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扬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作为非等值词的“赡养”在中英文化中的对比
王喆扬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本文主要采用传统的词汇分析法,从两个方面分析文化词“赡养”和其非等值词“support”在共时平面的文化含义。一方面从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分析,另一方面借助联想组合分析法分析二者的文化异同。中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英文语料主要来自“英国国家语料库”、“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
赡养 support 联想组合分析法 中英对比 文化含义
对于文化词语的名称历来存在差异,我国学者王德春称其为国俗词语,并且建立了国俗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的联想意义。他将国俗词语定义为: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大部分学者使用文化词语或者文化词汇这一名称,常靖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一书中这样描述文化词语:它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文化词语和一般词语的差异体现在:文化词语本身负载着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隐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含义。文化词语有一部____分是民族文化的直接表现,比如:中国的传统十二生肖、楹_____联、长城等;另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间接反映,比如: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的一些词语,如:“红”、“白”、“松”、“竹”、“梅”、“兰”等词语;还有一部分词语与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一些成语 “入木三分”、“杯弓蛇影”等,以及_____来自宗教的词语“顿悟”、“轮回”等。“赡养”一词有具体的理性意义,即“晚辈给长辈提供生活必需品”,这一意义与英语中的“support”一词有相同之处,同时负载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间接反映。
2.1 “赡养”一词在《现代汉语在线词典》中的基本含义:供给生活所需,特指晚辈供养长辈。 举例:赡养老人。英文注释[support]。 “赡养”和“support”都是动词,这是两者的相同点之一。但是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其在句子中的具体功能差异较大。首先我们看看“赡养”在汉语句中的主要功能。
平时我们使用“赡养”一词,主要用于“赡养老人”、“赡养义务”等短语中,作为谓语和修饰语居多。汉语中作为动词的“赡养”可以作谓语,后面直接加宾语,如“赡养父母”。“赡养”作谓语的用法在语料中占了很大比例,作定语修饰中心语的用法次之。另外,还有作为主语、宾语和中心语的用法,作用相当于一个体词性的词语,这一用法的使用不及作谓语和作定语普遍。下面是“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关“赡养”一词的500条词条的数据统计。
句法成分 词条数量 所占比例作谓语266 53.2%作定语180 36%作体词61 12.2%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_‘现代汉语语料库’”。备注:个别句子中“赡养”出现两次)_____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赡养”在汉语中作为谓语是最普遍的用法,其宾语基本上是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亲属,少数为非血缘长辈;作定语的用法不及作谓语普遍,常见的搭配有 “赡养人”、“赡养纠纷”、“赡养费(用)”、“赡养义务”、-“赡养支出”、“赡养问题”、“赡养人”等,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搭_配,通常用于公文等书面语,如“赡养率”、“赡养人口”、“赡养_功能”、“赡养系数”。作为体词的用法比较少,尤其是作为主_语和宾语的用法,在所选语料中更是少之又少,且不够典型。如:“你父母也将受到我以儿媳身份所能给子的始终如_一的赡养和尊重。”这里的“赡养”作为宾语,只是由其句子结_构所致,类似“跳舞是一个词。”这个句子中“跳舞”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赡养”在汉语中的主要用法是作谓语和修饰语。
2.2 Support一词在英语中有“赡养”这一含义,但是根据语料分析,在更多的情况下,它翻译为汉语中的“支持、赞同”更贴切。在《牛津在线词典》,对“support”的解释有9条,①口头支持,赞同;If you raise it at the meeting,I’ll support you.②给某人提供帮助、支持;She supported her husband through many difficult times.③给予金钱帮助或者支持;Several major companies are supporting the project.④给某人(包括自己)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使其生存,尤其是物质上,含有养活之义;Mark has two children to support from his first marriage.⑤保持某一动作,维持;Support the baby’s head when you hold it.⑥支持、看好某一活动;Which team do you support?⑦赞助;They were supported by a local Liverpool band.⑧⑨均可以译为“支持”,如:This digital audio player supports multiple formats.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support”是一个多义词,尤其是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和汉语中“赡养”的含义接近的只是第4条,“给某人(包括自己)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使其生存,尤其是物质上,含有养活之义。”。在对汉语中的“赡养”进行翻译的时候,对应翻译给出了以下词语:“support”,“provide for”,“take care of”,“to maintain”,“maintenance”等。在美国人的口语中,与“赡养”含义最贴近的词是“support”。由此可以看出,“support”既用于书面语又用于口语。从“英语国家语料库”中我们找出了50000条包含“support”的词条,由于数据太过庞大,从各个数字区域随机抽选了200条作为本文的语料。通过分析发现,在语料中,“support”可以作为谓语、主语、宾语、中心语使用,为了和上文“赡养”作对比,我们将主语、宾语、中心语统称为体词,从而发现作为体词使用的比例远远大于作为谓语的使用比例。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语料库”。备注:个别句子中“support”出现两次,所以support总数超过200条)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得知“support”作为体词使用的范围远远大于作为谓语的使用范围。_原因是“赡养、养活”这一含义作为动词使用时,有“provide for”“give...support for”“maintain”等词处于替换位置,且英语是一种有形态变化的语言,“support”本身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作为谓语使用的机会相对于体词就少了很多。
3.1 联想组合分析法。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怎么认识一个词语的多个含义,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萨雷和费尔希提出了一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认识一个词语的方法,即联想组合分析法。他们认为要准确了解一词的含义,就要捕捉该词使用者所赋予的参照系统,即语言使用者赋予该词的主观意义,在分析词义时,需要绘制出“语义图”(类似语义特征分析-法),然后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含义的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传统词义分析法的延伸,仍旧以语义特征为单-位进行对比,缺点是语料收集的可靠性差。我们就依据所查_的语料,_借助联想组合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
3.2 利用联想组合分析法对“赡养”和“support”的语料进行分析,异同见下表:
对比词 主体 法律义务 对象 血缘关系物质 精神 口语 书面语赡养 晚辈(尤指子女) 是 长辈(尤指父母)是重 轻 少 多晚辈(尤指子女) 否 长辈(尤指父母)是均等 均等support政府 是 老年人 否 重 轻 均等 均等离异一方(经济优越) 是 离异另一方(多为女方)否 重 无 均等 均等父母 是 子女 是 重 重 均等 均等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赡养”与“support”的差异较大,“赡养”在汉语中一般是子女或者晚辈对父母或者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尤其是物质上的。这一基本含义及语料中存在的大量 “赡养父母”、“赡养老人”的用法,体现出中国传统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从语料来源《当代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当代应用文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当代应用文中国政府白皮书》、《当代应用文新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当代应用文法律文献法律条文》、《/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等,可以看出“赡养”是一个很书面化的词语,基本上出现在报刊、新闻、法律、文学等体裁的材料中,口语中我们很少使用。语料中大量出现“物质赡养”、“精神赡养”的用法,由此“赡养”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重物质向重精神或者是物质精神并重转化。一个特殊的用法是,“赡养”的对象不限于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还有非血亲的长辈,如:“今后就由我来赡养师母。”“报道了皖北一位淳朴善良的中国农民22年来义务赡养一位受尽磨难的韩国‘慰安妇’的感人故事。”语料中有多处类似的表达,可见赡养的对象也可以是非血亲的长辈,这时候“赡养”就含有一种道德赞扬的意味,是“赡养”含义的一种引申。从语料的使用情况来看,“赡养”多与“义务、费用、纠纷”等搭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且多用于消极否定的句子里,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人做不到孝敬父母、赡养父母,使得赡养父母成为一种法律义务。
Support在语料中用于子女赡养父母的不是很多,用得比较多的是对离异配偶的经济补偿,或者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在汉语语料的新闻稿中,有这样的例句:“在美国,父母有责任抚育子女,但儿女可以不赡养老人。”(《当代应用文新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这就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没有赡养的义务,因而不存在法律层面的含义,这一点由中西家庭观念的差异所致,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重视长幼尊卑关系,“父子”关系是“三纲五常”的重要体现;西方注重个人主义,父母和子女不存在依附关系。当然,西方国家也需要赡养老人,但是他们的赡养主体是政府,赡养老人是政府的责任,且在语料中出现的用例不是很多,体现出西方的价值观里“尊老”思想观念不及中国深厚。
[1]计冬桢.基于“联想组合分析法”的社会通用称谓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5).
[4]胡胜高.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
[5]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