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吴军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当时的京城汴(biàn)梁做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推行新法,深得神宗皇帝的宠(chǒnɡ)信。
但是,当时的大才子苏东坡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同政见,而且苏东坡借物抒情,写了这样一首七绝诗:“凛(lǐn)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zhé)龙知。”
其实,苏东坡写的这首诗本是一首咏物诗,只是咏物而已,别无他意。可是,当时的国子监博士李宜和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诬陷苏东坡写的是反诗,说是苏东坡把神宗皇帝比作“蛰龙”(即地下的龙),意思就是说神宗皇帝不是明君。于是,李宜和李定就一起上奏宋神宗,弹劾(hé)苏东坡。宋神宗听了两人的上奏,下令查清此事。
李宜和李定就拿着宋神宗的手谕,将苏东坡关入汴梁的监狱里问罪。
苏东坡在汴梁的监狱里度过了103天,这件事使得29位大臣和名士受到牵连,驸马王诜因事先泄密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到西北边陲,苏辙上本求情而被降职,大臣张方平被罚红铜30斤,司马光和苏东坡的18个朋友被各罚红铜20斤。此事在当时的京城汴梁传得沸沸扬扬,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头条新闻。
不过,苏东坡是一个光明磊落、心胸豁达的人,他虽然蒙冤入狱,但是他坚信自己的清白终有昭雪的一天。因此,他在监狱里依然是心绪宁静,能吃能睡,没有丝毫沮丧和颓(tuí)废之态。
在监狱里,苏东坡一如既往地挥笔写诗,其中有一首诗他是这样写的:“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明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诗中的“少年鸡”指的是唐朝的贾昌,贾昌曾因斗鸡而获得皇帝的宠爱,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此处引申为当时在朝廷掌权的小人。写完这首诗,苏东坡掷笔大笑,朗声说道:“我真是不可救药了啊!”如此洒脱,苏东坡真是千古独步了。
苏东坡入狱后,王安石虽然在政见上与苏东坡不和,但是王安石爱惜苏东坡的才华,于是立刻上书宋神宗,请求释放苏东坡。宋神宗知道苏东坡才华过人,又听说苏东坡在狱中谈笑自如,就想看看究竟。
于是,宋神宗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去测试苏东坡,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心胸坦荡。
有一天夜里,苏东坡在狱中正要入睡,忽然,有一人走进了监狱,在苏东坡的身边放下一只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苏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犯人,就没有理会,只管自己安睡,而且鼾(hān)声大作。不料,就在天快亮的时候,那个人推醒了苏东坡,对他说:“恭喜你,你没事了。”
原来,那天夜里来监狱里的那个人是宋神宗派到狱中观察苏东坡的太监,要知道,那一夜苏东坡在监狱里的睡眠情况可是真的生命攸关、危险至极,因为,那一夜只要苏东坡在监狱里有不能安睡的举动,就说明苏东坡真的写了反诗,心中有鬼而难眠,这样一来,宋神宗派到监狱里去察看情况的那个太监就有权遵照宋神宗的谕旨马上处死他。
但是,苏东坡问心无愧,心怀坦荡,在狱中坦然而眠,毫无惧色。
那个太监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第二天,太监从监狱里出来后,回到皇宫就立刻向宋神宗禀报道:“苏东坡在夜间睡得非常香甜,像没事人似的。”宋神宗听后,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看来苏东坡真的问心无愧。”
不久,苏东坡就被释放出狱了。
苏东坡这次入狱,虽因文字而起,但不是宋神宗要整他,而是宋神宗身边的人诬(wū)陷他,宋神宗了解到苏东坡在狱中睡得香甜,知道他没有做亏心事,就没有按照御史的意见杀他。
如果苏东坡心胸狭窄,在监狱里愁得坐卧不安,那么,他肯定是凶多吉少。
看来,人还是要问心无愧,这样才能心怀坦荡和宠辱不惊,也才会拥有人格魅力,化解苦难,走出困境。
(鸭梨选自《宿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