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视觉文化的建构

2014-03-21 06:36许丽云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构文化

许丽云

【内容摘要】社会发展的矛盾和茫然致使视觉文化混杂,导致今天审美的混乱,建筑样式不分地域地移植,万城一面的固定模式,这些不仅仅是视觉文化的盲目,也是历史文化脉络的断裂。地域性视觉文化建构就是在全球本土化的大环境下,寻找和发展扎根于历史文脉中的、符合当地当时人们的生活审美的视觉文化,并发扬其在地性的独特风格;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激发本土文化的自觉,找寻断裂的视觉文化根基。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认同 视觉文化建构 视觉素养

建筑样式不分地域地移植,万城一面的固定模式,更多值得反省和深思的例子不断地在中国大地上演,这些不仅仅是视觉文化的盲目,也是历史文化脉络的断裂,更是几十上百年社会革命和发展中问题的积累,集中爆发在发展与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这是审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混乱和茫然致使视觉文化混杂,导致今天审美的混乱。社会诸多的相关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其一,全球化带来的同一性;其二,本土文化的断层;其三,自媒体时代图像的复制与传播的方便迅捷。

“任何满意的视觉文化叙述都必须本质上是历史的和社会学的,而且必须重视视觉产品这一套表示系统”。 ①

上世纪初蔡元培提出“美育代替宗教”,近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治疗“审美缺失”的最恰当药方;同样是宗教信仰的真空、宗族礼仪习俗的瓦解,审美的培育对于空虚茫然的社会群体是最好的文化道德洗礼。值得探讨的是今天视觉文化建构的目的、内容、形式,相比传统的美育而言内容和外延都大大扩展了,视觉文化对社会的变革及影响也更深远。周宪对米歇尔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解:“一个社会及其文化并不是自然地形成的,实际上是通过复杂的视觉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较之于听觉等其他感觉,视觉的建构功能更为重要。”②并且提出:视觉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视觉经验的建构、视觉素养的建构及至公民性的建构。这是提出用视觉文化来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先声。

地域性视觉文化是从历史文脉和地理位置出发定义的具有强烈地方风格的视觉文化。一方面由于从城市到农村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拆迁与建设,使得所有城市环境表现出复制、粘贴的视觉效果,自上而下、由南到北,新农村的风貌也直接套用了类似的视觉模式,这就打乱了原有的城市及乡村的视觉生态,将灵动有机的环境变成了僵硬的样板堆叠,因而致使原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传承的记忆丢失,城市在视觉上失忆,也就缺失了视觉经验中关于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建构。

视觉记忆是建构视觉经验的基础,商品广告中有一句话:如果你重复21次听到某个品牌名字,那将会大大增加你选择的几率。对于熟悉的视觉环境我们有更多的认同,从小到大的视觉环境造就我们文化选择的基底。一个城市、地域的视觉记忆体现在文化的方方面面:手工艺时代留下的图形图像、作为名胜古迹保留下来的历史印记、或存留或消失的习惯习俗、生活的环境。

地域性视觉文化建构就是在全球本土化的大环境下,寻找和发展扎根于历史文脉中的、符合当地当时人们的生活审美的视觉文化,并发扬出在地性的独特风格。怎样建构地域性视觉文化?通过视觉经验的积累提高视觉文化素养,从而能够主动地选择和认同,这是一个过程;放到操作层面上来说,视觉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职能机构组织的政策活动,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从五年前开始政府就明确主导的地域文化保护,如建立“闽南文化生态圈”“徽州文化生态圈”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相对完整的历史文脉的存留文化,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激发本土文化的自觉,找寻断裂的文化根基。以安徽省为例,近几年针对徽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激增,促使更多的高校设立相对应的研究部门,徽文化中心区设立多家徽州徽商文化博物馆、展览馆,也促使徽州文化当地与文化周边辐射城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有了相应的徽派特色的考量。由此可见,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政策的导向具有决定性的广泛社会影响,政府对于地方性文化的保护还应该继续细化。

二、加强学校博物馆、展览馆的校园和社会审美教育职能。传统视觉语言在当前环境下很多已经丧失了语境,徒留形式,但形式本身可以唤起视觉记忆,例如柏林东部的一个街口人行灯的设置是在东西柏林隔离时期的产物,在推倒柏林墙几十年后的今天却成为当地一个特色图形,不断被运用到T恤杉、帽子等上面,成为一段历史、一个地方的独特视觉记忆。如今为了京剧等中国剧种的延续,脸谱、服饰、戏剧妆容等不断地运用、反复出现在各类视觉文化当中,积累相关的视觉文化经验;为了提高这类经验与素养,由国家倡导学校积极开展相关的审美教育,让新的一代能够耳濡目染,增强文化认同感。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在视觉文化建构中提倡“艺术返乡”,不是将主流的艺术品无差别推广到城市、乡村,而是根植于乡土,寻找艺术的根源,发展出现代的语汇,适应现代语境的有着地域性风格的艺术。在这方面,吴冠中和吕胜中对他们热爱的地域风格都有很好的表达,吴冠中绘画中对于江南水乡黑瓦白墙的水墨意蕴、色彩的节奏表现极富东方意蕴,又有着西方语汇;而吕胜中则是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富有浓郁特色的剪纸小红人进行了再创作,成功地将几近逝去的地方性民间艺术进行提升和发展,增强了地方民间视觉语汇的力量。在视觉文化建构中提学校的审美教育,是想从孩童的审美教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对于当地视觉文化历史的了解,增强本土化的意识,不是强硬地灌输,而是了解历史民间积累而来的美感,增强他们对于故土的认同感。

博物馆、展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更多地介入。虽然从几年前开始,国家通过免门票、组织主题活动日、专家演讲等有意识地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但对于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来说依然没有太多变化,虽然近几年民营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在挣扎于生存的同时,社会教育功能并没有提高,只有让博物馆、展览馆更主动地参与到民众的审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提升地域性视觉文化素养。

三、日常是培育审美的土壤,因此,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原研哉才会强调培育美感的土壤,“只有对生活品的设计精益求精,才能使大众审美的土壤变得更肥沃,才能良性循环,孕育出更高的审美和更美好精致的生活。”③

视觉经验及素养的建构,目的在于建立审美的标准和主动认同的意识,由此厘清混杂的视觉文化,在多方冲击下保持清醒的文化选择,使得文化认同更积极主动。

(注: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课题 项目编号:2011sk625)

注释:

①W.J.T.Mitchell,“Showing seeing:a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Vol 1(2,2002):170.

②周宪.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关于中国问题及其研究范式[J].艺术百家.2012年(5):7.

③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

(责任编辑:鞠向玲)

猜你喜欢
建构文化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