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是关键

2014-03-22 05:19马玉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造力新课标主体

马玉花

课改实验一度只是在形式方面做文章,实效性不大,随着实验的深入,诸多暗藏的矛盾浮出水面,成为制约课改的障碍,甚至成为课改的瓶颈。如,新课标新理念与社会上传统语文观念的矛盾,新课程的高标准高要求与学生实际、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期望目标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有待专家学者作深入的研究,给课程改革指出明确的方向。这里就语文课思维训练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的症结。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内在修养、思维品质、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导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也开始走出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注重通过知识的传授与转化,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模式,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广大教师都是在学中干,干中学,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不可避免走了许多弯路。语文教学中否定传统,单求形式,急于求成的思想在漫延,不能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契合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在技术层面上小打小闹,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根本无法进入语文的真正天地。语文教学要踏踏实实地培养语文能力。在高中阶段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踏踏实实抓好思维能力的训练才是关键。要力求避免下面几种做法:

1.重教师导引,轻学生主体的做法 新课标很鲜明地提出了将教学归于学生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织组者。但在语文课堂上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极不放心,过于注重教师导引,惟恐没有了教师导引,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学生在训练时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从而缺乏了独立的观察分析、质疑思考、想象创新的机会和精力。思维训练中似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课后问学生,其实什么也未学会。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如何作引导必须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教师的导引不能只仅仅停留在扮演角色上,而应该深入到学生主体实际中去,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获取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从多角度去导引学生,多创造学生质疑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能力。

2.重创新能力,轻一般能力的做法 新课标鼓励学生要有创意地表达。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创造能力是超越一般能力的,于是刻意地去追求创造力的训练。笔者有次前去听一位老师的诗歌赏析课,这位老师不是从语言文字、诗歌的形象出发,运用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体会思想内容,体悟诗人情感,而是大作分析,意象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其实,语文学习要点是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创新发展积累感性素材,着重一般能力的培养,像这种超越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无疑是有害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与一般能力应是相辅相成的,其训练更应注重在一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一般能力是基础能力,不能脱离它去谈创造力的培养;舍去这个基础,是舍本求末。最好的方法是在训练学生一般能力的过程中开发其创造力。

3.重创新结果,轻创新过程的做法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思维训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如果只注重得到学生思维的最后结果,那么严重忽视了如何进行思维训练的“阶梯式”过程。这是教学中的一大败笔。如有教师在利用课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就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直奔主题及预设的启示而去。结果,许多学生课后仍然很茫然,这就是缺乏层次性指导过程所带来的后果。

思维结果是训练效能的体现形式,思维过程则是学生思维的“阶梯”。缺乏“阶梯”,就不能抓住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联想、想象、创造,其效能可想而知。因此,既要注重思维的效能,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质疑、联想和想象,这样创造力才会大大提高。

4.重统一训练,轻主体差异的做法 任何班级的学生在智力上、思维上都有差异,因而学生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爱好兴趣就有差异,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不同。可有些教师未认识到这点,不分层次地“一窝蜂”训练,岂料适得其反。如利用古诗词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就有教师要求学生人人搞品味意境、联想想象。而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连诗句都读不懂,哪里还能品味其意境呢?在训练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并针对差异开展工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重训练实践,轻总结经验评估的做法 毋庸置疑,思维的训练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其配套的检测评估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很多教师只注重训练,而忽视评估检测。孰不知,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应该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当然也应在总结评估检测中体现出来。否则,也就丧失了其对学生创造思维习惯的约束力。没有了激励机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越来越小,直到熄灭,训练也就会慢慢地搁浅。

6.重学生训练,轻理论指导的做法 在训练时,有些教师盲目进行,随意性大,内容上无整体安排,缺乏序列性、层次性、科学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脱节的、支离破碎的内容,这种训练只会是百害而无一益。

造成这种现状,其中有教师个人本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大家认识上的错误。如果认为让学生多动起来就是新课标提倡下的还位于学生主体,却没想到缺乏理论上的指导,思维训练就不可能形成体系,就会带来盲动性。

在语文课思维训练过程中上述错误的做法,症结在于教师素质偏低,课改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往往事与愿违。窥一斑见全豹,通过对语文课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也可以得出课改进入“高原现象”的原因之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力新课标主体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