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艺术实践者

2014-03-21 06:36万宜伟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自然

万宜伟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两位通过艺术思想观念和艺术作品关注人与自然及人与大地的关系问题的艺术家。第一位是宣称艺术创作目标为“轻轻地触摸大地,做自然的守护者”的理查德·朗;另一位是提倡并践行“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家安迪·葛尔兹沃斯。

【关键词】自然 人与自然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出现

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根本依靠,是人类展开活动的基本前提,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基本事实。人类文化中有将人类作为整个自然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的认识:承认自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自然是平等、沟通的关系;人类个体生存的自我保证不以大自然万物的共同存在为前提是不可能实现的。先行者以长远的眼光给予后世特别的忠告,促使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为自身的长远存在和发展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断受到冲击,其结果是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破坏现象的最深根源在文化层面是人类基本文化价值观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基本判断。人类为了生态的和谐建构有必要寻求文化的支撑,而这源于社会各个文化角度的支持。艺术创作可以为引导人们以一种谦卑的身份姿态回到一种纯粹的感性、审美和关怀的精神体验做出自身的努力,它能因带着一种追求深层伦理道德的期待给予了人类活动良性影响。大地艺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应时代的生态主义运动欲求和艺术自身的发展需求而诞生,是以艺术形式对回归自然理念的积极响应,它用艺术的手段和方式唤醒缺乏自然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人类,也由此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大地艺术努力处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逐渐深化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提供了支持,大地艺术家们因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将一部分目光给予了自然,以人类活动的艺术形态展现关怀。罗伯特·史密森在完成《螺旋山》和《断圈》后这样表述道:“艺术可以成为自然法则的策略之一,它使生态学家和工业家达成和解。生态与工业不再是两条单行道,而是可以交叉。艺术为它们提供必要的辩证。”①

大地艺术本身的特质促使艺术家个体离开工作室到浩瀚无边的大自然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也带动作为欣赏者的个体到沙地、荒原等开阔地带实地感受,无限延伸的自然和天地成了有别于普通常态美术馆的超大展馆。它是一种与天地发生直接关系的、以自然为材料的艺术新形式,它接纳如泥土、岩石、树木、河流、山川、草原、自然气候等元素,在与它们的直接对话中展现其力量并拓展其可能。

大地艺术创造者们利用自然进行艺术创作只是对自然的稍许修饰而并非改变其原貌,因其本身尊重并热爱自然的自我要求为约束,是站在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视觉审美活动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及最终结果并不会给自然造成生态影响,反之带来的是促成人们去关注因自我思想意识的局限而被忽略的自然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得人们以一种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姿态重新认识自然。

艾伦·卡尔松在《鉴赏与自然环境》中提出了欣赏自然的“环境范式”。(另两种范式分别为“对象范式”和“风景或景色范式”)大地艺术是第三种范式的典范。诺埃尔·卡罗尔②对此的观点是,“这个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把自然当成自然。它把自然的延展及其组成部分同更广阔环境语境之间的有机关联当成根本性的,从而克服了其他两种范式的局限性。”③“对象范式”并没有将自然之外的其他看成艺术;“风景或景色范式”也只局部地意识到了风景画的存在,却并没有整体地关注到自然的真实全貌。“环境范式”则有一个全面的意识,关注到了在自然过程中的变化力量带来的审美内涵,如河流因季节更替的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造成的人对其的审美感受便会有深刻的不同。它强调自然力的整体,而不是来自视觉凸显而截取的自然片断,这也从侧面表达了需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及人类本身,从而更好地界定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关系。大地艺术认定,“话语和岩石都包含一种语言”,④这是对自然本身各因素之间相互联动的肯定,自然本身是动态的,大地艺术也随之而动,人和自然是在平等地对话和交往。

自然的守护者——理查德·朗

艺术家理查德·朗是一个带着谦逊态度坚持对自然保持友好和敬畏态度的践行者,他主要靠步行这种比较经济、自然的手段完成作品。他以其更为单纯、朴素和优美的作品,从更令人深思的角度联结艺术和自然,他称自己的目标是“轻轻地触摸大地,做自然的守护者”。他守护着自然,将自然之美通过自己的艺术态度和表现手段展现出来,作品完成后又最终回归自然;这是对大自然保守的回归,因他加入了现实而使人和自然处于一种诗意的互动之中;自然界的形式和人类思想的抽象形式——如他作品中线条和圆圈的和谐构成,这是自然之力和人类特征的汇合。

通过他行走完成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游观”相类似的性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做了行走这个简单的动作,把它仪式化,使它成为艺术……我在每件作品中所做的是使它尽可能的既美丽又有力量。”⑤实际上,他的“行走”这一方式,已将大地的诸多元素如风、石头、树木、水、道路等组织了起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创作了作品,将自然力本身的动态交互作用言说了出来。自然本身是动态演绎的,作品也随之而动。知识、体验和世间物以融合代替对抗,彰显着他的宁静和热情,简单、质朴却又偶然形成的作品气质揭示出世界的真相。

理查德·朗走过很多地方,1969年在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1971年在英国、1973年在比利时、1974年在荷兰、1975年在尼泊尔、1979年在墨西哥和英国、1981年在玻利维亚、1986年在法国。他在行走时有时会拾起被修剪过的花枝,有时会在路途留下有意味的标记,有时会重新排列当地的石块或草垛,或有时用有规律的记录代替这些。在1980年初展出的两件“走”的记录作品中,他将行走中的观察记录在一张纸上,包括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及详细的那一天的漫步情景。1979年在墨西哥所做的是在五天半时间内从塔西楚卡走了近6公里的路并折回的作品,他这样记录道:“雪……温暖的黄红色沙砾……雪……石……岩石……尘土……松针……尘灰……砂岩。”作品《在道特莫尔走的两条12英里长的路径》被描述成“平行……分开0.8公里……向外再走回”。

这些作品展示的是他对大自然的关注,用记号和探索的微妙方法表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毕加索的“艺术就是自然没有的”这一名言在此只能哑口无言;他对自然历程的敬重有着类似于中国文人的无限优雅的情怀,似乎也能看到他从东方文化中汲取的丰富营养。理查德·朗没有强化个人主体性的位置,在个人艺术态度的探索和表达过程中没有加入过多人工的痕迹;与之相反的是他尽可能地弱化艺术家主体作为人的存在,作品也更多地流露出对过度工业化、人口稠密、生态失衡的深深忧虑。他极度虔诚、反理性地屈服于自然,由行走产生结构的意识是事实存在,这是他艺术追求的证据;同时,于行走中付出的艰辛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一种艺术的力量传播影响。

理查德·朗以线作为母题,反复使用直线和其他由直线衍生的如圆形、正方形、螺旋形、十字形和Z字形等基本形状。他极为精确地计划路线,顺着不同的地形行走。路线本身有时是设计好的形式,时间、地点和方式却是偶然的,他有时只是感觉到有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才能促使他形成具体的想法,而那些形式标志则刚好很接近大自然这个大容器。他把残余物堆积起来,或通过草地上的脚印来延长他的身体,以标志他不停行走产生的路径,人的存在借助于作品和自然的互动而生成。对石灰、石灰岩、煤和泥土等物质的精心运用折射出庄严和崇高,普遍的形式被转化为人和自然原始的聯系。

理查德·朗没有在地面上建造非自然物,不去刻意改变自然,而是融入自然与自然对话,作品就是自然本身,它们就像是艺术家在不经意间与自然达成的一种友好默契,它们是艺术家信奉的“艺术就是自然”理念的最好诠释。在试图解读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过程中,作品在自然力量之下以融入自然表明态度,这个过程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和自然之力的强大。不管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一个单纯个体的人,理查德·朗对于这个世界都是一种平和的、富有诗意的存在。他深入乡间、原野和群山之巅,用脚下的印记带给大地艺术一股清然的自然之风,作品中耐人咀嚼的部分则又带给我们更多对泛工业化和技术理性下的欲望之审思。他将自然作为艺术媒材表达个体的主观情感时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不带创伤地给予了它最美好的艺术形象。

与自然对话——安迪·葛尔兹沃斯

安迪·葛尔兹沃斯是另一个提倡并践行“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家,其艺术作品体现出了作为人类应有的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揭示出了宇宙的真理和万物的循环,以艺术的美感和震撼令大家明白人类的渺小。他将大地作为创作源泉,想借此深入到事物表层以下获得新的认识,试图通过作品揭示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恰恰来自于自然的运动、变化、光、生长和腐败。“我已逐渐明白了自然是在一种变化的状态中行进的,将这种变化作为一种开悟的钥匙,我想让我的艺术对材料、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敏感和机警”。⑥他用树叶、岩石、树枝等进行创作时带给我们的材料并不是材料本身,而是意图向我们展开其内在的和周围的生命进程,并留下一种进程会继续进行的视觉延伸和思维延续。他从一种材料中认识了另一种,也从中认识到了自然功能在运行中的最基本品质,通过“触摸”而直接观察到了自然的心脏。

安迪·葛尔兹沃斯在那些太阳每天只能照耀半个小时的峡谷的阴影地带创作,于寒冷的阴影中缓慢而又快速地将冰块融合成冰柱,那样的天气特征带给他的是创作的紧迫要求和巨大动力。他的创作随着寒冷的加剧变得野心勃勃和自我苛求,由冰块粘结的一天一件的作品被他压缩到了仅仅几分钟,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的作品在一天内就完成。怀着激动用冷和热进行的创作给人以一种无法解释的时间感和强大张力,同时也会令人感叹在严密和冷酷的自然循环规律下的人的渺小。

安迪·葛尔兹沃斯善于在自然界中寻找可能的一切形式,善于在任何材料中挖掘其本身的可贵品质,并以此获得了对整个自然界的了解和认知,其作品蕴涵了大自然的紧凑与松散、精致与粗犷、温柔与冷酷、喜悦与忧伤。安迪的每一件作品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材料和地点方向,比如很多以草为材料创作的作品,隐含在被风折断的草的枝干中的几何学他没有视而不见,而这些都是通过很多作品的创作之后得到的认识。他对自身作品和自然有着强烈的个体认识,“我并不是想要凌驾于自然之上,如果人们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感觉渺小,他们不应该试想我有一种让世界变小的意图。如果我在有些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土、石头和木头,以展现大自然强有力的存在的话,那是因为我并未改变自然潜在的生长过程。在我创作的地点,自然之手是紧握的。”⑦

安迪并不是有意在玩原始,徒手创作对于他的大部分作品来说无非是最好的方法罢了,似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他的“人与自然对话”的创作理念;他并没有排斥工具,没有刻意疏远与科技、旅行和工具的距离,只是在需要它们出现的时候才让其出现而已,借用挖掘机和卡车完成泥土和雪球的运输便是其中之一。安迪也试图从用工业材料等完成的作品中去发现自然,但他发现的是在离开了出生地的材料中难以获得自然原本的信息,所以他的内心始终怀有一种对大地日渐积累的感悟和深刻明晰地观察的情感,这也是他深入艺术创作的动力。

安迪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对东方式美感的认同,在看似简单的方式背后展现的是一种大智慧和大彻大悟。作品中体现了一种天地有大美及自然的无限宽广的境界,体现了作为人类应有的面对自然的态度使得他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成功,也体现了在寻找、思考、感悟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灵和神灵的交往与沟通的实现。它们以一种近乎修行的方式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爱恋,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对自然的希望与拯救的自身态度。

注释:

①吉尔·艾尼德·吉尔伯特.生态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地景艺术.

②诺埃尔·卡罗尔(N.Carroll),1947年生,当代美国艺术哲学家之一。卡罗尔教授在艺术形而上学、审美情感、艺术与伦理研究等方向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探讨了一系列当代美学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等。其讨论的范围之广及论证之深说明了艺术美学能触及的广度和深度。

③⑤刘悦笛.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思[J].哲学动态,2005(8).

④Robert Smithson.The Writings of Robert Smithson.P132.

⑥许庾岭.安迪·葛尔兹沃斯[J].大艺术,2006.

⑦许庾岭.人与自然的对话[J].大艺术,2006.

参考文献:

[1]谷泉.大地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理查德·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M].刘悦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曹宁)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自然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