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霞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百废待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段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休闲方面,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方面,都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和观点。虽然他没有提出休闲社会的概念,但在他的一些理论中已经处处体现休闲思想。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休闲一直是人类古老的梦想。一些有学识的古代思想家已经给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思想。在西方有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在中国有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休闲思想等等。
在今天看来,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能够预见到休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他的思想是具有开创性的。他的休闲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未来的休闲社会都有指导作用,值得探讨。
中国远古时代关于“休”、“闲”二字的思想文化含义,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休闲思想的源头。将二字连接起来,休闲就不同于“闲暇”、“消遣”,人靠着树木而休息,缓解劳顿,从紧张辛苦的劳动过程中解脱出来;人于“休”中守“闲”,于“休”中求“闲”,遵守规矩,净化心灵。因此,在中国先秦语言中,休闲不是指平庸懒散、碌碌无为,而是指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即闲暇时间中人们追求和享受的一种美好的生活。这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闲的辩证关系,也预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
总体而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史上,哲学、宗教、医学、武术、修炼、养生、建筑、隐逸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一脉相承的休闲思想。孔孟老庄为先秦休闲思想的源头,之后的《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天人合一”的防治疾病、修心养生乃至经世济民的休闲之道。之后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及隋唐佛学中国化的结晶——禅宗都展现了精湛深刻的休闲人生之理,三教合流之后的宋明理学更是把主静居敬的工夫人生、修养受用的休闲境界描述得淋漓尽致。中华传统休闲思想深邃而广博,并始终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中,相关内容创作丰富的代表性人物颇多,如张良、淮南子、嵇康、惠能、李白、朱熹、陆游、苏轼等,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李渔,以至近代的林语堂。
关于休闲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实际上,休闲一词本身就有多重含义,学者们对休闲的阐释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角度:时间、活动、状态。也就是说,休闲首先被认为是发生在空闲时间里的,这是一种人们在劳动和其他义务活动之余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其次,休闲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体验,是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活动。最后,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因此,我们对休闲的理解也必须从这三方面把握。
笔者比较认同学者楼嘉军对休闲的定义:“所谓休闲,是个人休闲时间和自由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时间和活动虽然与人们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毫无关系,但与劳动并不冲突,休闲活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载体。”[1]
1.休闲是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认为休闲是群众生活的需要。他在50年代就指出:“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建学校如此,修建文化娱乐场所也如此。”[2]268在办好地方报纸问题上,他说:“作为地方报纸……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更切合群众需要。”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上强调的“指导思想是: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2]267。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待文化娱乐的态度很明确:文化娱乐和休闲是群众生活的需要。
2.娱乐与劳动相统一
邓小平同志把娱乐与劳动统一起来。劳动决定休闲,是休闲的前提条件,休闲依附和模仿劳动。空闲时间也是由劳动所塑造的。这是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人们忙于重建家园,全民集体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不可能有惬意的闲暇时光,然而消除劳动疲劳的休闲毕竟是必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不能长期一片空白,因此人民群众有一些简单的休闲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对八路军一二九师作报告时指出,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不管对人民群众或部队,都是同等重要的。尤其需要加强部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2]25。他还批评“连队救亡室工作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死气沉沉”[2]26。他说,抗战阶段我们的文化宣传工作必须与当时的形势配合起来,为打击敌人鼓舞士气。
在人民公社时期,关于购买缝纫机,邓小平说:“将来每家有一部,把裁剪衣服当成娱乐,自己独出心裁做衣服。”[3]这里是说劳动让我们精疲力竭但却能让我们获得生存机会,获得财富,而休闲则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可以说是快乐的劳动。
3.强调休闲文化大众化与政治相结合
休闲文化大众化不仅意味着休闲活动应该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应该形成文化层次。当年邓小平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还强调文艺作品要紧跟现实,要带有政治性。例如,战争时期,就要通过文艺作品、报告文学、新闻通讯等方式把真实的战斗生活反映到国际、国内各个角落。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大众化,让各个阶层的群众熟悉、喜闻乐见。邓小平指出“文化工作者不够群众化,尚缺乏部队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经验,致使文化工作被限制于狭隘的范围中,不能为大众所掌握”[2]27。他对文化工作提了四点建议:一是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运动普及到连队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大众化。二是提高自己,向大众普及文化,需要政治与文化的密切结合。三是文艺作品要就教于大众,听大众意见。四是提高文艺工作者的修养和政治素质,把文化渗透到群众最底层。邓小平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把文化宣传工作与当前形势配合起来,就能成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邓小平心中装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命运以及休闲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说过,“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①据《人民日报》1993年11月4日。
1957年,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时对城市建设规划时明确表示,过去的城市规划对“肉”(一般是指配合生产和适应职工生活需要的各种设施,如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重视不够,应该办商店、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他说:“西安的电影院戏院并不少,但是在工业区一个也没有,要看戏的人找不到戏院,有戏院的地方没有多少人去看戏,这个布局显然是不适当的。”[2]267他说,严重的布局不合理,给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以后“在人多的地方多建一些商店、理发馆、学校等,交通就不会那么紧张了”[2]267。1978年9月,邓小平观看唐山建设规划时提到:“你们规划中的服务网点少了,普遍的少,太少!电影院也不多。好吧,看你们搞起来再说吧。”[4]658在唐山正在施工的住宅小区工地,邓小平强调楼前楼后要种树、种花、种草。城市建设要讲究绿化,环境美化,让人民感觉舒适。多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是群众提高娱乐修养的必备条件。生活好了,人民更有积极性投入工作。
总之,城市建设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邓小平关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注重休闲娱乐条件和场所提供的论断,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5]
1983年3月,邓小平以苏州为例描绘了小康社会的状态。他说:“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6]随着经济发展到1988年,农村改革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有的小城镇和农村盖了二三层楼房,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仅有相应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且有更多的资金来支付满足精神需求的报刊书籍和相应的娱乐活动费用,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人们也有更多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小康社会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基本物质保障,包括丰衣足食,满足住房、交通等基本需要;第二,有自由时间,主要是闲暇、休养生息的时间;第三,精神与文化发展,包括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自由表达和体验心情畅快和幸福等休闲要素。由此可见,小康社会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项的,它是一种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正因为这样,小康社会始终是人民所向往的、追求的远大梦想。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会见工商界五老时说:“工商界还有钱,有的人可以搞一两个工厂,赚取外汇,也可以投资到旅游业。手里的钱闲起来不好。你们可以有选择地搞。”[4]686可见邓小平很希望我国旅游业赶紧发展起来,旅游业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同时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1979年,邓小平游黄山,一再强调黄山是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希望搞好服务工作和清洁工作,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他最后强调:“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7]17可见邓小平同志在这一时期所思考的众多大题目中的一个,就是怎样发展包括黄山在内的中国旅游事业。这以后,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了安徽省和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思路,也成了中国蓬勃兴起的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此后,泰山、峨眉山、张家界、九寨沟……掀起了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热潮。邓小平每到一个风景区都必强调开发旅游事业。1979年7月,在青岛崂山,邓小平对几棵古树很感兴趣,他说凭几棵古树就可以招引很多人,要开放发展旅游事业。1980年8月视察新疆,在天池,邓小平感叹道:“风景不错,要保护好。要发展旅游。”[7]2291983 年 2 月在杭州视察,告诫当地负责人要保护好西湖名声,发展旅游业。
1.娱乐价值
邓小平强调的大众休闲娱乐,是娱乐和劳动相统一的休闲方式,它使人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得到生理和精神上的享受,这正是休闲的娱乐价值之所在。还有修建学校,其中不乏有“寓教于乐”的价值,其目的是通过娱乐使人的感性把握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得到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于生活的正确的审美态度,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丰富人生的内容并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2.发展价值
闲暇时间不仅仅是用来休息、娱乐或享受的,它还可用来寻求自我完善。邓小平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对待文化工作的建议之一就是提高自己。可见邓小平也特别重视个体的发展。休闲是自我支配的行为,通过休闲促使人对生活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休闲能为个体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决定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对于发展个性、实现人的本质具有充分而现实的意义。
1.政治价值
休闲是人类的社会理想,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休闲的政治价值就集中体现在休闲权上,可以说休闲尤其是普遍休闲既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当年邓小平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体现了让人民大众掌握休闲权的思想,他还指出要提高文艺工作者的修养和政治素质。现在看来他的休闲思想是有政治价值的。
2.经济价值
休闲的经济价值包括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分配公平。例如,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园就会崩溃;如果没有带薪休假,旅游业就会衰落。休闲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休闲消费将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透过休闲和休闲消费,人们能重新认识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能够重新树立人类的社会理想[8]。
总之,休闲经济的出现充分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的旅游休闲经济思想为我国旅游业的崛起和腾飞奠定政策框架的根基,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在此休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旅游生产力得到全面增长,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现在已成为亚洲旅游大国,为实现下一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夯实了基础[9]。
3.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价值
休闲能促进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社会矛盾,而矛盾的和谐解决就是发展休闲。家庭休闲能够增进家庭和睦;社区休闲有益社区和谐;劳动组织重视员工休闲,有利于组织和谐;整个社会重视休闲,财富分配公平,闲暇公平度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随之提高,社会和谐便是其必然结果。
休闲反对消费享乐主义具有生态文明价值,休闲本质上倾向于绿色、自然、俭朴、节约,因而符合自然主义原则,低碳、环保、简单、质朴的休闲生活有利于人与自然,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文明,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个人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充裕,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上来。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一项重大任务。和谐主要有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而休闲的核心也是人与物、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两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与和谐社会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休闲的实现要求社会更加和谐,社会和谐了,人们才能更好地休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全民休闲普遍化为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身也是休闲普遍化、休闲发展的过程,休闲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高人的休闲层次。休闲和社会和谐是一个统一体。休闲体现的是未来社会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价值,是一种人类生活的精神境界。
可以预言,我国将逐步进入到一个以休闲为中心的休闲时代。人们将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对全面发展的渴望。可以想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降低。党的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反应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政策取向,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总之,21世纪的文化发展在当代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应结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发展休闲,以休闲刻画文化,以休闲影响文化,以休闲提升文化,以休闲体现文化,共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46.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钟文,鹿海啸.百年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68.
[4]刘建华,刘丽.邓小平纪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张劲.试论邓小平的休闲观[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1).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25.
[7]段强,聂晓民.邓小平与风景名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李健,谢鸿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全面内涵及其新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
[9]余健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立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