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
红线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创造的红派艺术,开辟了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一生中,红线女几乎收获了一个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她唱了70多年,红了70多年,深得戏迷爱戴,成就了粤剧一代宗师的传奇之路。2013年12月8日,红线女因突发性心肌梗死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大师已逝,但她那行云流水般的唱腔,已成就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粤剧因她得名“南国红豆”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12月27日出生在广东开平。外祖父是驰名东南亚的粤剧武生,舅舅是一些香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莲是著名花旦。小健廉从小就对粤剧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便常随母亲去戏院看戏,八九岁时便跟着留声机学唱粤剧。
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邝健廉父亲的生意破产,原本生活优裕的小建廉开始了逃难生活。艰苦的日子里,母亲建议她去学戏,可父亲坚决反对,他认为成戏不成人。后来在父母一次激烈争吵后,小健廉被母亲带到了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踏入粤剧艺术生涯,取艺名“小燕红”。从此,这个尚有些懵懂的女孩便与粤剧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无论岁月沧桑,世情坎坷,始终痴心无悔。
1940年小健廉随舅母临时搭班于粤剧名伶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见这个女孩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还给她讲述“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也就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粤剧大师马师曾,并加入马师曾组建的“太平剧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兴起一种“粤语歌唱”的电影,用唱曲取代对白。此时的红线女在粤剧界已名闻遐迩,主演的剧目场场爆满,“红迷”的阵容非常庞大。商业触觉敏锐的香港电影公司开始把舞台上的红线女请上银幕。《慈母泪》、《大地》等电影伴随着红线女的名字家喻户晓。但红线女不甘牺牲艺术来迎合电影公司的商业制作,她自掏腰包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红线女就组织过义演筹款,还和马师曾、抗日将领李济深一起游行,劝市民献金救国。1951年马师曾和红线女还回广州为抗美援朝义演筹款。1955年,红线女随同香港代表团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感受到新中国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当年年底,在完成了最后一部电影的合约后,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
刚回到大陆,新环境的陌生感让红线女有些不适应,当时有人在香港发表文章说“红线女已经死了”,这让红线女情绪低落。为此,毛泽东曾专门给红线女写过一封信,信中毛主席对红线女说:“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此后,红线女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当中,抓住机会向名师们请教: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名师的指导,加上她自己的勤奋,红线女成功地塑造了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青楼妓女等不同的艺术形象。
1959年周恩来到广州开会,当他得知马师曾和红线女排演的新戏《关汉卿》正在公演时欣然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还和马红二人一起探讨如何修改该剧的结尾。马红二人到北京演出,周恩来还曾邀请他们到家中吃饭。后来金日成到访中国,周恩来陪同他观看粤剧《关汉卿》。金日成特别喜欢这部戏,邀请马红二人前往朝鲜演出,他们在朝鲜大受欢迎。
因为红线女和马师曾,粤剧这个有着巨大地域障碍的地方剧种,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剧种。周恩来总理将“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
红线女一生坚强而乐观。即使是在“文革”期间,当红线女成了“黑线女”,穿着蓝色粗布制服打扫卫生或是喂鸡时,她仍然不忘自己的事业。她坚信自己有一天还会重返舞台,所以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练功:在喂鸡的时候练习走台步,在唤鸡吃食的时候有意地练声。
1979年,红线女再次登上舞台。1981年,她到香港演出,下火车时,整个火车站人头攒动,旧时的戏迷影迷纷纷前来看望红线女,导致交通堵塞,大批警察前来维持秩序。报道说这比伊丽莎白访港时的场面还要轰动。
两段传奇情缘
红线女的感情之路也颇为传奇。她学戏几年后就与马师曾结缘,当时马师曾已经是鼎鼎有名的粤剧名伶、戏班班主。一次演出途中,马师曾的老搭档——红线女的舅母何芙莲因为路途遥远拒绝同行,便推荐红线女参加。由此开启了红线女与马师曾艺术与生命的结合。红线女开始跟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到各地演出。凭借吃苦的性格、独有的悟性以及出色的嗓音,红线女逐渐在戏班站稳脚跟,成为剧团的第三花旦。
1943年一场《刁蛮公主憨驸马》的演出中,饰演刁蛮公主的花旦因突然生病不能上场,马师曾让红线女临时救场。年轻漂亮且唱腔优美的红线女,一上场就博得满堂彩。从此,红线女正式升任正印花旦(第一女主角)。在长期说戏、学习的过程中,马师曾与红线女逐渐因戏生情。1944年两人结婚,这一年红线女20岁,马师曾44岁。
可是,这对舞台和生活中的搭档因为年纪差太远,性格喜好又格格不入,使得个性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1955年,他们结束了11年的婚姻生活。虽然不再是夫妻,但在艺术上他们始终是珠联璧合,非常默契,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1964年马师曾去世后,红线女独自一人抚育三个孩子成长。后来,她遇到了战地记者华山。
华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他的小说《鸡毛信》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后,感动和教育了几代青少年,并为新中国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大奖。喜欢文学的红线女一直对华山很敬佩。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声震海内外的表演艺术家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终于结为伉俪。
红线女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吟诗作词,编剧本,写散文,婚后她与华山常常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剧本和人物形象,日子过得简单而美好。然而,1984年10月,华山肝病突然恶化。红线女对华山的感情,在他病重期间达到顶峰。在华山最后一年里,红线女每天都亲手为华山做两顿饭,亲自送到医院里,俯身病床前,一口一口喂华山吃。那一年时间里,华山仍然坚持着写作,红线女陪伴在身旁,有时华山写好稿子,红线女读给他听,有时是华山口述,由红线女记录和整理。华山去世前,好友对他说:“红线女对你尽了心,你应该感到幸福。”华山沉默良久,流着泪说:“难为她了。”
1986年4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红线女为悼念华山逝世周年写的散文《插柳岳西》。这是她从丈夫墓地返回后用两个夜晚泣泪写成的,文章尽情抒发了她对华山的深情。
把一生交给了粤剧
晚年的红线女对粤剧的推动不遗余力。她将粤剧的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为“南国红豆”培养新苗是她的毕生夙愿。走到哪儿,她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因为红线女独特的唱腔和她在粤剧界的资历,不少人慕名求教。这其中,不仅有粤剧爱好者,还有流行乐坛的唱将。汪明荃、刘德华、张学友、容祖儿等都曾拜红线女为师。
从早期的学习,中期的创新,再到晚年提携新人,红线女用她独有的红腔,将粤剧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她在去世前八天仍登台表演,一曲《荔枝颂》震惊四座,引来掌声雷动,人们难以置信89岁的红线女竟有这样的精气神,而更让人们难以置信的是,这竟成了她的绝唱。红线女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给学生们指导,谁也没想到,那竟是红线女的“最后一课”。真应了她生前的那句话:“我活一天,就要为南国红豆继续贡献力量。对粤剧,我是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
红线女一生主演了近200个粤剧剧目,参演近百部电影作品。金日成和胡志明曾点名要看她的粤剧表演。联合国在1985年将“杰出艺人奖”和“表演艺术奖”两项殊荣颁发给她。2001年,红线女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2009年,84岁的红线女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红线女”不只是一个艺名,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红线女的追悼会上,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了花圈致意。数千广州市民在雨中排队等候,送她最后一程。
一代粤剧宗师从此化作轻烟,只余下演出瑰宝永留人间。她的艺术成就登峰造极,也把粤剧艺术推到最辉煌。贯穿近一个世纪的美丽,红线女的传奇从未老去。她所演剧目无不成为经典,她作为一位艺术家也得到了官方、同行、民间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如果说,“成戏不成人”是七十多年前父亲对女儿不得不走上从艺之路的担忧,那么七十多年来,红线女终于走出了一条“成戏又成人”的传奇之路。她为粤剧艺术的发展而每天都在追求进步,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铭记。
编辑/刘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