路,多元文化视野下,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的传统性上。如何改变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要创新,领导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要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扎实主导思想,严格遵守精神要求,认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其次,要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贴合大学生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强建设思想网站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打造校园思想传播主阵地,让学生能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思想,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固堡垒。[4]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关系到所培养的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否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要建设好。高校领导班子要重视建设教师队伍的先进性,严格选拔优秀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师思想品德的综合素质,强调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先进性,注重思想政治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能力和水平,选聘有责任心、积极进取的工作人员作为思政教师。定期培训现有思政教师,让其逐渐提高自身素质,培训结束后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继续进行培训或者将其调至其他岗位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政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他们的个人观念和主体意识都很强,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现象,以政治需要为目的,培养和教育人才。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深入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关系,恰当处理好三者间关系。高校还应鼓励年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加深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和思想心理状态,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为教学目的。“以学生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均衡群体发展。大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育,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尽量多地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让他们自己主动地乐于学习,喜欢思想政治课程。同时,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党支部,提高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研究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梅霞,郑珠仙.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栾吉斌.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3]杨梅琼.对多元文化下高校思政教学的探讨[J].华章,2014(1).
[4]李丽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习月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