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古代诗歌教学的误区和诗歌美育
王敏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古典诗歌是文学的源头,它积淀着我国丰富的民族情感,蕴含着复杂的艺术形象。然而,在古诗教学中,这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正从学生脑海中悄然逝去,学生只是被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总是机械地学习、鉴赏诗歌,失去了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等多方面的审美情趣。为此,本文指出了当代诗歌教学的一些误区,强调诗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着重阐述诗歌美育的策略,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诗歌教学;误区;美育
诗歌缘事而发,反映社会生活与诗人内心的真切感受,是古人优秀才华的结晶。古人认为诗歌有“美教化、移风俗”的积极作用,十分重视诗歌对人的教化,提出“以诗教民”的理念,而现如今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容乐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诗歌都是带有功利色彩的,学生不是为了知识而学,而是为了考试而学,致使诗歌的情感与审美因素无法传递。可见在古典诗歌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使学生鉴赏水平无法提高,审美情趣难以培养。
(一)教学方式千篇一律
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诗歌教学方式,即介绍写作背景、读诗歌、复述诗歌大意、分析内容与表达技巧,这一模式重视学生个体接受,轻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结果的明确,轻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使诗歌教学成为封闭式的教学。在这里,学生的想象翅膀被折断,学生的创新火花被熄灭,学生心中的诗歌没有诗情画意的美丽,没有浑然天成的意境,没有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没有润养身心的审美意趣。教师一味的讲析使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课堂上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难以实现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难以让学生深刻领悟诗歌的内涵,为此,诗歌教学要采用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高涨的积极性。
(二)重视理性忽视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诗歌是以情动人,以情感染人,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应触摸到诗人的脉搏,与诗人产生共鸣,为此诗歌教学需要激情。可是一些教师重视理性的分析,只翻译诗句的大意,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停留在表层涵义的理解上,不会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挖掘深层的情感因素,架空分析,学生如坠雾中,难解其意。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却忽视声情并茂的朗诵;注重诗歌深刻的内涵,却轻视了诗歌的韵律美;强调诗句深邃的意蕴,却漠视对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启发,这是现如今诗歌教学存在的弊端。所以,诗歌教学要多一些情感熏陶,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联想与想象,少一些空洞直白;多一些审美意趣,少一些严词厉色,这样才能真正恢复诗歌的光彩与神韵,恢复诗歌教学的本质与真谛。
(一)用吟诵法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法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特别有效的一种方法。这里所说的吟诵不是简单的阅读和背诵,而是在通过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去领略诗歌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韵律上找到情感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吟诵中去领悟作者的心境,去贴合作者的心意。例如在吟诵《登高》时,全诗中流淌着一股排解不了的愁绪和难以言传的失意,诗句的节奏缓慢,沉郁顿挫之情流淌其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用饱含悲伤的笔墨,让我们领略了这首诗的愁情。
(二)用联想法培养古典诗歌的想象力
鉴赏诗歌,进行诗歌的美育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诗歌想象力。任何诗歌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确定之外还有许多不确定,这些不确定离不开想象力的帮助和挖掘。通过想象,读者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诗人相契合,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在读《蜀道难》时,诗中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作者李白在描述蜀道难时,不断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果没有适当的想象投入到鉴赏之中,根本就难以理解作者的用意,难以进入诗歌的情境,感知蜀道的高、危、险。
(三)用对话法增强古典诗歌的感知力
对话法就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这种对话不仅限于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要让学生珍视自己的初读感受,不管理解的是否深入,都要指点他们先学会对话。对话的促成还需要创设适当的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以学生的情感激发为核心的,它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关注心灵,特别是语文教育,一定要以美育为基础,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没有古典诗歌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只有把它上升为一种生命意义的境界去追求,才能让语文美育找到最终的归宿,实现其最终的目的。
[1]徐明霞.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世界[N].2009.
[2]徐思源.不断学习,坚持实践,教师素质提高的不二法门[J].读写月报:高中版.2010.10
[3]黄良著.现代美育范畴建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G42
A
1005-5312(2014)02-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