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中和州药物品种考证

2014-03-20 19:05:02赵宝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和县茵陈蒿桔梗

赵宝林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1]。《证类本草》记载7种和州产药材,分别为干地黄、茵陈蒿、芎䓖、蘼芜、当归、牡丹和桔梗。和州为今安徽和县一带,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2]。该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系丘陵、低山地区,区域内野生药材品种丰富,是安徽东部重要的中药产地。安徽省是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试点省,和县是安徽省20个试点县之一。笔者结合普查成果,考证了《证类本草》所载“和州”药材品种,旨在为当地药材的开发提供依据。

1 干地黄

《证类本草·第六卷》记载干地黄,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附有冀州地黄及沂州地黄图,同时详细描述地黄形态:“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药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馀,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结合文字和附图,推测该植物应为草本植物,二月生叶,叶面多皱缩,花序顶生成总状,花萼钟状,花冠外面紫红色,内面黄色,根肉质,鲜黄色。中药地黄来源有地黄与浙江地黄。地黄生于温带,浙江地黄产于亚热带,和县为亚热带气候,结合分布区域应是浙江地黄,又称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L.。资源调查表明,现和县未见有天目地黄的野生分布。

2 茵陈蒿

《证类本草·第七卷》记载茵陈蒿,引用《日华子本草》云:“石茵陈……又名茵陈蒿、山茵陈。本出和州及南山、岭上皆有。”又引《本草图经》之“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秆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又云“叶似青蒿而背白”,同时附有绛州茵陈蒿及江宁府茵陈图。结合文字描述和绛州茵陈蒿附图,推断该植物为直立草本,多分枝,叶片长圆形,2~3回羽状全裂,被灰白色绢毛,头状花序多而小,果实小而不易观察到,因此确定绛州茵陈蒿即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aThunb.,而江宁府茵陈不似菊科植物,具体种类待进一步考证。茵陈蒿分布广泛,和县沿江滩涂、村边多有分布,当地还素有采集幼嫩茵陈蒿制作清明糕点“青团”的传统习俗,可见茵陈蒿在和县地区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3 芎䓖

《证类本草·第七卷》记载芎䓖,并《本草经集注》云:“今惟出历阳,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䓖。蜀中亦有而细,人患齿根血出者,含之多瘥。苗名蘼芜,亦入药,别在下说。俗方多用,道家时须尔。”同时附有凤翔府芎及永康军芎䓖图。从附图可见,该植物根茎呈不规则的拳形团块,有明显结节,叶为2~3回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成不整齐羽状深裂或全裂,叶柄基部成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单锋等[3]从历阳马衔芎䓖“节大茎细,状如马衔”,并结合历代对芎䓖的描述“叶似芹、胡荽、蛇床辈”,考证发现芎䓖的基原最早应为藁本。芎䓖应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sinenseOliv.,然而该植物需要生长在海拔较高之处,和县的海拔高度在400 m以下,且据考察,现和县无藁本分布,原因是否为随气候等环境变化,藁本的生态也发生变迁,有待进一步研究。

4 蘼芜

《证类本草·第七卷》记载蘼芜,并引《本草经集注》云:“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骚人借以为譬,方药用甚稀。”并引唐本注云:“此有二种:一种似芹叶,一种如蛇床。香气相似,用亦不殊尔。”结合文字描述推断该植物为藁本苗。

5 当归

《证类本草·第八卷》记载当归,并引《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不相似,呼为草当归,缺少时乃用之。”并引用唐本注云:“陶称历阳者,是蚕头当归也。”并附滁州当归及文州当归图,并且指出:“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时罗,浅紫色。根黑黄色。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然苗有二种,都类芎䓖,而叶有大小为异,茎梗比芎䓖甚卑下。根亦二种,大叶名马尾当归,细叶名蚕头当归。大抵以肉厚而不枯者为胜。”结合文字描述和附图,推测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分枝,叶为2~3出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成鞘状抱茎,顶生复伞形花序。七八月开花,二月、八月采根。这些特征与伞形科紫花前胡十分吻合,因此确定和州当归为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Miq.)Maxim。现今和县石杨夹山关、善厚鸡笼山等地有紫花前胡分布。

6 牡丹

《证类本草·第九卷》记载牡丹,引萧炳云:“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并引用《本草图经》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便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只五六叶耳。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二月、八月采,铜刀劈去骨,阴干用。”[4]结合植物形态及附图,发现该植物主要特征为小灌木,根圆柱形,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卵形,花单生茎顶,花瓣5片,重瓣,花期三月,五月结果。二月、八月采收。这些特征与牡丹较为符合[4],今和县常见栽培牡丹,附近巢湖银屏山亦有野生牡丹分布,而银屏野生牡丹为凤丹Paeoniaostii,因此确定和州牡丹为毛茛科植物凤丹Paeoniaostii。说明和县宋代确有野生牡丹分布。

7 桔梗

《证类本草·第十卷》记载桔梗,并有和州桔梗图,引《本草图经》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处有之。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之。夏开花紫碧色,颇似牵牛子花,秋后结子。八月采根,细锉曝干用。叶名隐忍。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文字描述和附图表明,该植物的特征为: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大,长纺锤形,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叶轮生、对生或互生,叶片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有尖锯齿,花一至数朵,单生茎顶或集成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5,花冠蓝紫色,花期7—9月份,果期9—10月份。这些特征与桔梗一致,因此推断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现和县绰庙、石杨、西埠等地有野生桔梗分布。

8 结语

《证类本草》记载7种和州产药材,主要涉及玄参科、菊科、伞形科、毛茛科和桔梗科。部分药材已经发生变迁,如地黄,自明朝开始已经迁移到河南,品种也发生改变,成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牡丹已经迁移至附近铜陵凤凰山及陵丫山,成为安徽著名道地药材“凤丹”;目前《证类本草》所记载的和州药材仅桔梗最为著名,当地分布的桔梗,以根条粗长均匀、外色白净、质地坚、白肉黄心、味苦等特点,畅销国内外,并有“金心玉廓”之称[5]。在常用中药中,道地产区变迁十分普遍,产生变迁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经济原因之外,与人文背景因素也相当密切[6]。上述药材的变迁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栽培因素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当地鲜有栽培的记载,多取自野生药材,随着临床用药量的加大,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此外,根据资源调查来看,目前和县较为有名的道地药材尚有蜈蚣、丹参、白及、三棱及明党参,其中和县绰庙出产的明党参,“条枝”出品率高,“银芽”“黄芽”规格兼备,品质优良[5]。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栽培桔梗、丹参、白及、三棱及明党参的研究,同时挖掘传统药材牡丹皮、紫花前胡,使之能够重新焕发光彩,服务地方经济。

(本次调查得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的资助及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刘守金教授指导,谨致谢忱!)

[1]宋·唐慎微.大观本草[M].尚志钧,点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1-342.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871.

[3]单锋,郝近大.川芎(芎藭)的本草源流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308.

[4]赵宝林,刘学医.《证类本草》中“宣州”药物品种考证[J].中药材,2011,34(1):146.

[5]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01-302.

[6]赵宝林.丹参药材道地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3102.

猜你喜欢
和县茵陈蒿桔梗
小花猫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Chemical characters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Baqi Lingmao formula(巴芪灵猫方)o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8:16
迟到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49:57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7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路靠人闯 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