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颦,姜海澄
(1.黑河市爱辉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黑龙江 黑河 164300;2.黑河市爱辉区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大豆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于 颦1,姜海澄2
(1.黑河市爱辉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黑龙江 黑河 164300;2.黑河市爱辉区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大豆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吸收了垄三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较垄三栽培技术增产20%左右,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该项技术从播种到收获的具体做法。
大豆;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方法是继承了垄三栽培的垄体深松、侧深施肥和垄上精量点播的特点,克服了30 cm、45 cm窄行平作密植、65 cm垄三栽培、135 cm垄上6行大垄窄行密植植株过密,补充了垄三栽培单位面积上群体植株少、匀度差的不足,而形成的高产栽培技术。
2011—2013年在二龙山农场,对黑河45大豆品种采用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135 cm垄上6行、65 cm垄三栽培3种栽培方法试验,每个处理面积为2.5 hm2,3年结果表明,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平均产量186.5 kg/667m2;较135 cm垄上6行大垄窄行密植产量145.1 kg/667m2,增产28.4%;较65 cm垄三栽培产量154.6 kg/667m2,增产20.6%,充分显示出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良好增产效果。
现将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有轮作条件的采取正确的轮作制,即玉米-小麦-大豆,玉米-玉米-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效益,可实行玉米-玉米-大豆,玉米-大豆-玉米的轮作方式。
大豆要求秋整地为好,大豆要求的土壤状况是活土层较深,既要通气良好,又要蓄水保肥,地面平整细碎,秋天前茬收获后要及时深松或深翻,一般深松30~35 cm或翻深18~22 cm,随即耙地、耙平、耙细。按90 cm垄幅起成大垄,切忌春整地,避免跑墒。
选择抗逆性强,适合当地积温的当家品种,要进行种子包衣,用35%多克福药剂拌种,按90 kg豆种用500mL;该地区土壤里缺少硼、钼微肥,在拌种时每1 kg豆种用钼酸铵0.5 kg+硼砂0.4 g,先将硼砂溶于16mL热水中,然后与种子混伴均匀。
2.2.1 播期 在北安农垦管局二龙山农场种植的黑河45,当气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播种,即5月1日至5月15日,最佳播期为5月8日,土壤墒情好,可适时早播。
2.2.2 播种方法 采用垄上4行精量点播,第1、2行和第3、4行间的行距分别为15 cm,第2行与第3行间的距离为20 cm。第1行、第4行两个边行分别与垄沟20 cm,行距安排极大程度地提高。并用垄三栽培播种机分层施肥,垄上4行精量点播,播种深度3~5 cm,随后镇压。
对于90 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施用100 kg/hm2有机微生物肥料,尿素50~60 kg/hm2,磷酸二铵13~180 kg/hm2,硫酸钾50~60 kg/hm2,随种下地。种、肥要隔离。
为防止大豆鼓粒脱肥,在开花期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及氨基酸型叶面肥;在终花期、鼓粒期进行叶面追肥。具体做法:施用尿素9 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钼酸铵225 g/hm2,硼砂1 500 g/hm2,硫酸锰750 g/hm2,硫酸锌3 000 g/hm2溶于30 kg/hm2水中,然后过滤,最后加入液压罐里,叶面雾状喷洒。
在大豆苗显行时进行深松,此项措施可起到消灭杂草、提高地温、松土、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深松深度应在20~25 cm。
当大豆两片针叶平展时,20 cm行距间用小的铧片深松中间部分,深度8~10 cm,可起到松土、灭草、提高苗带地温的效果。
播后苗前采取封闭灭草,一般情况下可用72%异丙甲草胺2 000mL/hm2+75%噻吩磺隆4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大豆出苗后根据杂草情况进行喷施苗后除草剂。可用35%耕田易500mL/hm2+48%灭草松1 500mL/hm2对水250 kg/hm2于大豆针叶至第一片三出复叶期喷施。上午10点前,下午3点后喷药,避免大风或干旱天气喷药。
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50 g,均匀对入10 kg湿沙中,撒于大豆田中,防治蚜虫和红蜘蛛。在食心虫发蛾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油制成秸秆熏蒸,防治食心虫。用量为1 500 g/hm2,或者用25%的敌杀死乳油,300~450mL/hm2,对水450~600 kg/hm2喷施。
根据大豆的长势,如有生长过旺的趋势,选用多效唑或烯效唑药剂防治,可达到壮秆、矮化、防倒、增产的作用。
在豆叶全部落尽,子粒归圆、变黄,大部分豆荚为黄褐色,用机械联合收割。收割时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宜,一般为5 cm,综合损失率不超过4%。
:
[1]何志鸿,刘忠堂,魏冀西,等.大豆窄行密植试验研究初报[J].大豆通报,1997(1):10.
[2]姜海澄,丛殿林.浅谈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J].大豆通报,2006(4):11,13.
[3]丛殿林.大豆“30cm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07(6):38-39.
[4]张东涛,杜成福.黑龙江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张志策.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S318
B
1674-3547(2014)01-0029-02
2013-12-17
于颦,女,本科,高级农艺师,E-mail:yupin_197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