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型媒体的科技期刊转型升级研究

2014-03-24 22:30
关键词:传播方式科技期刊终端

周 江 川

(四川兵工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50)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1]。中央的这一战略举措,对于我国包括科技期刊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为此,研究和考察科技期刊传播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仍是当前科技期刊界的务实之举。本文拟就新型媒体视角下加快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转型升级略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

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影响其受众群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影响力、发行量以及所刊发成果的社会认知度。传播方式对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传播方式决定了受众的类型,受众的数量以及受众的年龄层次、学术层次等[2]。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从开始的纸质媒体传播演变到多种介质共同传播的阶段。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纸质载体——光盘存储——网络传输——移动终端的演变过程。

1 科技期刊传播方式的演进

以横轴为时间轴,我们可以得到平行的不同起点的几个传播阶段。

回顾科技期刊百年传播史,最早出版在欧洲的科技期刊是以纸张为载体,因此也决定了当时的科技期刊传播全部通过纸质媒体。由于纸质媒体的价格低廉,阅读条件要求低(相对于网络媒体及移动终端等需要借助网络及电子载体等媒体阅读格式),易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使得科技期刊通过纸质媒体传播的方式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于电子设备及网络传输落后的地区,纸质媒体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时间轴上,即表现为横贯科技期刊生命周期的等长阶段[3]。

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个人电脑(PC)的出现和普及,能够进行二进制存储的磁盘、光盘介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光盘容量的不断提升,光盘存取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光盘作为科技期刊的传播媒介成为可能。电脑硬件技术的发展及日趋便宜的价格推动了电脑的普及,从而推动了光盘介质的快速传播。数据光盘的大容量特点,在一定时期大力推动了科技期刊的传播。但是,数据光盘的内容更新不便,同时保存困难也是其一个劣势,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于数据光盘的阅读需要借助专门的载体,这极大地限制了这种传播方式的普及。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数据光盘作为科技期刊传播媒介的时代已经到了终结的时代。

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极其快速地取代了光盘数据库,成为了科技期刊传播的主力军。科技期刊在网络传播中表现出很多优点。科技期刊的提供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期刊内容发布到网络上,受众可以非常及时地检索和下载文章,并且可以便捷地将文章推荐给其他潜在用户。同时,受众可以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来使用这些信息(没有网络覆盖的区域除外),而不必担心是否需要携带大量资料以便在其他地方阅读[4]。这些网络特有的性质和操作模式非常适合信息传播和分享,可以很好地推动科技期刊的传播[5]。

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易用性,将为科技期刊的传播和推广带来全新的理念。作为移动终端中最普及的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大家熟知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这些移动终端不但容易携带,同时具有接近于电脑的强大功能。在这些终端上,既可以安装专门的应用(APP),来使用科技期刊提供的服务(此处指提供移动终端APP的科技期刊机构),同时也可以安装普及的浏览器,来使用科技期刊网站提供的移动版网站内容。同时,一些分享及自媒体软件等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也会对科技期刊通过移动终端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

2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推进,网络的强大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科技期刊的刊载内容本身就是信息的一种——科技信息,与网络传播的特质不谋而合。因此,科技期刊合理地使用好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将极大地推进期刊传播的速度,扩大期刊受众的规模,提高期刊的影响力[6]。现阶段,科技期刊通过网络传播和推广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加入商业数据库。这是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经营主体都会采取的一种传播方式,尤其在一些不太发达地区,加入商业数据库的合作方式甚至是这些科技期刊的唯一的网络传播和推广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那些没有条件进行数字和网络传播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融入到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中,使得其内容可以传播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同时也不会丢失那些只关注网上信息的受众。这种传播方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商业数据库都是要收费的;有些数据库,尤其是外文数据库,价格非常昂贵,这就限制了很多读者来获取数据库内容。另外,有些商业数据库在选择期刊进行收录时,会追逐大而全的效果。这样,由于学科、专业、语种的限制,使得这类数据库的利用率会比较低。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库的推广,从而影响到其中的期刊的推广。

(2) 加入非盈利性的OA推广机构。OA(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信息推广方式,是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在网络上更加自由的传播而发起的。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服务。这种推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商业数据库收费的问题,可以使更多读者免费(文献获取费用)获取到需要的文献,同时,也扩大了OA期刊的受众,能够更好的推动期刊的网络传播。当然,OA也有其自身的弱势。第一,OA需要经费获取期刊内容的授权;现有的解决方案大多是通过作者付费出版来免费提供读者使用的。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负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投稿到该期刊的积极性,从而对期刊的稿源产生影响。第二,OA网站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资金来支撑。现在的大型OA网站,部分是通过非盈利组织支持,部分是通过广告收益维护。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很多OA机构和网站没有精力在推广上下工夫,无法从网站建设、宣传、后续服务及读者反馈等方面进行提升,从而影响到期刊的传播效果。

(3) 自建文摘及全文数据库(OA)网站。随着办公自动化和数字出版的逐步普及,很多期刊出版机构通过自建网站及文摘或全文数据库等,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的方式(本文称之为自建OA数据库)。这种方式解决了维护费用等问题,同时可以更加及时地更新数据资源,对期刊的网络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国内的期刊出版机构做了很多相关工作,有很多提供了全文下载,并且在网站建设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好地推动了期刊传播。但是,现状也是堪忧的,主要表现:一是个体差异巨大,从网站用户接口,到维护频率等,各机构表现出极大的差别。有些机构提供了很好的网站易用性,对文献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提供多种检索渠道等用户友好接口,便于用户很好地检索和下载。而有些机构则有很大差距,如文献更新不及时、文章标引及元数据提取等比较粗放,无有效检索入口等;二是OA广度及深度等表现差强人意,很多刊物仅仅从建站开始进行OA,对于以前的全文不予回溯,影响了获取的全面性;还有些机构只是提供文摘获取,并没有提供全文获取权限。这些都影响了期刊的传播效果。

(4) 移动终端,微信、微博等移动平台上的科技期刊传播。3G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正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平台。通过移动终端的易用性、实时性及便利性,科技期刊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到读者面前。当然,目前来看,移动终端的一些固有特性还不能支持该方式的大力推广。手机的屏幕太小,不便于展示固定格式的期刊文献;手机的网络速度慢、覆盖面窄、流量费用高昂等特点,都对手机终端用户使用期刊文献构成极大的限制;平板电脑在显示方面可以克服手机屏幕过小的问题,但是便携性及网络环境等限制了它在科技期刊传播方面所发挥的功效;微信及微博等移动终端应用的特点是及时、受众广泛,非常适合于期刊传播,由于字数限制、传播以文字为主等原因,决定了它们在现阶段还无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

3 英国著名周刊《自然》(Nature)的网络推广经验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后者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他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作为一家国际著名的大型出版机构,Nature出版集团在网络传播方面推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对该集团的科技期刊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网络推广元素如下。

Nature网站的首页提供了订阅(subscribe)、期刊提醒注册服务(E-alert sign up)、聚合订制推送服务(RSS Feed)等;同时,该机构的中文网站还开通了新浪微博公众账号,以便更好的利用微博平台进行期刊传播。

进入http://www.nature.com网站后,可阅读在线科技论文。相关页面除显示文章基本信息如题名,年、卷、期,摘要等信息外,还提供了多种便于该论文传播的网页功能,其中有“分享到社交网站”及“DOI”地址等,便于读者方便的将该文章传递给其他潜在用户。社交网站如:http://www.citeulike.org这是Springer赞助的一个在线文献管理系统,支持文献搜索、标记(tagging)等功能,并且还有用户信息、群组、blog等,俨然是一个学术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Twitter, Digg, linkedl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还可以运用到收藏功能,如Stumbleupon(它是一个浏览器插件,可以安装在绝大多数通用的浏览器上,例如IE、FireFox、NetScape等。 StumbleUpon 根据你的个人偏好,把符合你偏好的、被最多人所推荐的网站推荐给你,这样,你就能够轻松访问到那些内容高质量的网页,而不用总是浪费时间访问很多内容质量平平的网页)。

Nature旗下期刊针对不同移动终端及多种浏览器,提供优化的阅读体验,在这些终端设备上,不仅可以进行网站浏览,同时还可以对期刊全文进行下载和阅读。它的网站对于移动终端的接入进行了专门的优化,使得其内容更加符合在移动设备上显示。

4 以网络为媒介,助推科技期刊发展

面对新型媒体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在网络影响力越来越大、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这些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好地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服务?笔者认为,以下的一些方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 丰富传播渠道。尽可能地加入众多的商业数据库,既可以获取商业数据库的信息使用费,又可以使期刊获得更多的受众;申请加入各种OA网站;尽可能自建OA网站,并且做到有效维护;若有条件,可开发移动终端应用,使期刊可以面对更多的潜在受众。

(2) 大力扩充增值服务。如提供各种分享功能、RSS、DOI(直链元数据)、全文碎片化、参考文献链出及交叉引用等。这些功能中,有些可以增加接入方式,从而提高接入成功率;有些可以提高被搜索成功率,方便期刊文章被发现。

(3) 建立成熟健全的期刊网站。这样的网站,应该包括全文OA,并且保证时效性和回溯深度。同时,提供方便易用的检索界面和下载方式。应该提供大众化的文章推送功能和分享机制,提供网站订阅及邮件提醒等功能。

网络传播的多样化和移动终端的功能不断强大,使得信息传播有了更多的方式和可能。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应该更好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提供能力,不断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将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信息推送到受众面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的新型主流媒体[Z].邯郸日报,2014-08-19

[2] 颜志森,姚远.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功能的演进[J].编辑学报, 2001(1):9-11.

[3] 张惠民.网络时代的科技期刊传播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6):1113-1115.

[4] 闫东艳, 齐婧.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传播模式[J].编辑学报,2011(3):204-206.

[5] 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研究[J].编辑学报,2006(3):164-166.

[6] 刘红霞,费郁红.科技期刊传播学研究的6个层面[J].编辑学报,2007(6):410-412.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科技期刊终端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