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欣平
“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是任何一所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问题。合校升本10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发挥依托行业的传统优势,着眼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在探索中思考定位,在实践中凝炼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条服务“两业两域”(石油冶金两大行业,重庆地域和安全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
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原重庆工业高专与重庆石油高专合并组建重庆科技学院,学校从此进入本科教育序列。欣喜之余,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面前,两所曾经全国知名的专科学校一下子变成了一所全国最不知名的本科院校,学校未来怎么发展?很多人一时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与此同时,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颇多负面议论,焦点集中在对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上,根本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向社会传达清晰而科学的办学定位。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发展方式无非两条途径——要么追赶发展,要么特色发展。追赶发展之路以老牌大学为目标,有“章”可循,但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特色发展之路则需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虽无坦途,但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
经过长达三年的认真调研和仔细论证,学校确立了“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沾着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之道路,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发展目标,向社会清晰地传递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追求,而 “着眼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转型特色发展”则是落实整个战略规划的“题眼”,是战略突破口。
高校的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专业特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形成服务地方(行业)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群。重庆科技学院在传承的基础上,依据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围绕“两业两域”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实现服务能力的转型。
依托石油冶金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石油冶金作为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行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对不同人才的需要。为此,学校抓住两大行业振兴发展之机,突出特色,服务产业,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重点转型建设,构建了集地勘、钻采输和化工为一体的石油石化类学科专业群和以钢铁冶炼、材料成型为一体的冶金类学科专业群,进而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使学校服务两大行业的能力明显增强。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 5个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立足重庆需要拓展学科专业群。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重庆市的能源、材料、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也面临提档升级和旺盛的人才需求。学校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优化布局,拓展了机械与电子、生物与材料类学科,既使石油冶金类学科专业得到加强,又使学科专业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密切。学校现有25个工科专业和10个经管类专业直接服务于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
服务国家需求构建新学科专业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安全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校利用长期依托石油冶金行业办学,在安全生产培训方面形成的优势和条件,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举办了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科应运而生。在国家安监总局和重庆市安监局的支持下,一个国家职业危害防护基地、两个国家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相继落户学校,安全工程已成为学校新的特色学科专业。
目前,学校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学科专业群已基本形成,建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等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冶金性能检测技术与装备”等3个重庆市工程中心,服务“两业两域”的能力显著提升。
培养人才是高校首要的基本职能,是高校发展的百年基业,也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转型发展中,重庆科技学院立足于培养企业一线的现场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定位,着力于产学合作,毕业生不仅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的传统优势,而且增强了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
校企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聘请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合作构建“双主体”共同培养本科学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二是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在校内,与中石油集团公司、重庆钢铁股份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石油、冶金、化工、安全等四大教学科研综合平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钢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别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外,建设了3个“国家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47个实习实训基地,平均每个本科专业有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采取四项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计划(青年教师须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任辅导员经历、到国内外高校进修经历),先后有近200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硕士、博士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职业资格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近45%。
产学合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与产业界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五结合、五重点”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校企合作培养、工学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培养行业急需紧缺应用型专门人才”项目获国家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苦探索和实践,学校“依托行业、突出应用”的特色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得到了行业及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学校先后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之际,学校将继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