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社会变迁:高校体育文化脉络及其特征的研究
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社会变迁:我国从单位制刚性体育文化向多样化变化,从单一性体育文化活动向多样化转变;进入后奥运时代单纯的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同时向体育休闲审美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协调发展;公众精神生活促进了体育多元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渗透着物质体育文化与精神体育文化,中国高校体育融合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电器时代的劳动智能化发展,生产流水线的电器生产“工具手”取代了人的体力“劳动手”,人的体力劳动得到释放,体育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休闲、求新求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变迁;体育文化;表达;高校体育;对接
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只是关心少数人而是全体人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这一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人的发展要求,则是既强调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更强调人的全面性发展[1],高校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特质.本文就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高校体育文化特征,从文化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体育作为一种实践认知的活动在不同时期的体育文化取向和发展脉络.
在体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高校体育不仅强身健体,还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舞台,是发扬民族精神的主要形式.高校教育肩负着各种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高校体育工作不仅是教育的事,也是体育的事.因此,高校体育随着物的变化到人的变化,必然蕴含于宏观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特征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表达具有时空特征的记忆.
1.120世纪50-60年代高校体育文化特征
1952年,毛泽东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1955年10月,全国总工会成立了体育部,各行各业体协也相继成立,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制度,大力推动了体育运动的普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已作为中国体育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时期高校包括中小学将广播操,乒乓球、三大球、田径运动、劳卫制等延伸到学校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中,一直到70年代,并突出了登山、游泳、奔跑、跳跃、军事体育或障碍运动(攀高掷远、独木桥、涉水、滚铁环、射击、肩扛三八大盖枪背包急行军等)以及自制石锁(石头制的杠铃)、铁环、高跷等体育活动的形式,在形式上体育表达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文化现象,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社会文化融合,加强国防建设、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社会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对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与提高劳动生产力对接,形成了新中国以来与国际体育文化接轨的雏形.
1.220世纪70、80年代高校体育文化特征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中国大地上改革的序幕,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设推进社会发展,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一致通过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拓展了科学、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技术等领域中的创新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荣获世界冠军,1984年杉矶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突破,民族精神得到空前振奋.这一时期,竞技体育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这种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和振兴中华联系起来的体育文化折射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中,呈现出积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特征.
这一时期高校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确定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大大促进了高校体育大学生运动员成长和国际大学生运动队接轨,且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我国从1987年开始到现在有235所高校[2],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招生机制,以及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高中生参加高考加分政策,组织各种高校的体育竞技赛事,高校体育群体活动丰富多彩,高校体育成为国家、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中学生各体育代表队、中国高校体育代表队参加国际学校体育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高校体育场地、场馆、运动装备等体育物质文化大大改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1.3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文化特征
中国在这一时期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社会转型得到快速推进,体育在社会变迁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发展,我国体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培养人承受身体极限,挑战心理负荷、生理负荷,牺牲和奉献自我,追求国家利益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文化教育,通过竞技体育文化实现我国体育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席位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给高校体育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和进一步促进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也丰富了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曾经被认为是“封、资、修”体育文化却进入课堂.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课(班),各种选项课(班),推动了学校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1.4进入21世纪的高校体育文化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物”的变化和“人”的变化.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把中国社会结构划分地主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无产者;1951年的土改以后,社会结构变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1956年到1957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变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十个阶层[3].体育出现了非均等化现象,高校体育随着俱乐部的开展逐渐和选项等体育课程丰富多彩,特别是高校体育时下以少数人为对象的高尔夫球、台球、网球、健美运动、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武术班、跆拳道、空手道、散打、拓展等.学校体育的参与动机及对体育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单一性的体育生活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学生对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态度也各异,客观上必然规定了其体育生活方式特点不同,一举打破了传统的做操、打球、跑步、打太极拳等传统的手段,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同质性、单一性向异质性、多元性转变[4].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以往的健身为主的单一形式,走向娱乐、消谴、健身、交际、审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举的多元体育文化表达的形式,并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现代体育发展.这一时期高校体育文化表达了高校体育不仅是健身强体,还具有放大其价值的研究.
继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进入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又一次重大转型.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与巨大代价、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文化需求,经历了频繁的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质进一步引起重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转型事实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体育利益的协调与均衡,在新时期下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利益均衡发展是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要理论课题.这一体育文化的表达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指导思想.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对接、与“阳光体育”对接,与“三自主”对接.高校体育肩负着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的任务,构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建立了高校体育课程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科学评价体系,使更多的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社会变迁,由物的变化到人的变化,深入探讨对人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生存,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当代西方运动教育无疑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具有重要的精神属性,活动过程充满了运动精神[5].高校体育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思想的交流,在体育文化活动中产生了体育行为文化具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场所.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
说高校体育是一种物质文化,是因为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含有的体育场馆、运动设施、运动器材等构成的高校体育建筑、运动装备构成的物理空间体现出的体育人文产品.这种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浸透着高校体育思想和文化传统.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享受到了精神生活.
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体育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客体,同时也是文化和生产的载体.从本尼迪克“使用工具、制造房子、编制衣服等是外在于人的自身文化创造性活动得以补偿,叫做文化补偿”[6],而人内在的体质、生物解剖特征的生理功能等是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补偿,达到增强体质、改变提高身体机能的体育物质文化的同时,它还融合着人的友爱、精神、社会秩序、社会规范教育等,这就是高校体育中的精神文化.将体育文化渗透到高校文化活动中,使高校大学生在体育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思想感情上的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通过体育课程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等来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因素,而提高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外,更为重要的还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为此,包括高校体育在内的正是文化或体育文化的视角,第一,可以增强大学生体质,当然包括中、小学儿童体质;第二,提高大学生身体条件开发心智,接受新的技术、技能有促进作用;第三,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等等,而这种体育物质文化促进了体育精神文化需要和发展.
齐格尔在《体育理论》[7]一书中认为:身体文化代表了锻炼身体和陶冶性情的社会体育,可以分为指导身体发育的教育、保健、娱乐、竞技、科研等五大体系.高校体育综合利用各种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高校体育课程或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竞赛,以及大众体育文化活动经常是建构或强化了群体的心理归属感,在同一群体的人之间产生连带意识,达到互相之间的认同.为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或体育竞赛,为获胜者举行的仪式,对参与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活动中的获胜的同学的背后是对班级、对团队的认同及其产生的精神文化.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共同体的存在,因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建构和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信仰、审美意识、体育形体形态、体育文学、体育艺术、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制度、体育教育等.探索身心思想的敏锐性、交往和交流的个性开放性.
奥林匹克运动把大家联合起来,它是个大家庭,我们要适应融入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需要文化的互补.但又要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特征.现在强调文化的多元化,以前一直强调制度优越,现在强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不要演变我,我也不同化你,我们各走各的路,要有民族的特色.因此,文化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不同的选择.体育是世界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人们通过国旗、语言、文化、服装等代表队来区别彼此来获得自己的国家认同;同样,以肤色、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别来获取自己的种族认同.奥林匹克是国际体育大家庭,进入这个家庭就必须遵守它的通则,服从它的仪式、礼仪和国际条例.
现在高校体育无处不涉及到奥林匹克文化,种种体育活动都渗透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性,体育课程涉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高水平班也都涉及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性.然而,我们不能丢掉武术、舞龙舞狮、跳秧歌、跳钟馗、踩高跷、各种民族体育游戏等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
体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到世界各个角落.交流、选择、融合和冲突.因此,高校体育也是交流、融合、扬弃.斯诺克在美国是五星级宾馆的贵族运动,而大众活动场所或低收入阶层的地方是不设置这种设施的,但中国大街小巷都设有这种活动,让老百姓消费,有些高校也设有体育课.美洲、欧洲的拳击运动、美国的橄榄球、加拿大的滑冰、冰球、西班牙的斗牛、英国人的户外运动等等在大学俯拾即是,而中国高校却廖若晨星,甚至没有以上运动设施,而我们也不能强加于别人都要搞中国的太极拳、太极剑、南拳、北腿等传统体育.体育运动渗透着历史脉络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认同奥林匹克运动,也要进一步加强本国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目前我国253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项目设置上奥运项目远远高于非奥运项目的设置,这样就不益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传承和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表达了参与者个体接受了共同的体育秩序,也是社会秩序,社会道德规范.这种秩序超越了他们个人的意志,并对他们的情感与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与社会心理对接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活动渗透到体育活动中能够起到连接个人与群体纽带关系的作用.并能有效改变从个体的活动方式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出紧密的群体,一直到大学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和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群体归属感和养成社会规范行为.然而,当下高校体育资源仍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案例1,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很多学生热爱的运动项目,诸如网球、羽毛球、空手道、跆拳道、武术等运动项目,因学校体育教育投入受限,这些项目的服装、器械装备,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自备,一些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岗工人、弱势家庭的贫穷的孩子无缘于这些项目,也无法体现“三自主”或快乐、兴趣自主选课的条件.因而,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经与一些学生座谈了解到来自农村来的孩子,来自城市弱势家庭的孩子和城市贫穷家庭来的孩子,毕业前都没有参加过学校俱乐部体育活动,没有进过学校体育馆打过羽毛球、进网球场打过网球,这种情况除了兴趣以外,一种可能是这些学生没有接受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与训练,出于自尊心不愿进这些活动场所,另一种就是学校体育课外体育俱乐部收费条件限制,学生不愿意或没有条件去享受.
案例2,高校与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着很大差别,一些前期老牌大学已享有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较好,而一些后来升格或新办的大学,特别是民办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因此,这些学校体育教育环境资源也就存在供给不足,诸如安徽100余所高校,有体育馆的学校廖若晨星、还有一些学校没有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与标准绿茵草坪足球场,人均体育经费、体育场地面积还严重不足.
以上2个案例足以说明体育权利实现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和制度规范、课程设置以及教育观念所致.
高校体育教育文化活动中的产品投入不能忽视公益性.应充分表达学生体育诉求,以实现学生普遍享受高校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物质文化的需求,丰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体育文化生活.虽然,现在高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与学生自主选择产生一对矛盾,一方面提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娱乐性体育文化的渲染,一方面提出体质下降的体育教育等问题.当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缺少体能、意志磨练、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体能运动项目的开展,高校体育牺牲了运动体能项目换来的是轻松、娱乐的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高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既要保持像芭蕾舞“天鹅湖”、歌剧“茶花女”、著作“红楼梦”等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其虽然陈旧,但不过时,仍然经久不衰的传承下来,也要创新发展新的作品,体育文化传承也是如此.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将“知识就是力量”,“宽口径、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文化建设,而且要积极提升高校体育的制度文化建设,真正通过体育文化获得“生物-心理-社会”一体的知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加强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同时不能忽视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建设和体育课程设置.
高校通过校园体育强化了体育文化的认同,丰富了大学生情感、从中得到体育文化的情怀,而产生了个体与群体的的融合.在事实的体育文化活动中,不论是单项体育运动,还是团队的球队等,体育主要表达是合作与竞争的群体活动,必然产生进取、奉献、友爱的精神和归属.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公益性产品投入和物力、人力资源的投入.
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仪态举止、学术风范、为人、为教、为学的品质和气质为学生所仿效和传颂,这是一种重要的体育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计划、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同工同酬,整体上发挥教师工作的作用和工作热情.
文化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不同的选择.高校体育文化既要选择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也要传承保留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高校要深入研究和创新体育文化特色,坚持传承与创新.
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传承和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栖息地,是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自我发展的精神家园,高校体育文化其精髓是培育身体与育人思想的价值体系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资源.
高校体育不仅是一种锻炼、技艺,更加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身体人的体育文化其身体恰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所在的教育,这种体育文化表达在通过人与人在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和谐相融.
高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的活动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客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和生产的载体.高校体育文化的表达和特征不仅是增强体质健康,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体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素质.
高校体育文化还具有积极构建与人友爱、和睦相处、丰富生活质量、充实有效时间,健康、娱乐、休闲与文明生活方式的功能.
[1] 吴爱兵.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环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101-102.
[2] 程远义.文化强国战备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6):47-49.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
[4] 方新普.试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体育利益格局的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9,(11):30-33.
[5] 王结春.现代西方运动教育理念的文化阐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5):502-505.
[6] 武雪鹰,杨国庆.体育的本质:文化补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0):9-14.
[7] 刘盼盼.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保障与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3):174-176.
SocialChange:TheResearchonVeiningandCharacteristicsofUniversitySportsCulture
FANG Xin-p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Social change:Our country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unit rigid sports culture and the single sports culture activities to various ones and stepped into the later Olympic tim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purly for the honor of the country and in the meantime made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nationwide body-building activities develop harmoniously. Public spiritual life promotes the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university sports is permeated by both physical and spiritual sports cultures and has fused the Olympic sports cultur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dustry revolution, the labor has been intelligentialized in electric equipment times and the machine has replaced the labor in the electric production line. Human labor has been releas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sports and human society and seeking leisure, novelty and beauty and the civilized and healthy lifestyle are important content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social change; sports and culture;expression; university sports;connection
2014-04-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890012);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SS2014101).
方新普(1954-),男,安徽徽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体育社会学.
方新普.社会变迁:高校体育文化脉络及其特征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4):389-394.
G80-05
A
1001-2443(2014)04-03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