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健青
(三明市梅列区磊悟堂雕塑景观工作室,福建 三明 365000)
根雕艺术的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翁健青
(三明市梅列区磊悟堂雕塑景观工作室,福建 三明 365000)
根雕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积淀,根雕艺术有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奇、韵、巧、妙”等独特而鲜明的美学特征。因此,本文以“奇、韵、巧、妙”等为切入点,对根雕艺术的生态美学特征进行了扼要分析,让人们真正体会这种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魅力,感悟根雕艺术的意境美。
根雕艺术;生态美学特征;奇;韵;巧;妙;造型;创作
根雕是一种以树根的自然形态及畸变形态为创作对象,通过创作者巧妙的构思立意,雕琢成丰富多姿的艺术形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现代工艺手段的“巧夺天工”,一种巧妙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根雕艺术创作以树根为原型,讲究的是“自然美”、“意境美”,欣赏角度或欣赏者艺术感悟力的不同,都可以让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原始社会就有了根雕装饰品,后经逐步发展,夏商时期演变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艺术,至明清年代则达到了鼎盛。在这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根雕艺术佳作,比如战国时期的璃状“角形器”、南北朝时期其高祖喜爱的“如意”、明清时期的“八仙过海”,等等,都是以树根材料制作的,件件技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从古至今、从皇亲贵胄到贫民百姓,都十分喜爱根雕艺术,主要在于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加之“鬼斧神工”的造型美,营造出了深远的意境,让人浮想绵绵。从古代时期的辉煌直至当下的繁荣,根雕艺术的创造技艺已经十分成熟,涌现了大量的根雕艺人。比如,北京的张云祥、杭州的李蒂、福建的屠一道等,他们的技艺精湛,无论风景还是人物、动物等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根雕艺术无疑是比较接近自然、远离人工的一种造型艺术。从表现手法上看,根雕艺术分为自然型和雕刻型。自然型根雕艺术作品无需雕刻,基本以树根原型存在,只会对树根进行一些打磨式的处理,讲究的“来自自然,还原自然”,突出树根抽象美。而雕刻型根雕艺术作品则与此不同,又称“局部雕刻型根雕艺术”,是把大自然赐予的奇巧材质通过艺术家的慧眼和巧思,从中发现孕育的生命,再用雕刀在关键的部位施以雕艺,使孕育的那个生命从朦胧走向清新,给人以形象的美感。这种根雕艺术同样注重保持树根的天然形态,“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正是形容这一根雕艺术的。从总体趋向来说,无论是自然型还是雕刻型,这些种类的根雕艺术都是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完全区别于木雕艺术。一直以来,根雕艺术都以“奇“、”巧”、“韵”、“妙”等生态美学特征闻名于世,散发出极大的艺术魅力。对此,下面对根雕艺术生态美学特征做了具体阐述。
“奇”是奇特、奇怪,是指奇特或奇怪形态的树根,这是能触人心的外表形态特征,超出寻常,往往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感受。树根奇特形态特征的形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在树的成长过程中,树根面临着复杂的自然生长环境,为了给枝叶输送充足的养分而不断生长,但因受土质、空气、温度、气候等因素影响,需不断地调整生长方向,根须亦形成了无序的奇特的形态。有的盘桓、粘结,有的则是扭曲、交错,千奇百态,形态安全不相同。就是这样的奇怪形态的树根,经根雕艺术家们之手后常常变“废”为宝,僵死的树根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根雕艺术家们通常不取材于活的树木,而是采用哪些“死亡”、“枯槁”的树根,而且很多优秀根雕作品的树根都源自于火烧、雷劈、洪水等破坏性自然灾害所致。例如,将名贵的乌木埋入河床,经过长时间的碳化形成,树根会产生疤疖、瘤结、疙瘩、窟窿、纹理、线条、洞穴、裂缝、凹面等奇异的形态。大自然有着无限神秘的力量,它是人类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永远不知道它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神奇,就如它“鬼斧神工”般创作的奇特形态的树根一样,千奇百怪,又有着吸引人的魅力。树根作为根雕艺术的主要审美部分,根雕艺术家们十分注重它的选择。所以对根雕艺术家们而言,他们需要一双充满智慧的双眼,善于从千万种树根中发掘出奇特形态的树根,运用夸张、联想等艺术手段看出僵死树根的艺术特征和魅力,才会产生变“废”为宝的能量。
“韵”是指气韵、趣韵、神韵、意韵。对根雕艺术而言,“韵”蕴藏在天然形态的树根之中,是经过艺术感悟出来的一种韵味。“奇”是根雕艺术作品的生命,“韵”是根雕艺术作品的“灵魂”,“奇”是“韵”的载体,“韵”是“奇”的体现,用“奇”生“韵”、“韵”活“奇”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在根雕艺术创作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奇”的发现多少、对“韵”的感悟的深浅。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眼睛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善于发现的话,就可以把丑陋而平凡的树根变“废”为宝,整饬成一件根雕艺术佳品。
根雕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往往是对奇形百状的看似稀松平凡的树根产生大胆的联想,发现其“韵”之所在,明确创作意图,经过精细雕琢,使那个生命的孕育从朦胧走向清晰,逐渐形成意蕴深远的佳作。根雕艺术注重的不是形而是“韵”,创作者通过整饬将树根原本较为朦胧的“韵”变得清晰,营造出了一种意境美,可是欣赏者不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力,或是知识范畴不够广泛,将很难领会作品中的趣韵和气韵。所以从欣赏角度看,仍然需要形成一种物我相通的是气韵交流和碰撞,才能对作品中的“韵”有深刻的体会。正如苏轼《题王晋卿画后》中所说,“长松倒卧水中龙”,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正是树与人神韵交流的真实写照。我们欣赏根雕艺术作品时同样需要达到这种境界。
“巧”是工巧、思巧。“奇”是树根的形态,“韵”是树根的灵魂,“巧”则是依着“奇”和“韵”而定,“巧”发“奇”中,“韵”随“巧”显。根雕艺术的“巧”是天然和人工的最佳融合。在根雕艺术中,“巧”既是其最显著的生态审美特征,也是其创作手段的体现,因为“巧”代表着因材度势、因材施艺,这种一种其它艺术种类所不具备的一种技艺。根雕艺术的“巧”主要体现在选材巧、造型巧、技艺巧、作品命名巧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选材巧。世界上有数不尽的树根,如何在众多的树根选择出能塑造佳品的树根则是关键。首要的条件就是树根的天然形态要“奇”,从“奇”中体现出一种神韵,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韵”的感悟。这需要创作者反复观摩树根,大胆联想,感悟出树根的神韵、气韵而确定材料。例如,部分根材上有上小下大的如“瘤”一样的东西,一般人看到可能感到丑陋,可是在根雕艺术家们的眼中却不然,可以作为一种喇叭裙状的联想。
第二,造型巧。根雕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除了具备深远的意境美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造型美。所谓的造型就是塑造形象,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在艺术创造领域,形象是一件作品生命和灵魂的载体,也是人们窥探作品思想内蕴的窗口,所以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在造型上,首先要立意,准确找到立行达意的切入点,使“韵”的朦胧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在精湛的工艺下达到“立象以尽意”的效果。
第三,技艺巧。技艺其实指的是运刀雕刻塑造各种形象的方法和手段。树根不同、主题不同,技艺也会有所变化,变化的刀工才能使刀法运用的恰如其分,展现出不同作品的不同的趣味。例如,在表达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容和朴实憨厚的特点时,可采用方形、粗拙的刀法,形成苍老感的刀痕和块面。
第四,作品命名巧。根雕艺术作品命运往往是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巧妙结合。在作品命名上,要紧扣主题,符合作品的形象,以确保切题达意,耐人寻味。例如,郑兴国的《洞天胜境》。在《洞天胜境》中,郑兴国运用树根的自然形态塑造了一幅,洞中有穴、穴中有洞的神奇景象,加之眺望远处的老者,好似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用“洞天胜境”命名十分恰如其分。
第五,配座巧。合适的配座能为根雕作品带来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此,陪座的搭配要符合作品的形态、神韵、色彩等,避免喧宾夺主,只有相得益彰才能为作品增色添辉,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完成度。
“妙”,是指美妙、高妙、神妙,它是自然之奇和人工之巧结合而产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奇”、“韵”、“巧”三者汇聚而成下感受。构思巧妙、神韵美妙的作品才能具有神妙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产生美妙的审美趣味。当看到一件根雕艺术作品,欣赏的人练练称奇,感叹作品的妙处,说明它是优秀的,因为“妙”是根雕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整体效果,只有产生“妙”的冲击力,才能达到已经的艺术境地。根雕艺术的妙处在于不似之间,虽无真却又真神,给人留以想象的空间。为此,只有善于发现和观察,才能从它的外形中看出它的神韵和奇特,获得“美”的享受。
根雕艺术是中国一门古老而新型的造型艺术,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融入了现代工艺手段。它利用树根天然形态的自然美,创造了意境深远的神韵和趣韵,形成了“奇、韵、巧、妙”等生态审美特征,让人感叹现代工艺手段“巧夺天工”的同时也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我们应看到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使其不断传承与发扬下去,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留给子子孙孙的一笔宝贵财富。
[1]马驹骥.中国根艺[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陈腐去.中国根艺美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陈强.根雕工艺品的加工过程[N].山西科技报,2003年.
[4]居然.为根雕正名——谈根雕与环保[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1年06期.
[5]李陈标.根艺产业化之浅见[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
[6]年叶鹏.诗的化石——漫话火人的根雕艺术[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2年08期.
[7]张书舟,王琪.乐清黄杨木雕的雕刻艺术[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8]根雕艺术品中的吉尼斯[J].文化月刊,2005年09期.
J322
A
1005-5312(2014)02-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