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来雷
摘 要:比较研究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选取的城市形态要素是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首先确定了降水丰富-温和(RM)最为典型的城市宁波和苏州、降水丰富-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澳门和桂林、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和喀什以及降水稀缺-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天津和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空间的集约性是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建制较早的苏州和北京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则是城镇体系发育不充分的城市地区;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属于位序-规模体系;从城市群体来看,建制较早的城市地区建成区面积较大,但对城市个体而言则不尽然。
关键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区;城市形态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vide a comparative morphology study of precipitation typical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from two aspects: from a historical dimension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city regions; and from the natural dimension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y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se city regions. the main conclusion include: space intensive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bove city regions, formed earlier Suzhou and Beijing are the most developed city system, precipitation less Turpan and Kashi are the most undeveloped city system, and the most studied precipitation typical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in this research belongs to the “Primacy Dominant City System”, except that the Turpan and Kashi city regions are similar to the “Rank-Size City System”.
Key words: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city regions;city morph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11(6)
1 导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是中华民族世代栖居的场所,其空间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更多的生活经验,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本文将选取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进行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国内关于城市形态(CITY MORPHOLOGY)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中城市形态研究综述如关于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以及关于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2];城市形态历史研究如关于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3]以及关于近代以来桂林城市形态演化研究[4];城市形态空间研究如关于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研究[5]以及关于论防范城市灾害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6];城市形态人文研究如关于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7]以及关于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8];城市形态量化研究如关于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及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研究[9]以及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研究[10];规划导向的城市形态研究如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11]以及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12]等。
2 研究对象、方法与数据来源
从198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建立并公布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目前全国已公布三批及20座增补城市,共计122座,本次研究涉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0个,同时将世界遗产城市澳门也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体系一并考虑。首先,研究将从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选取出降水最为典型的城市,根据城市地区中心点年降水总量和年内月降水量标准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散点图分布如下(见图1),按照中项中分的原则将这些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降水丰富-温和型(RM)、降水丰富-极端型(RE)、降水稀缺-温和型(SM)以及降水稀缺-极端型(SE),图中十字轴为分类界限所在位置。如图所示,在散点分布研究基础之上,得出本次实证研究的对象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体包括:降水丰富-温和(RM)最为典型的城市宁波以及苏州;降水丰富-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澳门以及桂林;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以及喀什;降水稀缺-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天津以及北京。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分布数据,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站以及GOOGLE EARTH等资料整理而成;降水数据,采用Hijmans,R.J.等提供的全球高精度降水数据插值成果[13],其考虑了地形等诸多因素对插值结果的影响,较真实的反映了城市地区尺度实际的降水情况,空间分辨率为1km;城市形态数据,利用中科院地理所和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空间分辨率在10m的全国土地利用数据[14]进行提取。endprint
3 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研究将对这些降水最为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城市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涉及到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首先,研究整理出上述城市建制的历史沿革如表(见表1)所示,其中始于西周时期的苏州(吴)和北京市(蓟)是建制时间最早的城市,而始于明时期的澳门和天津(天津卫)则是建制时间较晚的城市。
研究整理出这些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如下(见图2)所示,图中1为宁波,2为苏州,3为澳门,4为桂林,5为吐鲁番,6为喀什,7为天津,8为北京,各城市地区研究范围的半径值R均为100km,研究选取的数据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建成情况。总的来看,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群体平面形态集约度都比较高,但也有一些城市地区出现了蔓延的趋势,如处在长三角的苏州城市地区和处在珠三角的澳门城市地区。
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各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市、县两级城市的主要建成区面积如表(见表2)所示,研究发现,这些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与其中心城市建制的历史沿革长短关系密切,如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建制的苏州和北京城市地区,至今也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此外,这些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同样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如降水相对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至今城镇体系的发育也并不充分。
研究整理出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规模体系示意图如下(见图3)所示,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以及喀什属于位序-规模体系;本次研究的中心城市基本都为所在城市地区的首位城市,只有苏州为其所在城市地区的第2位城市,其首位城市为上海,以及澳门为其所在城市地区的第13位城市,其首位城市为深圳,第2位城市为香港。由于本次研究的位序排列是根据主要建成区面积而进行的,因此与实际的情况稍有差异。
各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主要建成区的总面积比较如下(见图4)所示,可以发现,中心城市建制历史沿革最早的苏州以及北京城市地区的建成区总面积最大,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以及喀什城市地区建成区总面积则最小,其他城市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同时整理出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中心城市的个体平面形态如下(见图5)所示,R的取值为20km,与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比较相对应,建制于明时期的天津取代建制于西周的苏州成为面积较大的城市个体。而吐鲁番及喀什依旧是面积较小的城市个体,其他城市个体介于两者之间。
4 结论
本文初步比较研究了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选取的城市形态要素是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首先确定了降水丰富-温和(RM)最为典型的城市宁波和苏州、降水丰富-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澳门和桂林、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和喀什以及降水稀缺-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天津和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空间的集约性是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建制较早的苏州和北京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则是城镇体系发育不充分的城市地区;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属于位序-规模体系;从城市群体来看,建制较早、降水较丰富的城市地区建成区面积较大,但对城市个体而言则不尽然。总的来说,本文是对降水典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的初步比较研究,后续将选取具体的视角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12):36-42.
[2] 赵炳时.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J].城市规划,2001,(5):35-40.
[3] 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5):55-60.
[4] 邓春凤,黄耀志.近代以来桂林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3):364-370.
[5] 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J].城市规划,1995,(2):20-22.
[6] 段进,李志明,卢波.论防范城市灾害的城市形态优化——由SARS引发的对当前城市建设中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7):61-63.
[7] 丁成日,宋彦,黄艳.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规模和空间形态[J].城市规划,2004,(11):71-77.
[8] 李国平,张洋.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11-518.
[9] 黎夏,叶嘉安.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及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J].地理学报,1999,(4):289-298.
[10]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146-152.
[11] 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5):830-839.
[12]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Hijmans,R.J.,S.E.Cameron,J.L.Parra,P.G.Jones and A.Jarvis.Very High Resolution Interpolated Climate Surfaces for Global Land Ar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5,25:1965-1978.
[14] 刘纪远.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凌宇endprint
3 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研究将对这些降水最为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城市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涉及到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首先,研究整理出上述城市建制的历史沿革如表(见表1)所示,其中始于西周时期的苏州(吴)和北京市(蓟)是建制时间最早的城市,而始于明时期的澳门和天津(天津卫)则是建制时间较晚的城市。
研究整理出这些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如下(见图2)所示,图中1为宁波,2为苏州,3为澳门,4为桂林,5为吐鲁番,6为喀什,7为天津,8为北京,各城市地区研究范围的半径值R均为100km,研究选取的数据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建成情况。总的来看,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群体平面形态集约度都比较高,但也有一些城市地区出现了蔓延的趋势,如处在长三角的苏州城市地区和处在珠三角的澳门城市地区。
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各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市、县两级城市的主要建成区面积如表(见表2)所示,研究发现,这些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与其中心城市建制的历史沿革长短关系密切,如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建制的苏州和北京城市地区,至今也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此外,这些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同样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如降水相对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至今城镇体系的发育也并不充分。
研究整理出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规模体系示意图如下(见图3)所示,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以及喀什属于位序-规模体系;本次研究的中心城市基本都为所在城市地区的首位城市,只有苏州为其所在城市地区的第2位城市,其首位城市为上海,以及澳门为其所在城市地区的第13位城市,其首位城市为深圳,第2位城市为香港。由于本次研究的位序排列是根据主要建成区面积而进行的,因此与实际的情况稍有差异。
各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主要建成区的总面积比较如下(见图4)所示,可以发现,中心城市建制历史沿革最早的苏州以及北京城市地区的建成区总面积最大,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以及喀什城市地区建成区总面积则最小,其他城市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同时整理出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中心城市的个体平面形态如下(见图5)所示,R的取值为20km,与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比较相对应,建制于明时期的天津取代建制于西周的苏州成为面积较大的城市个体。而吐鲁番及喀什依旧是面积较小的城市个体,其他城市个体介于两者之间。
4 结论
本文初步比较研究了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选取的城市形态要素是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首先确定了降水丰富-温和(RM)最为典型的城市宁波和苏州、降水丰富-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澳门和桂林、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和喀什以及降水稀缺-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天津和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空间的集约性是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建制较早的苏州和北京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则是城镇体系发育不充分的城市地区;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属于位序-规模体系;从城市群体来看,建制较早、降水较丰富的城市地区建成区面积较大,但对城市个体而言则不尽然。总的来说,本文是对降水典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的初步比较研究,后续将选取具体的视角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12):36-42.
[2] 赵炳时.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J].城市规划,2001,(5):35-40.
[3] 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5):55-60.
[4] 邓春凤,黄耀志.近代以来桂林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3):364-370.
[5] 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J].城市规划,1995,(2):20-22.
[6] 段进,李志明,卢波.论防范城市灾害的城市形态优化——由SARS引发的对当前城市建设中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7):61-63.
[7] 丁成日,宋彦,黄艳.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规模和空间形态[J].城市规划,2004,(11):71-77.
[8] 李国平,张洋.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11-518.
[9] 黎夏,叶嘉安.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及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J].地理学报,1999,(4):289-298.
[10]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146-152.
[11] 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5):830-839.
[12]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Hijmans,R.J.,S.E.Cameron,J.L.Parra,P.G.Jones and A.Jarvis.Very High Resolution Interpolated Climate Surfaces for Global Land Ar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5,25:1965-1978.
[14] 刘纪远.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凌宇endprint
3 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研究将对这些降水最为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城市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涉及到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首先,研究整理出上述城市建制的历史沿革如表(见表1)所示,其中始于西周时期的苏州(吴)和北京市(蓟)是建制时间最早的城市,而始于明时期的澳门和天津(天津卫)则是建制时间较晚的城市。
研究整理出这些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如下(见图2)所示,图中1为宁波,2为苏州,3为澳门,4为桂林,5为吐鲁番,6为喀什,7为天津,8为北京,各城市地区研究范围的半径值R均为100km,研究选取的数据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建成情况。总的来看,这些城市地区的城市群体平面形态集约度都比较高,但也有一些城市地区出现了蔓延的趋势,如处在长三角的苏州城市地区和处在珠三角的澳门城市地区。
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各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市、县两级城市的主要建成区面积如表(见表2)所示,研究发现,这些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与其中心城市建制的历史沿革长短关系密切,如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建制的苏州和北京城市地区,至今也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此外,这些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同样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如降水相对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至今城镇体系的发育也并不充分。
研究整理出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规模体系示意图如下(见图3)所示,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以及喀什属于位序-规模体系;本次研究的中心城市基本都为所在城市地区的首位城市,只有苏州为其所在城市地区的第2位城市,其首位城市为上海,以及澳门为其所在城市地区的第13位城市,其首位城市为深圳,第2位城市为香港。由于本次研究的位序排列是根据主要建成区面积而进行的,因此与实际的情况稍有差异。
各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主要建成区的总面积比较如下(见图4)所示,可以发现,中心城市建制历史沿革最早的苏州以及北京城市地区的建成区总面积最大,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以及喀什城市地区建成区总面积则最小,其他城市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同时整理出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中心城市的个体平面形态如下(见图5)所示,R的取值为20km,与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比较相对应,建制于明时期的天津取代建制于西周的苏州成为面积较大的城市个体。而吐鲁番及喀什依旧是面积较小的城市个体,其他城市个体介于两者之间。
4 结论
本文初步比较研究了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选取的城市形态要素是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研究首先确定了降水丰富-温和(RM)最为典型的城市宁波和苏州、降水丰富-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澳门和桂林、降水稀缺-温和(SM)最为典型的城市吐鲁番和喀什以及降水稀缺-极端(RE)最为典型的城市天津和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建制的关系;从自然的维度考察这些城市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与降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空间的集约性是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群体平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建制较早的苏州和北京是城镇体系最为发育的城市地区,而降水稀缺的吐鲁番及喀什则是城镇体系发育不充分的城市地区;降水典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首位城市体系,只有吐鲁番及喀什城市地区属于位序-规模体系;从城市群体来看,建制较早、降水较丰富的城市地区建成区面积较大,但对城市个体而言则不尽然。总的来说,本文是对降水典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形态的初步比较研究,后续将选取具体的视角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12):36-42.
[2] 赵炳时.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J].城市规划,2001,(5):35-40.
[3] 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5):55-60.
[4] 邓春凤,黄耀志.近代以来桂林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3):364-370.
[5] 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J].城市规划,1995,(2):20-22.
[6] 段进,李志明,卢波.论防范城市灾害的城市形态优化——由SARS引发的对当前城市建设中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7):61-63.
[7] 丁成日,宋彦,黄艳.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规模和空间形态[J].城市规划,2004,(11):71-77.
[8] 李国平,张洋.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11-518.
[9] 黎夏,叶嘉安.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及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J].地理学报,1999,(4):289-298.
[10]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146-152.
[11] 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5):830-839.
[12]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Hijmans,R.J.,S.E.Cameron,J.L.Parra,P.G.Jones and A.Jarvis.Very High Resolution Interpolated Climate Surfaces for Global Land Ar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5,25:1965-1978.
[14] 刘纪远.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凌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