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高校政治辅导员业务培训体系建设研究
熊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对于提高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要求。文章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意义着手,剖析了当今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的现状和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自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200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2006年7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党组又于2013年5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对今后五年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作出明确部署和安排。按照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以及高校辅导员培训五年规划的要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抓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是高校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帮助新任辅导员实现角色转换
角色、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广博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自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还要有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和献身学术的兴趣、愿望的艺术。[2]这对辅导员教师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专业教师不同,辅导员上岗之前缺的不是教学、科研经验的积累,相反,他们将要从事的岗位和他们大学(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有可能并无关联。若缺乏相应的培训,他们在未来事业中必然遭遇更多的挫折,也为他们从事这项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向精、细、专的纵深发展,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也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辅导员队伍若缺乏相关培训,其所拥有的知识量将远远不足以为大学生们解决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比专业问题更难的“非专业”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才能促进辅导员教师的知识更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满足辅导员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强调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培养教育也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专业教师通常只传授学科内专业知识,而辅导员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各类班级活动、社会实践,鼓励、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育,首先就要增强对思政教学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培训,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创造性的精神,培养更强的创造性思维。
(四)提高辅导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从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式上升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这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尤其应当重视对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辅导员日后的工作需要、发展需求。
(五)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
以“德”求师是培养师资队伍的前提,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更应看重操守和坚持操守。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社会各方面都进入了转型期,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背景下,不少辅导员职业信念动摇了,工作责任感不强。因此,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六)促进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工作和生活中也到处充满着挑战。而高校辅导员在自身承受着一定的社会压力的同时,还担负着所带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也就需要他们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只有通过培训,使辅导员接受系统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式,才能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况。
(七)促进辅导员的终身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2年发表的重要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国际教育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3]因此,在这个终身教育时代和学习化社会,辅导员培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终身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才有可能与时俱进,真正适应时代大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是当前政治辅导员业务培训水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原本,通过合格的培训可以使辅导员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只是把培训作为获取资格的筹码,如高校新进辅导员队伍的岗前培训,被很多人视为仅仅是取得上岗资格的条件,并无实质性的学习内容可言,培训纪律对他们也几乎没有约束力。对辅导员培训意义认识上的普遍不足,造成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培训内容单一,难以引起辅导员的积极兴趣,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师资培训都是以专业教师培训为主,完全是一种理论上的培训,其内容主要侧重于业务的培训,忽视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基础素质的培养,忽视教师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辅导员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几乎没有固定的“业务”可言,因此,纯粹的内容单一的理论培训就更难引起辅导员的兴趣,也就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质量。比如,有的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在岗前培训中,对辅导员实行了单独编班培训的办法,但是在培训中,很多内容却是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而没有从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丰富培训内容,使学员们感到茫然、不适应。
组织培训的机构管理不当,影响培训工作质量的现象也值得注意。培训组织单位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的高低。以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为例,在短短的半月、最多一个月的时间里,培训主办单位通常会列出多个专题作为培训内容,并邀请不同的教师就某一专题进行授课。然而,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所给专题组织内容,而是就自身比较精通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授,如此一来,不同的专题老师很有可能在讲课内容上出现重复现象。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部分师资培训中心也采取了中学式的班委管理方式,试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借助临时组建的“班委”的力量管理好培训班,缺乏创新性的管理方式,甚至抹杀创新性的管理建议,结果引起培训学员的普遍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培训效果。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避免这种低级管理错误的发生,当成为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避免培训工作大而化之和缺乏对辅导员的个性关注,是建设辅导员培训体系在未来的突破点。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尊重个性发展,同样也适用于教师培训。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性质高校、有着不同教育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学习的具体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培训中,不但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区域、性质等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的差异,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的辅导员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然而,在师资培训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中,这一点做得很不够,如编辅导员班的时候,将全体辅导员统一安排,导致同一班里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又有毫无经验的本科生,既有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的辅导员,也有普通院校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等等,均接受着同一内容的培训。针对性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在培训中重提高学历、轻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是值得注意的又一个现象。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对学历的过分重视。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出于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需要,通常更愿意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及进行相应的学位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学历性质的继续教育。不少高校以“高学历”体现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并鼓励辅导员进一步深造,却忽视了对其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工作能力的培训提高。这样一来,本来就感觉自己比教学一线的老师低一等的辅导员更是想方设法要提高学历,而对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则敷衍了事。
不少辅导员对培训工作存在偏见,究其原因,其一是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对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充分的信心,不能认清大局形势,没有长远发展的大局意识。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理想、信念的培养,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政治意识,提高其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促进其政治自觉性,准确把握事业的前进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坚定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同时,通过强化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辅导员队伍的责任心、使命感,深刻理解并把握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要求,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培训,汲取自己所需。
在完善培训体系方面,建立保障体系、健全培训体系、理顺监管体系是必须的环节。
一是建立保障体系。要做好辅导员培训工作,首先应对该项工作予以切实的保障,主要是组织领导保障和经费保障。一方面,应当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纳入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当中,并对师培工作统筹管理,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培训的研究、协调与管理。另一方面,应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给予切实的经费保障。从结构上看,辅导员培训的经费来源显得较为单一。而单纯依靠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现今已无法满足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的需求,这就需要打开思路,采用“吃百家饭”的模式,改为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单位和辅导员个人共同承担培训费用,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以专项基金等多种形式提供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资助。
二是健全培训体系。对于辅导员而言,岗前培训仅仅是拉开了工作培训的序幕而已。在工作中,必须抓住更多、更有效的培训机会。因此,应当拓宽培训渠道,健全培训相关体系。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创建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是以北京中心、武汉中心为龙头,大区培训中心为骨干,省级培训中心和部分重点院校为培训点的培训体系。[4]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培训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的高校师资,单纯依靠资金投入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必须积极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形式,在以在职为主的培训方式下,通过远程培训、自我培训等方式,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三是理顺监管体系。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质量最终要用效果来衡量。对高校辅导员培训,不能有机会就送培,培训完了就听之任之,这样的培训自然也容易导致辅导员没有压力感。因此,一方面,应根据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踏实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好辅导员培训的长远规划,协调统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安排、考核定职、酬劳核算等事宜,以探索辅导员在职常规培训顺利实施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辅导员培训的组织机构要在培训中切实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考核机制,形成培训、考核相呼应的监督、约束体制,依靠健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达到监控和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辅导员观察、认识、思考问题,要立足大格局大背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找坐标、找定位,才能准确把握事物本质。[5]《规划》就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这一趋势,不仅将“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列入了培训内容,明确指出要“分层分类进行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传播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教育,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提出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当包含“大学生党建工作培训”、“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运用网络能力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五个方面。[2]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的培训应当“专”、“博”兼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拓宽覆盖面;对于辅导员而言,更要注重各种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培训还必须摒弃封闭式的校院内部培训或经院式的学历教育模式进修,应当让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6]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注重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细节管理,充分考虑到辅导员作为一个“人”的不同特点,按照促进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材施教,按需培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予以引导和培养,才能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培训的实效。
[1]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S].2006.
[2]肖静芬、吴伦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校教师培训[J].继续教育2005,(3):40-41.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1,(3):52-58.
[4]蔡亚才.浅探高校师资培训的现实性及对策[J].三明师专学报2000,(4):95-98.
[5]田建国.高校辅导员学习培训的内容新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5):35-36.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S].2012.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13.
G647
A
1004-342(2014)03-04-04
2014-01-05
熊兰(1967-),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