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舆情观察(总第444444期)

2014-03-22 03:08:21
今日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深海机车眼镜

科技舆情观察(总第444444期)

四月:“海马号”通过验收、“菠萝科学奖”颁奖、“谷歌眼镜”开售、《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最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研制……

观察一:4500米级深海潜水器“海马号”通过试验验收

一、主要媒体(网站)报道统计表

二、主要内容

2014年4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水下机器人(ROV)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化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是深海高技术领域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又一标志性成果。

“海马号”的研制是科技部通过863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经过近6年的研发攻关,突破了本体结构、浮力材料、液压动力和推进、作业机械手和工具、观通导航、控制软硬件、升沉补偿装置等关键技术,先后完成了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和海上摸底试验等工作,并针对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技术改进。在三个阶段的海试中,“海马号”共完成17次下潜,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底部进行作业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

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国土资源部,针对深海特殊环境探查作业、深海前沿领域科学研究的需求,加快推动4500米深海作业系统的示范应用和成果转化,制定“海马号”的运行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技术成果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服务于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和深海科学研究,推进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

三、媒体(网站)声音和观点

“海马号”研制与海试成功,不仅为我国深海资源探查与开发、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高技术探查手段,同时培养了一支能够跻身世界深潜技术先进行列的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团队,实践了从系统研发到海试多部门协作创新、联合攻关、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研发创新模式。

4500米级的大型作业深潜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装备技术实力,我国“海马号”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海洋科学家继“蛟龙号”之后的又一重大贡献。

“海马号”具有实用化海洋设备应具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除了具备常规的强作业型ROV的功能和作业能力以外,还具有海底观测网扩展缆布放功能,并可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进行作业功能的扩展,已达到国外同类ROV的技术水平。对我国深海大型ROV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有力推动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进程。

“海马号”的研制成功,凝聚着许多参研科学家、教授、学者、工程师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综合科技水平,也体现了研发团队的拼搏和奉献精神。他们是新一代中国海洋科技界的优秀代表和缩影。

观察二:第三届“菠萝科学奖”颁奖

一、主要媒体(网站)报道统计表

二、主要内容

4月12日,第三届“菠萝科学奖”获奖名单在杭州揭晓。5个基础奖项物理奖、化学奖、数学奖、心理学奖和医学生物奖分别颁给了“92块钱的隐身衣”、“果蝇的择偶偏好”、“数学焦虑只有四成天生”、“早撒谎的孩子更聪明”、“东亚人更爱出汗”等5个严肃而新奇的科研项目。

“菠萝科学奖”和普通科学奖项最大的特点,在于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趣味性。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往往能令普通人会心一笑。它的获奖项目,首先要是严肃的科学研究,具备科学性、新奇性,但同时,它还要具备趣味性。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萝科学奖的口号,菠萝科学奖算是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奖励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

总策划王丫米说,“菠萝科学奖从一开始,就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出现,它不会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用幽默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到科学的美好。”王丫米希望它能成为连接中国科学界与普通百姓间的桥梁,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同时让公众了解科研工作者。

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认为,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飞速发展,公众对传统科普方式已不太“感冒”,需要有一个更加轻松、有意思的新平台,向大众传播科学精神与理念。“类似于菠萝科学奖这种官方机构与民间力量取长补短的合作与创新,是今后中国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媒体(网站)声音和观点

菠萝科学奖从科学研究中最富趣味性、最能引起公众关注的科技成果和科学实验来进行展示和颁奖,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培养好奇心应该作为科普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手段,科普需要在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三方面都做到位。菠萝奖是对好奇心的褒奖,可以激励科学家更好地努力地做科学。

社会越来越功利,家长越来越功利,导致孩子的好奇心逐渐被社会的功利性所抹杀。是坚守好奇,抛弃俗世功利,还是为了利益抛却好奇的自由灵魂?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很长时间来,普通人印象中的科学研究是既神秘又严肃的,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也侧重于发表的论文数,或是产生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忽略了人们的好奇心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也由此拉大了科研和普通人的距离。

观察三:“谷歌眼镜”开售

一、主要媒体(网站)报道统计表

二、主要内容

4月15日,谷歌眼镜在美国公开发售,零售价格为1500美元,仅限当日购买,每人限购一副,钓足了粉丝的胃口。

谷歌眼镜受热捧,让人们不禁好奇于其独特之处。谷歌眼镜是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眼镜前方悬置一台摄像头,镜框右侧有一个宽条状电脑处理器装置,镜片上则配备了一个头戴式微型显示屏。用户无需动手,只要眨巴眼睛或发出语音指令,即可实现拍照上传、信息发送、天气路况查询、上网冲浪、文字信息处理和收发电子邮件等;还可以通过眼镜侧面的触摸板手动操控,甚至通过点头和摇头也能进行一些简单操控。并且,在寄给购买用户之前,谷歌公司会将眼镜系统升级为Android·4.4· KitKat,即XE16。

谷歌眼镜为何如此火爆?它能够受万众瞩目,自然有其过人之处。根据用户体验反馈,谷歌眼镜最大的亮点在于“解放了双手”,用户在开车时也能处理短信和邮件;其定位导航的功能也大大方便了路痴们的出行;它还可以分析人们最细微的的表情变化,以推断他们真实的心理感受;步行者队利用谷歌眼镜直播NBA赛事;荷兰奈梅亨大学附属医院通过谷歌眼镜完成手术并进行医学教学;谷歌眼镜更作为“采访神器”亮相今年的全国两会。

三、媒体(网站)声音和观点

如果只把谷歌眼镜当作拍摄工具,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了,谷歌眼镜的前景,其实更在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们的想象力。

高达1500美元的售价、概念大于实际应用以及个人隐私等问题,成为制约谷歌眼镜发展的因素。目前,谷歌眼镜仍然难以从小众市场中突围。

谷歌公司至今未能成功证明谷歌眼镜不仅是一款新奇的高科技产品,而更是生活中用途广泛的必需品。如果这次谷歌眼镜销量惨淡,也许会迫使人们静下心想一想,下一代可穿戴式设备到底是什么样、要用来干什么,而不是想法设法把一个缩小版的智能手机戴在身上,就美其名曰可穿戴设备。

自发布以来,谷歌眼镜一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与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多交集。尽管从各方面来看,谷歌眼镜的表现并没有言过其实,为我们与这个世界互动提供了一种新奇有趣的方式,不过这并无法掩饰谷歌眼镜在获得大众认可方面的先天不足。

观察四:201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出炉

一、主要内容

第14个“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日”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中发布的201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总体得分为64.96分,较2012年的63.69分提高1.27分,知识产权保护总体满意度虽有所提高,但仍仅处于及格水平。

这份调查报告表明,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保护工作、管理与服务工作评价相对较高,对执法工作评价相对偏低。对法律与政策保护工作满意度评价得分为69.08分,较其他指标要高,相比2012年也提高4.07分,表明社会各界对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工作比较认可。而宣传教育工作满意度比去年降低2.47分,主要体现在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分别为64.11分和65.53分,表明宣传教育工作基础越到基层越薄弱。

总体上,随着2013年调查重心向基层下移,执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降低,连续两年的执法工作满意度得分均低于60分,本年度得分仅为58.45分。特别是在侵权现象严重程度、侵权损害赔偿的及时性足额性、获取维权救济的及时性便捷性等几个问题上,社会各界最为关注且最不满意。

该调查报告由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中华商标协会、中国版权协会及专门信息公司组建的调查课题组实施完成,其针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社会公众、专业人士三类群体,设计了专利、商标、版权三种专业性问卷,历时6个月,共回收有效样本16095个。

二、媒体(网站)声音和观点

这份新鲜出炉的调查报告表明,社会公众中,越年轻、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越低。

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排名靠后,可能是由于经济越发展,对知识产权需求越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容忍度越低,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和期待越高,从而导致满意度降低。

社会各界对侵权现象的严重程度的满意度评价连续两年最低,反映了知识产权执法依然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被关注的重点。

此次调查将为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心、加大工作力度提供指引,将推动各地区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规划,结合调查所暴露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和力量,提高社会各界的满意度评价。

观察五:我国启动世界最大功率油电混合动力机车研制

一、主要内容

日前,中国南车正式启动了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项目的研制。据中国南车资阳公司方面介绍,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研制项目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中国南车签订的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合同。该车是装用大功率动力电池组和6缸280电喷柴油机、采用交流传动技术的六轴大功率调车内燃机车。它将实现柴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组单独或两者混合向牵引电动机提供动力,具备传动交流化、制造标准化、组装模块化、维护简单化等特点。该车将在10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节能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据初步估算,该车在用于铁路站、场调车作业时,与同等功率机车相比,可减少燃油量使用50%以上,全年可减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500余吨。

混合动力机车具备多个能量源,具有低油耗、低排放两大优势,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称为节能环保“绿色”机车。由于它符合低碳经济发展形态,是国际新一轮内燃机车研发的方向。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进行了混合动力机车的技术研发和样机试制。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将牵头实施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项目的设计和样车试制。

二、媒体(网站)声音和观点

中国南车启动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项目的研制,标志着中国南车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率先在全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最大功率的油、电混合动力机车。

混合动力机车是全球公认的新一轮内燃机车研发方向,目前全球已知投入运用的混合动力机车的最大功率为1200千瓦。此次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研发牵头企业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内燃机车研制出口基地,也是研制调车内燃机车车型最多的企业。

其它科技舆情热点:

1.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最高可获300万资助(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

2.万钢谈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基本形成跟跑并跑领跑三者并存格局(光明网、科技日报、中国网)

3.中国成功研制手术机器人系统并首次用于临床(人民网、科学网、凤凰网)

4.飞机模样的船——走近我国首型海上商用地效翼船“翔州1”(新华网、中国网、网易新闻)

5.“嫦娥”“玉兔”经受日食考验(新华网、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

6.我国研制出世界首台液态金属电子电路打印机(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凤凰网)

7.工信部拟投资200亿元推动IPv6商用(网易新闻、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网)

8.新浪旗下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新华网、凤凰网、网易新闻)

9.世界知识产权日第一部微电影版权认证面世(新华社、经济参考网、中国青年网)

10.我国干细胞转换医学研究站在世界前沿(光明日报、新华网、凤凰网)

猜你喜欢
深海机车眼镜
大连机车
向深海进发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重载机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眼镜知识知多少
深海特“潜”队
基于CTC3.0系统机车摘挂功能的实现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都是眼镜惹的祸
一种机车联接箱工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