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研究
冯静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就要去看这个国家的建筑。因为民族的不同,历史积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建筑也不尽相同。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建筑的飞速发展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忽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了日本当代建筑师关于东方建筑文化的探索,对论文之间的观点提出了本人的看法和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启示;发展
(一)未来城市的初步分析
未来到底是怎样的?
我想这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对于现世的一切,坚持下去、努力下去的一种动力,是对于美好的一种预期和希冀。未来的城市到底是怎么样的,也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话题。
城市,首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硕果,这也便意味着城市是历史和文明的产物。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近一百年历史,总共出现过三种大型的城市模式,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城市模式,现代主义的城市模式和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模式。然而这三种城市模式,均可以用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①来阐释。为了针对19世纪工业发展带来的快速城市化,试图建立未来城市的新模式。在霍华德的眼中,田园乡村是一切美好事物乃至智慧、财富的起源,工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对于未来科技的好奇和期盼,也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导致了严峻的生态环境,于是乎创立一个新的城市模式就必须考虑到工业文明的因素。它不能是虚拟的,而必须是现实可行的,不能像电影《大都会》②中那种一切细微末节都是经过设计,几何学与电气设备配合默契的预想化的虚拟的城市模式。城市是历史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城市必须是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沉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你都能在城市中感受到文明的气息和现实的内涵,就像历史上那些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论新城市如何的摩登、时尚、日新月异,最终让我们感悟的总是那些历史和传统。
(二)城市的生命力依然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上
说到都市的生活品质问题,那必然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话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扩充,带来的不但是经济方面的变革,同时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遭到了侵袭。全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带给了我们全新的大都市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层出不穷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已经造成了许多城市粗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模式,毫无特色可言,失去了其本身所固有的地域性和文脉的延续性③。现在许多人都喜欢谈到的一个词叫做“未来大都市”。未来都市,顾名思义,就是不久的将来的大城市。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城市之中,而不是一直处于想象中的虚拟状态下,尽管现今的社会发展之快速令我们始料未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依然居住在现实的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在建造都市建筑时必须维持着现实的头脑,而不是保持一种对未来的幻想去建造那些闻所未闻、奇特思维的虚拟化的建筑。任何新兴的事物都需要一个支撑的基点,未来大都市也不例外,那便是一切都要建立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之上,既要具有历史和现实,又要充满预期与希望。
传统意味着代代相传,不仅从过去延伸至当代,也将延展至未来。也可以说,传统分看得见的传统和看不见的传统。未来再怎么变幻莫测,都市的建筑都离不开传统的文化底蕴。要实现中国建筑的现代化,然而又必须完整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那就必须完美地融合中西文化。中国近代建筑是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是由一大批学贯中西的近代第一代建筑师们所倡导的,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们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基础④。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同,不能像第一代建筑们那样去追寻中国古典主义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努力探寻出一条适合的道路,追寻现代化,以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为根基。
日本的现代建筑一直处于亚洲领先水平,日本的许多建筑师也同样蜚声国际。这不仅仅得益于日本领先的经济水平,而且得益于他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互交流所获得的先进思想。但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更理性的、融合了日本民族特点与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那之后日本的建筑师开始摒弃东方传统建筑,把西方的建筑理念奉为神明,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完全进入西方轨道。但是他们渐渐发觉到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即民族传统,才能在世界建筑领域获得尊重并占有一席之地,全盘西化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的关注与侧目;任何形式的建筑都不可能凌驾于民族和历史之上,只有热爱自己本国的文化,通过对异文化的交流反过来认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并能将民族传统风格继承发扬,才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水玻璃这座建筑位于日本静冈县,热海市面向太平洋的一块用地上,主要用途是宾馆。她是一座由纯玻璃打造而成的透明建筑,尽管在材料方面采用的都是玻璃、不锈钢等现代工业产品,但空间设计原理却是借鉴了日本的传统建筑空间。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非常注重地面的设计,把墙体的存在尽量抹去是一贯的主题。而在室内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分割也尽可能的不使用墙体,采用拉门、拉窗等可动轻便的隔扇替代之。在水玻璃当中,同样重视地面的设计。隈研吾在对地面的处理中做了一个水的缘侧(注:日式房屋中缘侧即房屋中介于室内外的外廊),铺了水的地面是房子的主角,墙壁全部采用玻璃,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建筑与其眼前广阔的太平洋结合起来,外围水缘侧的边缘采用整齐切断的处理方式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看起来更加协调融合。水玻璃的设计理念,正是建立在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异文化的交流反过来认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学会尊重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才是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有效方法,才是现代建筑师所应当侧重的目标和方向。并不需要如何过多的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建筑作品也需要讲究一种“意境”,“物”虽不同,但“形神”俱在,使用现代工业材料一样能够把传统建筑所特有的东方神韵——“禅”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比一般的仿古手法要高明并且适合的多。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我们,缺乏的是对异文化的交流并反过来意识到自身民族传统的价值,而且深刻领悟我国历史文化渊源并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国建筑师。通过隈研吾对于水玻璃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手法,感悟到“形”与“神”,我们的症结在于如何把看得见的传统和看不见的传统通过形神表现出来,着眼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东方神韵在空间与细节的表达,致力于看不见的传统,而不是通常的仿古。
注释:
①详见《未来大都市与生活品质》,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住宅科技》2004年第6期,第5页。
②电影《大都会》,德国导演弗里茨·朗格(Friz Lang)执导,表现主义科幻默片,故事设定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二个阶层,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二个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为伴。
③详见《未来大都市与生活品质》,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住宅科技》2004年第6期,第8页。
④同上。
[1]郑时龄.未来大都市与生活品质.住宅科技,2004年第6期.
[2]郑时龄,章明,张姿.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建筑学报,2005年第6期.
[3]郑时龄.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与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时代建筑,2005年第一期.
[4]苏里,尹万民.水/玻璃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山西建筑,2009年第3期.
J59
A
1005-5312(2014)02-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