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熔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学系,河南 洛阳 471022)
大学生自我决定问卷的修订与改编
乔晓熔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学系,河南 洛阳 471022)
自我决定作为个体相对持久的人格特质,是指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本文翻译了国外Sheldon&Deci编制的“自我决定问卷”,并对其进行修订,通过对其题目的呈现方式和答题方式进行改编,形成适合中国人的自我决定问卷。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均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信度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
大学生 自我决定 问卷修订 问卷改编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其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将来步入社会就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胜任工作,健康快乐地生活。
自我决定作为个体相对持久的人格特质,指的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自我决定这一概念来自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关于动机的宏观理论,主要研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人格发展及人类动机的发展水平,集中研究人类的行为由意志和自我决定的程度。作为人格的自我决定,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两个方面,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感受和自我感觉的清晰认识程度;自主选择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是否由自己选择的感觉程度。国外对其测量采用的是Sheldon&Deci在1996年编制的自我决定问卷 (Self-Determination Scale)。这一问卷主要用来评估个体自我决定的差异程度,它考查的是个体相对持久的人格特质——自我决定,这一自我决定问卷包含两个分量表:自我意识分量表和自主选择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包含五个项目,两个分量表的得分加在一起,可以反映个体的自我决定程度。本研究在翻译这一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被试的答题习惯,对题目描述方式及问卷答题方式进行修改,并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决定问卷。
2.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黄淮学院、公安高专、商丘医专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11份,回收率87.4%。根据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26份,最后剩余有效问卷1285份,有效回收率98.0%。被试涉及专业二十多个,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基本信息
2.2 研究工具
自我决定问卷 (Self-Determination Scale)是由Sheldon&Deci在1996年编制成的,-主要用来评估个体自我决-定的差异程度,考查个体相对持久的人格特质——自我决定。自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反映: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自我决定量表很短,只有10个项目,包含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含五个项目。第一个分量表是自我意识,第二个分量表是自主选择。分量表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放在一起计算自我决定的总分。
笔者在2009年曾对自我决定问卷进行了修订,请三名外语专业人士翻译外国自我决定问卷,并请两名心理学专家、一名中文系博士和四名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仔细校阅,最终形成中文版的自我决定问卷。采用这一问卷对洛阳市三所高校的10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项目分析后保留了所有题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后问卷还是包含两个分量表,但是每个分量表各含四个项目;采用Amos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为:x2/df=2.443,GFI=0.977,AGFI=0.957,NFI=0.927,TLI=0.934,CFI=0.955,IFI=0.956,RMSEA=0.053,-由此形成了最终包含八个项目-的自我决定问卷。_最后对量表的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0、0.587、0.679;分半信度分别为:0.682、0.639、0.671。从这些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但是信度指标偏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和原问卷题目描述方式和呈现方式有关。_原问卷的每个题目是给出AB两_个选项,这两个选项是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极端,让被试判断自己的情况更接近哪种,进而做出选择,如“1、A.我一直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我自己选择的。B.我有时觉得我做的事情不是真正由我自己选择的。选项:只有A正确1 2 3 4 5只有B正确”。在上次修订的过程中,笔者保留了原问卷的这种题目呈现方式和答题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回答习惯,并且“一直”对“有时”稍显不对称,虽然题目所描述的内容中“一直”的另一个极端的确应该是“有时”,但是让人感觉不是一个内容的两端,这可能是导致修订后的问卷信度指标偏低的原因。
在上次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重新对问卷的各个题目进行了斟酌,与心理学教授、博士、讲师及不同专业学生对各个题目的含义、措辞和回答方式等进行深入讨论,接着先进行小范围的试测,收集学生对各个题目的意见,并通过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再次对题目进行斟酌,最终形成一个包含14个项目的调查问卷,自我意识分量表包含八个题目,自主选择分量表包含六个题目。运用这一问卷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在两周之后对同样的被试进行第二次调查,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和Amos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1 项目分析
首先将自我决定问卷中的反向计分题反向计分,然后计算问卷总分,按问卷总分的高低进行排序,分别在样本中取问卷总分的最高和最低27%作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问卷各个项目在问卷总分高低分组上的差异,结果所有项目都差异极其显著(t>3,P<0.001),因此保留所有的项目。随后又将问卷中的每个题目与问卷总分求相关,剔除相关不显著和相关系数小于0.4的项目,结果剔除了第4题(r=0.396,P<0.001)和第8题(r=0.364,P<0.001)。
3.2 问卷的效度
采用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建构效度。将被试随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658人,用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理论模型。另一部分627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修订。最后求出两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及两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再次检验问卷的建构效度。
3.2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因为量表维度和意义比较明确,所以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限定抽取因素法,第一次因素分析KMO为0.848,Bartlett值为2133.810(df=66,P=0.000)。表明数据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素分析。第一次因素分析后,发现第6题因子载荷小于0.4,因此将其剔除,重新进行因素分析。第二次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10题测量的是自我意识,但是却归到了自主选择维度,因此将其剔除,再次进行因素分析。第三次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各个维度题目符合最初设想,但是题目数相差过大。因此,将第一个因子中的重复题目第2题删除,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接着将第一个因子中的重复题目第14题删除,重新进行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两个分量表各包含4个题目的测量问卷,最终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表3 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
表4 自我决定问卷的因素结构
3.2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探索后的题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_结果见下图和表5。-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完好,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再次得到验证。
图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5 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
表6 两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
分析两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及两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结果如表6,结果表明,两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高度相关,两个分量表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3.3 问卷的信度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7。_由表7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决定问卷总体和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16-0.79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78-0.827之间;重测信度在0.642-0.759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表7 自我决定问卷的信度指标
本研究在修订和改编问卷的过程中,首先请外语专业人士对国外的权威问卷——“自我决定问卷”进行了翻译,然后请两名心理学专家、一名中文系博士和四名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仔细校阅。接着对洛阳市1017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量表建构效度良好,但是信度指标不理想。在第一次修订的基础上,与心理学教授、博士、讲师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各个题目的含义、措辞与回答方式等进行深入讨论,接着先进行小范围的试测,收集学生对各个题目的意见,并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再次对题目进行斟酌,最终形成自我决定调查问卷。这样的过程保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通过项目分析,剔除了区分度不高的第4题和第8题。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删除了第2题、第6题、第10题和第14题。最终形成的自我决定问卷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63%,包含8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模型拟合完好。计算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两个分量表与自我决定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及两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两个分量表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而自我意识、自主选择两个分量表与自我决定总量表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高度相关,这些均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建构效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自我决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决定问卷总体和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16-0.79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78-0.827之间;重测信度在0.642-0.759之间,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综上,大学生自我决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1]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2]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112.
[3]乔晓熔.中学生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及其与数学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乔晓熔.大学生自我决定现状及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文教资料,2009,7:176-180.
[5]刘靖东,钟伯光,姒刚彦.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11.
[6]王变云.大学生自我决定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1-44.
[7]徐胜,张福娟.美国残障人士自我决定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心理科学,2010,33(1):235-237.
[8]徐胜.智力障碍青少年自我决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9]曹洪健,方晓义,钱志亮.听力障碍初中生自我决定能力的基本特点及社会支持的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2,18(2):109-119.
[10]Thrash,T.M.,&Elliot,A.J..Implicit and self-attributed achievement motives:Concordance and predictive valid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2,70:729-755.
[11]Sheldon,K.M.,Ryan,R.M., &Reis,H..What makes for a good day? Competence and autonomy in the day and in the pers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1270-1279.
[12]Sheldon,K.M..Creativity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5,8:25-36.
[13]Elliot,A.J.,&McGregor,H.A..A 2 X 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J].Journal of Per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501-519.
[1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
[15]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16]顾海根.应用心理测量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自主支持、自我决定与择业效能感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132400 4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