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国
(吉林师范大学 学生就业工作处,吉林 四平 136000)
立体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不同层面的共同参与,在问题边缘学生周围形成一道有力的立体防线,将“问题大学生”的形成扼制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的扩大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驾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因此,要避免“问题大学生”的产生,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情况。每一个“问题大学生”的产生,都会有相应的思想或行为动机,这种致使大学生不良发展的动因没有得到及时地关注和解决,势必会导致学生问题的扩大化。在学生入学初期做好问题防御工作就成为减少“问题大学生”的有效手段。
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及时正确地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避免其产生问题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来讲,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详细对每名问题学生进行跟踪记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做到时时督查,事事督查,及时纠正“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而出现问题后没有得到及时地调试和解决是造成“问题大学生”扩散的重要原因。作为学校来讲,这就需要在发现问题学生之后,及时对其进行疏导,消减诱因。如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其解决好经济问题是缓解产生“问题大学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善资助制度,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才能杜绝贫困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一些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帮扶制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可通过奖励、表扬等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对在校的问题学生,正面的激励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问题的产生。
“问题大学生”的转化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注入社会各界公益力量,发扬社会影响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建设社会与学校间交流的渠道,打造家庭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总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共同的关心和照顾。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增加,学生接受各种社会影响的机会增多,而以青年为主的大学生们人格尚未健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提高判断是非、辨明好坏的能力,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做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
多效措施是指在“问题大学生”问题出现之后,采取多种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问题大学生”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其实施主体既可以是学校、家长,也可以是教师、学生自身。在不同的实施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使“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更富实效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2]这就需要“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和期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对话关系,有利于转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产生,更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或变化的。要求学校既要注重学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带动学生的向上情绪。还要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体会正义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进取的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改变自身行为,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由于“问题大学生”产生有其复杂性,为了避免学生由于私人原因等不愿意或不方便向学校或同学寻求帮助,或与人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在学生辐射的区域内设立心理咨询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解决学生困扰。
这里的榜样不单单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模范和行业楷模,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干部等在内的“问题大学生”的“身边人”。以社会楷模行为示范、学生家长以身作则、辅导员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干部示范标兵,引领学生发挥正能量。
要卓有成效地做好“问题大学生”转化工作,还在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所产生的原因,做到追根溯源、有的放矢。盲目的情感介入只会令学生更加反感。因此,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才会使转化工作更有效。
1.严格出勤管理制度
很多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脱离了高中紧张学习的状态、摆脱了考试压力,开始不断的“自我放松”,但由于自制力薄弱,最后转变为“自我放纵”,最终导致长期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最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逃课行为的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渐放大,这都会导致学生最终沦为“问题大学生”。因此,作为学校来讲,严格做好课堂出勤管理也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作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安于课堂学习,避免荒废学业。
2.严格宿舍管理制度
大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的栖身之地,也是他们修身养性之处。在学生住宿宿舍管理方面,一方面需要学校通过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改进工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健康、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教师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家一样的感觉,真正地爱学校,护学校,真正地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体会学校的温暖,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从而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
3.完善学生奖、助、贷、勤体系建设
就“问题大学生”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的。所以,作为学校来讲,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好经济问题是缓解产生“问题大学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逐步完善学生奖、助、贷、勤体系建设,完善资助制度,以规范管理为重点,构建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体系,维护高校和谐稳定,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才能杜绝贫困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4.实行学习、生活帮扶制
学习困难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为数不多,但也是导致“问题大学生”产生的诱因之一。要有效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就要了解其表现、困难形成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消除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客观因素,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对一些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采用学习帮扶体制,实行“一帮一”制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校生活方面,发挥学校社团作用,学生干部组织引导,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志趣,例如体育运动、阅读、绘画等,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跟进服务就是指在“问题大学生”转化初见成效之后继续做好学生的后期管理和教育工作,避免学生问题出现反复,使转化工作的努力消失殆尽,带来不必要的二次转化工作。
在“问题大学生”取得明显进步之后,应采取实时关注的办法,以学校教师为媒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保持其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由于学生之间交往关系较为密切,对问题学生日常生活状况较为了解,学生之间更易沟通和交流,所以可以在学生中间建立心理辅导员进行跟进服务,这样就避免了问题学生与辅导教师直接交流存在的角色顾虑。学生心理辅导员也可以为学生做好“问题大学生”转化后的跟进服务,实时关注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同时家长也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后对学生加以帮辅,这样多管齐下,最大程度地避免“问题大学生”行为产生反复,也提高了对“问题大学生”行为反复的多角度监测能力。
在发现“问题大学生”出现错误行为以后,教师应切记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性的方式来应对。应在调查核实、查明原委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据其应承担的责任,结合学校管理条例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且应做到定性要准确、处理要慎重。帮助问题学生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理解和宽容问题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应该做到:理解问题学生行为的产生根源;宽容问题学生行为反复的情况。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学生,理解其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是正常现象,需要冷静对待,耐心疏导。同时也理解学生再次出现问题,要坚定信念,相信问题一定能得到最终的转化。因此,学校要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不能因为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就松懈下来,也不能因为学生问题的反复失去信心。
随着社会信息量获取手段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所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老人摔倒应不应该扶”,“食品安全问题究竟是谁的错”,面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道德伦理冲突,大学生的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进一步完善法律体制,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思想的侵蚀,肃清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营造和谐、安定、平等、文明的社会氛围,共同关注“问题大学生”,逐步减少“问题大学生”的出现,同时也使部分“问题大学生”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氛围中转变心态。
对于“问题的大学生”来讲,外界因素的影响起到的仅仅是驱动和熏陶的作用,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学生自身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哲学上常讲,内因才是事物转化的根据。所以作为学生自身来讲,一旦认识到问题所在或者有其他教师、同学对自己提出建议,应该加以重视和反省,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真正做到思想调节和行为控制的协调统一。
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进行客观理性地评价,做到既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对自我优势给予积极的肯定,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改善自身缺点,树立自信、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其次,对于受到挫折的学生,要使其要懂得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要正视挫折。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经历了挫折才不断取得成功,关键是面对挫折的心态,要勇于在生活中直面困境,并努力探寻解决自身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自己坚强、独立、自信的良好品质。
再次,如果感觉自身面临一定的压力,或在心理上出现偏差,以及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如向学校、教师和同学提出参考意见,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转化后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心理还比较脆弱,一旦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排斥,可能容易造成问题再次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所有的转化效果都将前功尽弃。对于那些已经转化成功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及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给予赞赏。让他们能够通过这种外在的评价,体会不同行为差异导致不同的价值评判,使他们进一步认可现有的自身行为,感到他人给予的温暖,获得成功的喜悦。
研究表明,一个从来都没有受过激励赏识的人往往仅能够发挥其能力的20%—30%,一个受过激励的人,其能力的发挥会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作为教育转化工作者,要善于鼓励和肯定问题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自身成长的点滴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取得不竭进步的动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转变观念,享受生活。
大学生的成长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不仅“问题大学生”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更应该作为重要课题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要科学有效地教育转化乃至彻底解决“问题大学生”产生的根源,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分析现象、揭露本质、究其根源,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实践指导理论体系。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改变“问题大学生”现状,还大学生一片蔚蓝天空。
[1]郭慧.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27.
[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