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粮补贴政策是国家的一项惠农工程,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需要我们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种粮补贴;农民增收;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2-2
种粮补贴是国家推行的一项惠农、利农、服务三农的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锐减,出现了一些抛荒或简单方式种粮的现象。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和今后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种粮补贴的作用
1.1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种粮补贴政策向农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关注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发挥了较强的导向作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12年福建省三明市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了16.56%,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3.75%。
1.2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扭转了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局面
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成为种粮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明市共发放补贴资金4.78亿元,其中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26亿元,受益农户43.79万户;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4301万元,补贴全市农作物面积293万亩;农机具补贴资金6190万元,受益农民1.63万人,带动农民投入1.5亿元以上。
1.3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取”变为现在的“予”,乡(镇)干部由原来的上门收税变为现在的逐户发钱,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减弱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速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即使有种粮补贴政策,但仍不能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三明市农民种粮为例,一年两茬(水稻和玉米各一茬),每亩地一年投入:“肥料150元/袋×5袋+机器播种费120元+机器收割费120元+机器翻耕费80元+灌溉费100元+种子220元+农药300元=1690元(不算人工费)”,而每公顷的种粮补贴共计仅为125元左右,这样算的话,种粮补贴(125元)/每公顷地的投入(1690元)×100%≈7%。而每公顷地一年的收益(以较好时的状态):水稻800公斤/亩×3.80元/公斤+玉米500公斤/亩×3.00元/公斤=4540元。这样从整体和长远来说,在家一年种上2公顷地还不如在外打工两个月。由此可见,种粮补贴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的稳定问题,且生产资料的涨价又从根本上将种粮补贴转嫁出去了,这样就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2.2“种粮补贴”变成“农田补贴”,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于国、于民确实收效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人均分摊土地的形式在当前来看又成了限制发展的瓶颈。家家有田,规模不大,种则耽误外出打工,不种又有点可惜。
随着进城务工大军的异军突起和就业渠道的多样性,种粮收入已不再是当今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所以就出现了将自家的承包地委托给他人种植或抛荒不种的现象,但是涉及到的补贴仍然还是以承包土地的面积为兑现依据的。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一部分农民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但是补贴往往还是发放到原土地经营权所有者的手中。这虽然有防止偷领、冒领的初衷,但也就造成了这么一种怪现象,种地的得不到种粮补贴,没种地的依然享受种粮补贴。“种粮补贴”变成了“农田补贴”,极大地挫伤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3补贴面积核实困难,补贴项目分散,造成行政成本过高
因为补贴面积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对种植面积的丈量与核实就成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种植作物的自由性和变动性很大,每年、每季都会有较大变动,且三明市土地以丘陵、山区为主,耕地分布零散,丈量难度较大,往往一次丈量就需要各村(街)抽调几十人工作两周以上。同时后续工作也很多,要核实后,公示、上报、审批、发放、签字、清算等。同时,种粮补贴又分为很多项,如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加班费、误工费、误餐费、交通费等,造成了行政支出的增加。再者,种粮补贴一年分了好几次,不仅不便于农民计算和领取,也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
3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健全粮食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明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办法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广了尤溪县改进种粮补贴发放方式的经验和做法,实行“有种有补、多种多补、谁种补谁”的分配办法,使资金分配更有利于支持引导种粮大户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3.1优化、强化补贴政策,加大补贴投入
对于补贴政策要不断优化和强化,优化是为了使农民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强化是为了让政策更有说服力,避免投机取巧。优化补贴政策,就是要体现出“有种有补、多种多补”,避免出现抛荒等现象,同时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在原有补贴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浮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种粮积极性,并向种植高效化、品种优良化方向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区域产业链。强化补贴政策,就是要把补贴面积的核实和资金发放分离,对于已改变农田粮食生产性质的土地,应严格退出粮食补贴的范畴,让政策执行有力,深入人心。同时受生产资料上涨、粮价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补贴的投入,也是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当务之急。
3.2鼓励土地流转,落实好“谁种补谁”
国家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区域化、集约化发展。在保证农民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加大流转所得费用,以超出其种粮补贴的2~3倍为宜。这样既可避免因外出务工造成土地的闲置,又可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从而保证粮食的生产和粮食安全。同时,“谁种补谁”也就能落实到实处。真正体现粮食补贴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作用,达到种粮补贴政策的设计初衷。
3.3整合补贴项目,降低行政成本
补贴项目整合能使农民便于理解,也能够降低行政成本。如三明市水稻良种补贴分为早、中、晚季分别计算,而且按水稻各个季节的实际种植面积计算,并且同一年中早、中、晚的标准不同,不同年份的标准也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运行成本的提高。因此,对于补贴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力求简便,既要符合农村实际,又要方便基层操作,在确保补贴按严格的流程操作的基础上,健全监督体系和监督办法,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行政成本,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支农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减少农民种粮投入
种粮补贴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不同的支农政策,但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将支农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大型农田水利化建设,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这就是最大的惠农政策。这样就能减少农民种粮的投入,增强了粮食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了靠天吃饭的弊端,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结语
种粮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在实行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流闻,周涛,晏林欢,孙建.国家农村粮食补贴制度的绩效评价与优化路径分析———江西宜春种粮补贴调研报告[J].湖南农机,2011,(5).
[2]王忠春.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机制[J].农村经营管理, 2011,(9).
[3]占金刚.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2.
[4]穆星.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D].暨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黄花秀,宁化县安乐乡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