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制约

2014-03-22 01:37赵乐
决策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谣言政务舆论

赵乐

微博(micro-blogging)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的信息获取、分享以及传播的平台。微博的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它很快被民众所接受和普及,也因此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西方,推特网站甚至在2010年年底至2011年席卷整个北非地区的大规模政局动荡中发挥了突出的政治动员功能,西方有学者将此称之为“微革命”。在中国,微博的公共参与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民通过微博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以匿名的方式披露某些黑幕信息;以转发等方式使信息扩散达到广泛的认同和共鸣;二是公共管理者通过主动的设立微博,发布信息,回应质疑,听取舆情。以下,笔者将围绕这两个方面浅议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制约。

一、微博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一)微博的传播路径

微博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离不开其独特的传播路径。这种路径有两个:一个是关注式路径,即某一个被关注的用户发布信息后,其所有的粉丝(关注者)都可接受信息;另一个是转发式路径,即某甲觉得某乙的微博写得很好,加以转发,甲的粉丝实时收到信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转发,从而实现近乎分子裂变式的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方式蕴含着巨大的舆论能量。有这共同兴趣和立场以及观点的用户借助微博传播的迅捷性,将个人意见迅速在微博转发平台上得以交换,交换后的意见,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见,从而形成群体式舆论,这种群体式舆论和微博其他用户形成的其他群体进一步交换,讨论和交流,形成更大范围的公共舆论。随着微博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甚至政府要员开始使用微博,他们发布的微博往往能够引起广大网友的积极关注和跟帖。另外,微博中有一些经常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是言论较为激进,或是用调侃的语言剖析问题的人被称为“草根公知”,这些人的微博受关注量和转发量极高,有些微博甚至一经发出便引来话题无数,还能通过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进行再次传播。

(二)微博对公共参与的积极作用

由于微博在其传播上的特点,有效地满足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晓权和表达权,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获取关于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量信息,同时,微博连接并形成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它通过沟通和关联受众,使具有信息发布能力的受众形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能够对社会的舆论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由此,通过微博进行论政成为政府问政议政的新工具,微博作为公共舆论平台,减少了民意聚合的组织和制度成本,使决策者能够更直接地掌握舆情信息,有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对公民关心的各类事务进行回应,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微博强大的舆论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级政府转变执政作风,提高政府对于公众意见的回应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依靠群众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畅通政府和群众互动渠道,切实提高政务公开的社会效益”“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等,一定程度上就是应对网络信息时代如何提高政府回应能力的针对性文件。《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亦发文指出微博时代官员要学会说话,不说官话、套话,坚持“平等对话、真诚对话”。

(三)微博对打击腐败的促进作用

微博反腐是指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平台传递信息,发表见解,并以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主要目的的网络行为。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15日仅在新浪微博上开通的以“反腐”为名或者主题的微博就有约800个。通过微博,网民将腐败曝光于阳光下,扩大了反腐的视野和范围,挤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通过更大范围的监督督促腐败行为的处理。微博反腐对于权力的有效监督,扩大反腐的视野和范围,便利对腐败的揭露和举报,提高举报效率和对腐败的发现率,减少揭露腐败的成本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四)政务微博对构建政府形象的促进作用

截至2013年5月,单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就已近3万个,覆盖中国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微博成为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沟通和交流的一个新兴渠道,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的开通,实现了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作用更为突出。这些微博在宣传政策法规、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等方面的无形收效同样非常可观。党政机构和官员直接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信息,不仅可以简明迅速及时地表明政府的立场和处置意见,也有助于消除误解、缓和矛盾、稳定民心,更加高效和开放地解决问题。政务微博通过与网民的双向互动,在突发和危机事件中,批驳谣言,引导舆论,从而树立政府正面的形象;借助于政务微博,政府还能发布一些政府事务和信息,更好地塑造一个良好的透明的政府形象。

二、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制约

(一)舆论场成为谣言的温床

2013年,一则“孩子丢失后眼角膜被摘除”的微博一度引发网友恐慌,但最终在当天即被证实又是谣言一场。这些事例都说明由于微博信息发布无须审核,无人把关,随心随意,所以微博极容易成为滋生谣言的一个平台,人人拥有话语权,而且没有系统过滤,为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2013年9月“两高”公布的司法解释,将利用网络信息实施诽谤行为列入入罪标准,虽然有效地遏制了诽谤、谣言信息的传播,但是,“转发500次构成诽谤罪”惩处力度显然仍不够全面。

(二)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的不成熟

微博作为一项网络新应用,参与人数迅速增长,通过微博参与到公共管理的这个方式仍然是新生事物,虽然为实现政府公共关系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传播手段,但是技术手段、运行机制都尚未成熟,其传播推广、使用还未具有十分普遍性。微博的运行平台一般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对于一些深处农村或是城市中下层的平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门槛,所以微博的使用用户并不能代表各个阶层的公民,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公共意志,甚至沦为“一部分人的狂欢”。在微博的技术手段上,微博的管理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完整的体系;而在法律法规设立上面,还是一片空白。

(三)政务微博或成“走过场”“赶潮流”

在政府机构争先恐后开微博的浪潮中,一些政府机构甚至还没有明确开微博要做什么,怎么使用,就出于追赶潮流的心态匆忙开通了微博。而在微博开通了之后,又不知该发布哪些消息,于是一些政务微博只是单纯地转发中央媒体的新闻或是天气情况,没有达到作为政务微博应该具有的效能。还有个别政府部门开通实名认证微博,负责该微博的个人将政务微博和私人微博混为一谈,随意发布信息以及评论,没有起到作为政务微博应有的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政务微博虽然在发布政情信息,回应与解答民众质疑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互联网的一个平台它的局限性也相对突出,比如无法做到“有问必复,有事必解”。所以,单纯的依靠政务微博来促使公众与政府部门话语权的对等也是不太现实的。

综上所述,微博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的影响正日益加剧,在许多重大社会管理决策和社会管理问题的处理上,微博发挥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这提高了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但也需清醒地看到,微博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也因为其以网络为平台,所以具有其特定的弊端,利用法律法规来对微博舆论进行监督与引导,将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谣言政务舆论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