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人”的悲剧:读倪匡《蓝血人》

2014-03-24 07:08:39北京党伟龙
名作欣赏 2014年19期
关键词:卫斯理倪匡土星

北京|党伟龙

倪匡(1935—),著名华人小说家,与金庸、蔡澜、黄霑并称香港文化界四大才子。倪匡本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他生于上海,曾参加解放军和公安干警,二十三岁时从内蒙古辗转至香港定居。在香港,他从最底层的杂工、校对做起,逐渐开始写作,其作品涉猎广泛,包括“长篇武侠系列”“卫斯理科幻系列”“神探高斯系列”“倪匡鬼话系列”等,亦发表过多篇散文、随笔,并曾从事武侠电影的剧本创作。他创造力旺盛,著作等身,在华语文化圈里影响很大。

香港勤+缘出版社的“卫斯理科幻系列”封底作者简介饶有趣味:“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倪匡自称是世上写汉字最多的人……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①。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罄。充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此外,为表彰他在科幻文学方面的终身成就,台湾交通大学科幻研究中心于2001年起设立年度“倪匡科幻奖”,面向全球华语圈征稿。②

卫斯理科幻系列

倪匡最知名的作品即“卫斯理科幻系列”(以下简称“卫斯理”)。“卫斯理”创造了一种融科幻、武侠、侦探、警匪、惊险、灵异等多种题材为一体的小说类型,今天看来,其实称之为“玄幻”(或“奇幻”)更加合适。倪匡之后,香港作家黄易进一步将这种小说发扬光大,其“玄侠凌渡宇系列”,明显带有模仿“卫斯理”的痕迹。如今国内网络文学中玄幻小说(或称奇幻小说,两词常混用)大行其道,多尊黄易为玄幻之父,③但倪匡的开创之功亦不可抹杀。例如,近几年大热的修仙、穿越、盗墓、鬼怪等玄幻题材,其实“卫斯理”中早有涉及,不能不令人惊叹倪匡开风气之先的识略。

从1963年发表“卫斯理”第一个故事《钻石花》,至2004年最后一个故事《只限老友》,倪匡陆续创作了四十年,总共约一百五十部,其创作力之旺盛在文学史上堪称罕见。“卫斯理”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卫斯理的多个传奇冒险故事,故事间相对独立,但互有联系。主人公兼具功夫高手、特工、侦探、冒险家等多种身份,他学识丰富、好奇心极强,富于正义感、崇尚自由独立,并受过多种特殊技能训练,善于侦探一些奇奇怪怪的案件,在全球的黑白两道乃至灵异界都颇有声望。但他也并非完人,其固执、冲动、自负的性格,颇令人头疼;他对非民主政体的极端厌恶,有时不近情理;而他在许多故事开头表现出的对怪异事件的不屑一顾,由“不信”到“不得不信”再到“恍然大悟”的思想历程,亦有千篇一律、矫揉造作之嫌。

倪匡坦承:“我写稿除了稿费没有第二个目的,没有什么崇高理想。”④“卫斯理”因此首先是面向市场的畅销小说、通俗小说,以考虑销量和读者趣味为主。这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学,文字很少雕琢,直白明快,但或失之粗糙;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但或过于突兀;想象力天马行空,启人遐思,但或近乎无稽。总之,可读性很强,但有时经不住细细推敲。一方面,“卫斯理”有些充满灵异色彩的内容,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另一方面,它相当“干净”,并无诲淫诲盗等内容,而且思想性也有一定深度,尤其涉及外星人的篇章,往往从超脱于人类之外的视角,反思人性、展望地球未来,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卫斯理”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应当说得益于它的雅俗共赏、通俗而不低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卫斯理”在大陆流布甚广,版本众多,但几乎没有正版;直到2008年,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从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引进了三辑共三十册“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珍藏版”。这个版本的印刷和校对都堪称精良,可惜故事先后顺序较为混乱;又因审查问题,一些虽然精彩但政治色彩较浓的故事未能收入,是其缺憾。所幸互联网发达,“卫斯理迷”们大可以通过电子书前后梳理、一睹全貌。

上海书店版的“卫斯理”收入了《蓝血人》《笔友》《头发》《玩具》等颇具代表性的故事。

在《笔友》(1969年)中,卫斯理帮助夫人白素的表妹与通信三年的远方笔友见面,几经曲折,却发现对方是一台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电脑。故事饶有趣味,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中最早以电脑为题材并涉及人工智能的作品。

在《头发》(1978年)中,随着情节推进,小说一步步揭示出人类其实缘起于外星人,是从母星被放逐到地球的罪人们的后代,而东西方的圣人穆罕默德、佛祖、耶稣、老子,则是从母星派来拯救人类的使者。小说行文过程中仅以A、B、C、D来代指这几位圣人,并未点明每个人的身份,但通过他们的交谈,又可以令具备宗教文化常识的读者逐渐猜出其真正身份。这是笔者接触的第一部“卫斯理”小说,一口气读完全书的那种激动记忆犹新,不仅陶醉于作者将宗教传说与外星人结合的大胆想象,也在猜谜中享受了一种别样的阅读快感。

《玩具》(1979年)是一篇“人的哀鸣”。故事中,卫斯理认识了掩饰身份、四处迁徙的陶格一家,这家人患有奇怪的“玩具恐惧症”。然后,卫斯理被“劫持”到未来,才发现人类太过依赖电脑,“自作孽,不可活”,已沦为智能机器人的玩具。当他惊险地逃回现在世界时,陶格却说正如自己一般,卫斯理并未真正逃离,这不过是机器人的新游戏而已。卫斯理不禁感慨,人永远不自由,不仅人类是机器的玩具,而且一些人是另一些人的玩具,甚至每个人都是命运的玩具——最后的这段点睛之笔升华了《玩具》的思想性,正是“卫斯理”好看而且耐看的原因之一。

《蓝血人》

《蓝血人》(包括上下两集,即《蓝血人》和《回归悲剧》)发表于1964年,是倪匡的第二部科幻作品,也是“卫斯理”第一次出现外星人。小说讲述了土星人方天因飞船事故来到地球后,想尽办法返回家乡的故事。整个故事以卫斯理的视角展开,穿插了他一连串的奇遇和冒险。此书可说是“卫斯理”中最著名的一部,曾名列香港《亚洲周刊》2000年评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唯一入选的科幻小说;亦曾被改编为同名漫画、广播剧、电影等,如2002年由刘德华、关之琳、舒淇等明星主演的电影版,为大众所熟知。

《蓝血人》开篇就谜团迭起,如“一个流蓝色血的男人”身份之谜、与之相关的人物自杀之谜、太空计划横生意外、神秘硬金属箱引来多方势力争夺……而后,国际警界高官、驻日外国大使、日本邪教组织、跨国大盗集团纷纷登场,与谜团环环相扣,令读者欲罢不能。随着主人公九死一生,周旋于多个势力之间,与老同学方天重逢,初始的谜团一一解开:蓝血人方天原来是外星人,他为掩饰身份,用强大的脑电波诱人自杀,并欲利用某国太空计划返回土星故乡,至于金属箱则是他返乡不可或缺的导航仪……但新的谜团仍不断出现,一个来自方天故乡的“无形飞魔”,竟可以令整个地球陷入危机。最后,卫斯理好友纳尔逊警官牺牲,“无形飞魔”被消灭,方天也如愿乘火箭返回土星。但借助一台通讯仪,卫斯理得知土星的和平宁静已不复存在,方天的同胞都被毁灭性武器变成了白痴和怪物,方天无比失望和痛苦。随着通讯仪的信号消逝,卫斯理既担心方天后来的遭遇,也为地球的未来忧心忡忡:“有着高度文明的土星人,自己毁灭了自己,地球人会不会步土星人的后尘呢?我这样呆呆地站着,每每直到天明!”全书至此戛然而止,结尾简洁有力,令读者震撼之余回味无尽。土星人竞相制造毁灭性武器的情节,很明显影射了小说创作时的国际大背景,即美苏争霸与核武器竞赛,倪匡无疑是对这种人类危机较早作出反思的科幻小说家之一,这令他的作品比一般通俗小说立意更高,具备了成为“经典之作”的潜质。

《蓝血人》还有几个亮点,如:

其一,对卫斯理和方天、卫斯理和纳尔逊之间的友情描写值得一提。《蓝血人》中出场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只有卫斯理、方天、纳尔逊三个。卫斯理是一个很重感情、很讲义气的人,虽然方天在不得已之下,曾想谋杀他以保住身份之谜,但他一直将方天当作老同学,得知其苦衷之后,更以德报怨,予以无私帮助。卫斯理与方天先是朋友,又成敌人,终又化敌为友,其亦敌亦友的关系颇为曲折。至于卫斯理和纳尔逊,则一直是可互相信任的极好朋友:“我一向不喜欢自己和警方联系在一起,但这时,在我们互相拍肩而笑之际,我却有了参加国际警察部队工作的念头。那自然是因为和纳尔逊在一起,使人觉得愉快之故。”但这段话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方天随即告诉卫斯理纳尔逊已被“无形飞魔”占据身体、夺去生命,卫斯理惊怒交集,拒绝相信,但最后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为好友的牺牲哀恸万分,《挚友之死》一章的描写十分动人。

其二,故事牵扯到多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黑白两道的明争暗斗,在科幻元素之外,“江湖气”相当浓郁。“外星人+现代武侠”正是“卫斯理”的特殊风格,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娱乐性,在20世纪60年代小说界可谓独树一帜。

其三,对古代传说的一些另类解释:将东西方古代的炼丹家或炼金术士,说成从外星人那里得到“水银变黄金”的启示(因为外星人技术更先进);猜测中国的长寿神仙彭祖和东方朔,都是外星人(例如土星公转周期长,土星人方天寿命也长)……用外星人曾造访地球去解释古代传说中的不解之谜,这种套路在“卫斯理”后续小说中一再使用,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科幻小说家仿效。虽然看多了有俗套之嫌,但不能不叹服首创者的想象力。

在这里,我们节选了《蓝血人》和《回归悲剧》修订版的作者序言,以及该故事结局部分的原文。读者们在欣赏时可以注意几点:

其一,“卫斯理”故事前的序言是倪匡后来对作品进行修订时所写,用寥寥数语揭示创作背景和故事主旨,并加以自身感触,篇幅虽短,却个性十足,可看作一篇颇富理趣的小品文。

其二,“卫斯理”的情节常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方天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他所热爱、怀念的那个和平故乡,但奇峰突起,一个大团圆结局变成一场“回归悲剧”。这种奇妙的构思,在“卫斯理”中比比皆是,对看多好莱坞大片的当代读者来说也许司空见惯,但考虑到原著年代,须承认倪匡很会“编故事”。

其三,倪匡以写传统武侠起家,“卫斯理”的语言很有特色,简明、朴实,带有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一些句式、用词与大陆读者熟悉的当代汉语并不相同,与金庸小说倒有些相似。

读者赏析其文字,品味其情节,思考其理趣,对倪匡的科幻小说,将会有一个感性认识。

①袋装书,即小开本的便携式畅销书。

②参见台湾交大网站:h ttp://sf.nctu.edu.tw/aw ard/index.

③参见叶永烈:《奇幻热、玄幻热与科幻文学》,《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3日。

④李怀宇:《倪匡:我唯一可以谋生的手段就是写作》,见李怀宇:《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卫斯理倪匡土星
土星之旅
土星环,你要去哪里
倪匡的见怪不怪
做人与处世(2019年8期)2019-05-31 06:48:52
倪匡与爱情
无字国
小说月刊(2017年12期)2018-02-05 18:07:53
《冒险王卫斯理》:经典科幻题材网剧再开发
综艺报(2018年1期)2018-01-12 20:27:58
无字国
小说月刊(2017年23期)2017-10-28 04:56:32
土星
探索科学(2017年6期)2017-06-19 19:30:52
倪匡悔带古龙喝酒
寻找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