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卷烟工业原料收购网

2014-03-20 23:58:52
关键词:卷烟烤烟烟叶

韩 鑫 圆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卷烟工业原料收购网

韩 鑫 圆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卷烟业在中国从无到有,发展极为迅速。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它涉及烟草原料的种植与收购、制造与营销以及最终消费的完成。原料的收购是整个卷烟工业的基石,它经历了从依靠进口到以本土生产为主的转变过程,并在中国本土形成了三个重要的烤烟种植区,构成了巨大的收购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将植烟农民与先进的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

卷烟工业;烟草原料;收购网

卷烟是一种独特的烟草制品,中国人又称之为香烟、纸烟等。它是用纸将烟丝卷成圆柱形而制成,1870年左右开始在英美社会流行。在机制卷烟传入中国以前,人们普遍以旱烟、水烟和鼻烟等方式消费烟草,品种主要是产自美洲的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由于这两种烟草并不适合制作卷烟原料,1913年英美烟公司直接从美国弗吉尼亚向中国引入新的烟草种类,以方便在本土生产卷烟原料。为示区别,明代晚期传入的被称为“土种烟草”,新引入的被称为“美种烤烟”。

机制卷烟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华消费量在1900—1928年的28年间提高了270倍,1928年达到870亿支。这种增长势头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庞大的卷烟消费市场必然需要完整的卷烟生产体系做支撑,而卷烟原料的收购是卷烟工业的基石。在卷烟的生产成本中,烟叶原料的支出占半数以上[1]380。那么在抗战爆发前,中国卷烟工业原料从哪来?如何聚集?如何在烟企中分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 三大烤烟种植基地的形成

烟草自晚明传入中国,便得到迅速的传播和种植,但却无法作为现代卷烟工业的生产原料。因此,将卷烟工业引入中国的英美烟公司最初的原料来源主要依靠进口,但伴随着中国卷烟市场的逐渐扩大,迫于烟叶进口的高昂成本,原料的本土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烟基地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英美烟公司的推动。1904年至1914年期间,英美烟公司开始在中国14个省区的主要烟叶产区和集散地进行调查[1]240,最后得出结论:河南、山东、安徽适合烤烟种植。其中,河南中部是中国种植美种烤烟最佳的地方,土壤颗粒比例疏密适当,有机含量中等,最符合烟草生产的特殊要求。山东适宜种植的区域集中在山东省中南部地区,该地的淋溶褐色土属于沙砾质重壤,其有机质含量和肥力都比较适宜烟草生长,而潍县地区的土地属于沙土底层带有黏土,适合种植优质烟叶。安徽的土质虽略有瑕疵,但地理位置接近卷烟生产中心,运输便利。由此,形成了近代中国三个主要的种植美种烤烟的产烟基地:河南(以许昌为中心)、山东(以潍坊为中心)、安徽(以凤阳为中心)。

(一)河南

1913年春,英美烟公司派人在河南襄城县颍桥镇宣传、试种烤烟。当年,颍桥寨首马文杰试种30亩,农民董松山试种2亩均获成功。在此基础上,英美公司通过无偿提供烟种、肥料,传授烤烟技术,并以最优价格收购等手段扩大烤烟种植面积。次年,颍桥附近的寇庄、举人杨(今新杨庄)、袁庄、邢庙村等地相继种植。继而扩展到许昌县、禹县、郏县、长葛县、临颍县等地。数年间,普及到许昌附近及其西南十余县,逐渐形成许昌烟区[2]38。

20世纪30年代时,河南种植美种烤烟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进一步提高。襄城之前种植土烟的田地有80%以上改种美种烟叶[3],初步形成了以许昌、襄城、禹县、长葛、临颍等12个县为中心的烤烟主产区。英美烟公司所产的“老刀”“哈德门”“大前门”等品牌的卷烟,就主要以该地区的烟叶为主要原料。1937年,许昌一带除佃农、雇农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当时有“十亩地八亩烟,二亩红薯顶住天”的说法。烟田面积由1931年的16.7万亩增至1937年的81.97万亩,产量高达6 056.85万公斤[2]68。

(二)山东

1914年,英美烟公司在坊子地区试种烤烟,获得成功。1915年,在其指导下,少数农民开始试种美种烤烟。之后,英美烟公司通过提供免费种子和肥料、传授种植方法以及许诺高价回收烟叶等办法,进一步推广烤烟的种植,附近安丘、临朐、昌乐等县农民纷纷改种烤烟。1918年,英美烟公司在山东就收购烟叶约1 315万公斤[4]。经过一系列的试种和推广,到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形成了以潍坊为中心,沿胶济铁路的山东烤烟种植区,主要包括潍县、昌乐、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邑、临朐、安丘等9县。以种植面积和常年产量来看,首推临朐,分别为105 000亩和1 812万公斤,其次是潍县,分别为85 000亩和850万公斤。根据山东实业志的统计,1933年山东全省共有37县种植烟叶,种植面积为410 938亩,其中美烟占66%,达274 408亩;烟草总产量为5 819万公斤,其中美烟占64%,达3 736万公斤。

(三)安徽

安徽凤阳一带有三百多年的烟草种植历史。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交通更加方便。1913年,英美烟公司派员到凤阳实地考察后,即在凤阳的刘府、武店和城西一带,通过买办协助,推广种植美种烤烟。1914年至1915年,英美烟公司到凤阳西南50里的刘府镇,先以高价收购晒烟,继以利诱宣传把晒烟改种烤烟的好处。二三年间,种植烤烟便在凤阳刘府、武店和十五营一带推广开来,逐渐取代了晒烟的传统地位。到了30年代,烤烟种植推广到淮河两岸广大地区,延伸到定远、怀远、灵璧、宿县、五河等县。这样,在淮河南北形成了以凤阳为中心的烤烟生产区。以凤阳为主的安徽烤烟,1919年产量476万公斤上下,占全国总产量23.1%,1935年产量771万公斤,到1937年产量达1 360万公斤。

由上可以看出,作为卷烟工业原料的美种烤烟在中国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5]。到1937年,增长至10 886万公斤(不包括1931年被日占领的东北地区),为战前最高产量[6]。

二、 “点线结合”:烤烟收购和运输系统

从横向的收烟手续考察收烟系统,可以分为两种,即普通收烟和烟厂收烟。普通收烟指收烟商人按季节在烤烟种植区临时搭建网点收购烟叶。烟叶上市时,收烟商人赴各村口租地设庄,临时设棚,露天看货收烟。交易时,先由买主看货定价,用笔写出,卖方合意,则交货称量,计算取款,不合则将货取走。“烟厂收烟”是指英美、南洋等大烟草商在主要产烟区建立永久性收购场所负责烟叶的收购。此类大公司在烟草下种前会向烟农分发种子和“炕票”(入门证)。收烟时,烟农凭借“炕票”进入收烟站,待“烟师”看货给价后报与烟农。若愿售,则过磅秆量,到会计处领钱。 从收烟网的纵向面考察,大体由“点”和“线”构成。“点”即分布于各烤烟种植区的收购站,以及用于复烤的烤烟厂;而“线”指烟草的运输线路,各产烟区通过各自的物流线路将集中起来的烟草原料运送到工厂。

(一)“点”的建立:收烟站和烤烟厂

收烟站和烤烟厂作为收购终端,直接面向烟农,在原料收购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以英美烟公司为例,1915年在坊子建立山东第一个收烟站,后随着收烟量的增长,于1917年迁往二十里堡。1930年后,英美烟公司乃先后在胶济铁路沿线陆续建立了八处收烟站:二十里堡站(两处)黄旗堡站、谭家坊站、杨家庄站、益都站、辛店站(两处),基本覆盖了整个产烟区。此外,华商南洋、华成,美商联华,日商米星、南信等30多家烟企在山东烟区设立各自的收烟站。

英美烟公司的收购站,一般设一名译员(买办)负主管责任,下设写字、计算、管理、过磅等若干人。每年农历八月到十二月的收烟季节,收烟站还会雇用大批临时工担任打包、运输等重体力劳动。此时,英美烟公司会向各收烟站派遣“外籍烟师”主持收烟工作,并直接负责鉴定烟草的等级。作为收购终端,英美烟公司的收烟站除了担负收烟的主要任务外,还有其他一些职责,比如在每年的清明前向烟农发放烟种和“炕票”;查看烟草的生长情况;了解其他厂商收买价格等市场动态,并需要随时向驻地部门和上海总公司报告相关情况[7]113。

为方便运输和存储,烟草需要经过初烤、复烤两道程序。初烤多由农民在家中完成,复烤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由烟企设立烤烟工厂完成。收烟季节,烟农将初烤过的烤烟卖到收烟站后,各大烟厂会再次将收集来的初烤烟进行复烤。在收烟网络中,烤烟厂的作用至关重要,“构成了收购网的中心”[1]379。英美烟公司在烤烟厂上的投入相当大。1917年,英美烟公司利用买办范雨田父子在安徽门台子购地80亩,兴建安徽第一家烟叶复烤厂,日复烤烟叶1万公斤。山东二十里铺烤烟厂是英美烟公司在当地收烟网络的中心站。英美烟公司先后在此厂共投入4台复烤机,10台卧式锅炉,并配有5个大型仓库和发电机,使得二十里堡的复烤产能得到极大提升,年复烤量达到5 000-25 000吨。而南洋烟草公司为提高效率,装烟入木箱采用先进的蒸汽力,这一点较英美烟公司都较先进[7]284。可见,烤烟厂在收购网络中的重要性。

(二)“线”的构建:烤烟的运输体系

三大烤烟产地的卷烟原料,经过“收购—复烤”环节后,通过各自的运输体系最终到达卷烟企业。

首先,河南烤烟区依靠平汉铁路,其运输体系可分为两大部分:东部以许昌为集中地,由平汉路转运到汉口;西部以邓县(现邓州)为集中地,大部经汉水运往汉口,另有一小部分运至郑州、开封等地[6]。河南外销的烟叶基本都由汉口输出,在此复烤打包后,多数运往上海,少数出口日本。而汉口作为内地卷烟业最发达之地,战前约有大小机器卷烟厂十余家,也会消化一部分来自河南的烤烟。但1938年汉口失陷后,河南烟叶的运输出口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

其次,山东烤烟的运输以胶济铁路为主,一部分运往济南,供那里的烟厂使用;大部分运往青岛,对英美烟公司而言,烟草先集中于二十里堡,鲁东每年所产烟叶70%~80%汇集于此地[8],然后运往青岛。1919年英美烟公司在青岛设办事处承接烟叶转运等业务,然后再转运至上海、香港、汉口、天津等地,供其子工厂使用。日商米星、南信等烟公司多数运往东北营口和沈阳,一部分运往上海,另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25万公斤烟草原料。华商南洋、上海等公司则全部在坊子、潍县复烤后运往上海[7]126。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中转站作用非常大,20世纪30年代前后,山东外销的烟叶大部分由青岛输出。

最后,安徽省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凤阳、怀远、萧县、定远四地。以上地区的烟草首先集中于门子台,而后经津浦线,再换沪宁车运往上海。另有一部分运往本省的蚌埠,该地在战前有机器卷烟厂五至六家[6]。

三、 卷烟原料在中外烟企中的分配概况

抗战爆发以前,外商与华商烟企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华商烟企多各自为战,力量比较分散,只形成了南洋兄弟烟草、华成烟草等少数几家较有规模的民族资本企业。外商烟企以英美烟公司为代表,它是20世纪上半叶在华最大的卷烟制造商,市场占有率从未低于54%(除战争原因终止在华业务外)。在卷烟原料的争夺中,英美烟公司对华商烟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英美烟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采取“开价高、收时低,你收我停、你停我收,压级压价、提级提价”等手段,占有大量收购比例。1924年,华商全部收购量不及“英美烟”同年收购量的一半。1935年,张伽陀在山东产烟区作的调查表明:英美烟在该省收购了价值800万元的烤烟,而华成只得到70万元,南洋则未超过30万元[9]。同年的《国货月刊》载文称:“各公司收买数量,则以英商颐中(英美)烟公司居首,占50%-60%;美国(联华)公司次之,占15%-20%……华籍公司占20%。由此可见,市场是实以颐中势力最巨,烟价之高低操于该公司之手。”[7]6

当然,英美烟在中国的原料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华商在河南收烟就有过短暂的春天。1927年,北伐革命力量进入后,英美烟公司被驱逐出许昌地区。此后七年间,河南的美种烟叶几乎全部由华商公司收购。然而,当1933年英美烟重振在此地的影响和势力时,开始以“许昌烟叶公司”的名义收购美种烟叶后,直接导致1935年以后南洋和其他代理商收购的烟叶量迅速减少。英美烟公司再次利用强大的资本实力把持收烟市场。1936年,英美烟公司在河南的收购份额恢复到57%。

英美烟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无疑是其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从技术层面来说,英美烟公司确实有可取之处。首先,英美烟公司在收购站和烤烟厂上的大量固定资产投入,获得了农民的信任。“收购站设备如何,对烟农的心理有相当的支配力……烟农不安心的第一步是从收购场的设备出发的。具有这样重大意义的收购设备,也不能不说英美烟公司是充实的。它在各收购地投了许多资本,建造永久性的设备。而华商烟企几乎没有固定设备,极大部分是临时租借房屋,进行收购。1929年进入山东美种烤烟种植区的8个主要收购市场进行收购的华商中,有固定设备的不过6%。日商有固定设备的达35%,英美烟则为100%。因此,该公司在山东美种烤烟产区的设备占有其他同业无法追随的优势,这也是该公司收购烟叶有利的条件之一。”[1]386

其次,英美烟公司的收购组织强大而专业。英美烟公司将烟叶收购的核心工作——烟草质量鉴定全部交给外籍技术人员负责,并严守鉴定技术的秘密,而将其他非核心工作,如与烟农保持联系,设备的维护,烟叶的运输等交由买办负责。英美烟公司在胶济铁路沿线所设的各收购站主任一席经常缺人不补,而鉴定烟叶的技术人员却从来不曾缺过人。但是其他烟叶商的鉴定人,实际上不少都是临时雇用的中国人。英美烟公司的收购组织,不论是账房队伍或是鉴定人队伍都很充实,拿华商中资本最雄厚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收购组织同它的比较。田联增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1921年前后起约四五年间,曾在益都进行收购,由于它的从事收购的阵容软弱,收购方法拙劣,大受影响,以致收购数少,陷于不得不暂时停止的窘境。”[1]380

四、 小 结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卷烟原料的收购中,中国有无数农民被卷入巨大的烟草产业链条之中,生产出数以万计的卷烟原料。卷烟企业利用烟草收购站、烤烟厂将散落的烟草集中起来,并通过交通网络汇集到工厂终端进行生产。中外烟企在原料的争夺中,华商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除了固有的社会原因外,忽视对收购网点固定资产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华商烟企在原料竞争环节失败的重要因素。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聂长宏,刘大亮,高文治,等.许昌烟草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杨国安.中国烟业史汇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195.

[4]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四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李润田,商幸丰,李小健 等.中国烟草地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6] 康兴卫.我国之烤菸事业[J].菸草通讯,1942(2-4).

[7] 黄建如,陈国基 等.潍坊烟草志[M].潍坊:潍坊市印刷厂,1986.

[8] 武福禄,吴敬太 等.潍坊烟叶复烤厂厂志(1917-1984)[M].潍坊:潍坊烟叶复烤厂,1986:61.

[9] 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43.

责任编校:徐希军

TheMaterialPurchasingNetworkofChineseTobaccoIndustryinthe1930s

HAN Xin-yu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tobacco industry started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As an integrated system, it involved the cultiv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tobacco materials, the manufacture and marketing of products and the final consumption. The acquisition was the basement of this system, which underwent a transformation from relying on import to depending on domestic production, formed three important planting areas in China, and constituted a huge purchasing network. This network linked tobacco farmers and advanced industrial production.

tobacco industry; tobacco material; purchasing network

2014-05-14

韩鑫圆,男,山西晋城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5.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5

K263

A

1003-4730(2014)05-0118-04

猜你喜欢
卷烟烤烟烟叶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48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04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56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8
一种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平滑度的方法
天津造纸(2015年2期)2015-01-04 08:18:13
湘西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聚类分析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04
卷烟包装痕迹分析
烤烟漂浮育苗和移栽改进方法研究进展
烤烟漂浮育苗不同育苗盘筛选研究
我国卷烟需求预测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