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内军械所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2014-03-20 23:58:52
关键词:军械同治轮船

徐 伟 民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安庆内军械所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徐 伟 民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1862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又称为“皖局”,其标志性产品是“火轮船之机”即蒸汽机和一艘小火轮船,但该小火轮船在安庆并未命名,曾国藩亦未乘坐该船多次远航南京;“黄鹄”号轮船的是军械所迁至南京后依照安庆小火轮船复制、放大与改进后的轮船。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黄鹄”号

学界一般认为,曾国藩于1861年创建安庆内军械所,如李侃 、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张南等著《简明安徽通史》均持此论。但梳理史料,考辨细节,此说不无可商榷之处,值得再探讨。

一、内军械所于1862年创建,曾国藩称其为“皖局”

1861年,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安徽省城安庆,随后曾国藩统大本营一干人马进驻安庆。翌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既有兼顾眼前又有着眼长远之用心。

安庆战役期间,战况虽惨烈,但城内民房毁损并不十分严重,这无疑给曾国藩及其湘军安营扎寨和后续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进驻安庆后,曾国藩即着手谋划内军械所的创建事宜。其时,惨烈的安庆会战方告结束,湘军惯常使用的冷兵器如大刀、长矛、鸟枪、火铳等大量损坏,亟须就地修理。所以,创建内军械所是为了平定内乱之急需,此其一。内军械所的创建还有长远的战略考量,如曾国藩所常言“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1603。通过创建内军械所,曾国藩对兴办军工的意义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建初具规模之际,他的视野更为开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二年冬间,派令候补同知容闳出洋购买机器,渐有扩充之意。”[2]6091此其二。所以,曾国藩创建内军械所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智行为,是他为了解决湘军当务之急,更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谋划未来的明智之举。

创建内军械所,最关键的是专业技术人才。曾国藩幕府内人才济济,但专业技术人才却少之又少。为此,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保奏周腾虎等片》中提出:“蓝翎六品衔监生华蘅芳、议叙从九徐寿,研精器数,博涉多通。……应请饬下各省府臣访求,咨遣前来。”[1]1769曾国藩上奏于1861年末,朝廷收到应需时日;咸丰帝颁下谕旨及谕旨到达江苏需要时间;巡抚薛焕着人访求华、徐亦需时间。特别不容忽视的是华、徐两人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自江苏出发到达安庆曾国藩幕府,千里之遥,自然不是一两天的事,且需经过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域,沿途的诸多困难可想而知。华蘅芳奉旨后即刻启程,独身赴皖,已先期到达。徐寿则拖家带口,行动迟缓,待赶至安庆已是1862年3月。试想,创建内军械所的一流人才尚未到达,何来1861年创建之说呢?所以,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内军械所创建于1862年,而非1861年。充其量,曾国藩1861年有创建的想法。曾国藩本人的记叙也是1862年:“同治元二年间驻扎安庆,设局试造洋器”[2]6091,同治元年即1862年。《清史稿》也记载为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于安庆设局,自造小轮船一艘。”[3]4030内军械所创建于1862年,史实确凿无疑。

内军械所创建后,曾国藩何以称之为“皖局”?本来,创建之初,曾国藩确实称之为“内军械所”。笔者反复查阅曾国藩的奏折与日记后发现,“内军械所”在奏折和日记里出现的频率极低,奏折中只字未提,日记里直到内军械所创建后的1863年8月才谈到。这年八月初二,曾国藩“出门至内军械所观所为火机”[4]918。这是他在日记里唯一一次提及内军械所。曾国藩是一个处事谨慎、行事低调的人,在事情没有眉目或尚未成功之前,不喜好张扬。故而曾国藩于奏折和家书中鲜有提及是可以理解的。他后来称之为“皖局”也不无道理。首先,曾国藩进驻安庆后,因工作需要和职能分工的不同,陆续设立了善后局、子弹局、火药局、枪炮局、谷米局等局 ,上述各单位均称为“局”。其次,洋务派诸位大员在创办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时,也都命名为某局,如上文的江南制造总局、其后的福州船政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无一家以“所”命名。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洋务事业的日益做强做大,曾国藩对自己以往所从事的运动也在不断反思总结,终于将内军械所的称谓由“所”改为“局”。

二、内军械所的标志性产品是“火轮船之机”和小火轮船

如前所述,1862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局试造洋器。此“局”就枪炮局、子弹局、火药局与内军械所而言,乃泛指。生产洋枪洋炮,需相应生产子弹炮弹;同理,生产子弹炮弹,需相应生产弹壳与火药。曾国藩依据职能分工的不同分设各局属情理中事。问题是,内军械所是否参与枪炮、子弹、火药之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答案是肯定的。枪炮局、子弹局、火药局依据各自的分工生产不同的产品,并修理湘军损坏的枪炮,内军械所亦需介入其中。“军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内军械所的工程技术人员除参与枪炮子弹火药之类的生产(包括修理)外,其主要任务是制造轮船。李、华、徐诸位科学家既是军械所的工程技术专家,又是其他各局的技术专家,由他们对他局的生产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同理,这些科学家手下的工人也不是固定在某一局所的,他们是在各个局所之间流动工作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当他们在枪炮局、子弹局、火药局工作时,就生产枪炮子弹火药;当他们在内军械所时,则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制造蒸汽机与轮船。

内军械所创建后,经过艰苦不断的摸索与实践,终于生产出了“火轮船之机”,即蒸汽机。 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华蘅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演试。其法以火蒸水,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两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两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4]766,713

自内军械所创建以来,为时不过半年,中国科学家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成功试制了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亦喜不自胜,“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4]766,713其后不久,“火轮船之机”即安装在内军械所生产的第一艘“火轮船”上。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华蘅芳、徐寿他们终于成功试制了第一艘小火轮船。这天,“委员蔡国祥新造小轮船一号成,公登舟试行江面”。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得更具体:“出门至河下看蔡国祥新造之小火轮船。船长约二丈八九尺,因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4]960-961从同治元年七月至同治二年十二月,为时长达一年半之久,足见内军械所代表性产品的出炉殊非易事。两年来,内军械所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成功试制了第一台蒸汽机,成功试制了第一艘轮船,这就是内军械所标志性的产品。

三、内军械所生产的小火轮船既未命名也未航行于安庆至南京的江面

尽管内军械所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然小火轮船既不存在像有些论者所说的被命名为“黄鹄”号,也没有在安庆至南京的江面上行驶。

对中国如何拥有如轮船、洋炮之类的“洋器”,曾国藩的思路是先“购买”后试造,改进后再续造。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的《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可知,“购买”是第一步。“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1603上文曾国藩反复强调“购买”“陆续购买”,购买的对象是轮船与洋炮,因为轮船航速快,洋炮射程远。他对洋船印象颇佳。李鸿章率淮军从安庆乘外轮赴上海之际,他曾多次为之送行,并亲自上洋船进行了一番考察。洋船往返安庆至上海仅耗时两天,对此他赞不绝口:“洋船之神速也!”迄至同治元年正月,其购买设想变成了现实。据黎庶昌《曾国藩年谱》记载,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一日,“新购外洋火轮船一号到安庆。公出阅视,派委员弁官带,配以兵勇,于江面试行之。”[5]145曾国藩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去年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买船的夙愿。买,诚然来得快,只要有钱就行,但购买并非他的最终目的,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手段而已。曾国藩的理想抱负是“购成之后”“试造”出中国自己的轮船,即是说,作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的火轮船必须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很显然,要实现中国制造的梦想,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造船厂。内军械所创建后,试造轮船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军械所又是中国的第一家简易兵工厂与造船厂。它开启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与福州船政局的先河。终于,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二十日,在蔡国祥委员的领导下,华蘅芳、徐寿他们试制成功了第一艘小火轮船。在制造中国自己的轮船上,内军械所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然而曾国藩并未就此止步,他希望中国在造船方面更上一个台阶。他在日记中写道:“试造此船,将以次放大,续造多只。”[4]961他把内军械所生产的小火轮船看成是照相的“底片”,他计划继续“放大”,“续造多只”。 蔡国祥、华蘅芳、徐寿等人根据其指示,着手续造工作,他们打算造一艘五丈多长的轮船。据此,华、徐等人重新测算汽机,绘制图纸,准备材料,投入了紧张的改进制造工作。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克天京。两江总督衙署迁至南京,内军械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随迁至此。同治五年(1866),轮船建成,并在下关江面试航,曾国藩命其名为“黄鹄”号。由上可知,内军械所迁至南京后,1866年制造的火轮船才被命名为“黄鹄”号,1863年在安庆生产的小火轮船则没有命名。究其原因,是内军械所生产的小火轮船“行驶迟钝,不甚得法”,与其后的“黄鹄”号轮船相比,是一艘小船,曾国藩不可能为一艘他不满意的轮船命名。正由于他不满意,又不满足于现状,所以才有南京“黄鹄”号的诞生。不可否认的是,在南京生产的“黄鹄”号轮船是安庆生产的小火轮船的复制、放大与改进,两者之间承先启后的关系显而易见。

内军械所制造的小火轮船有无航行于安庆至南京的江面?以往认为在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多次乘坐内军械所制造的小火轮船往来于安庆至南京的江面。此论张冠李戴,把1863年内军械所制造的小火轮船与曾国藩1862年购买的“威林密号”外国轮船混为一谈。如前所述,同治元年﹙1862﹚,“新购外洋火轮船一号到安庆。公出阅视,派委员弁官带,配以兵勇,于江面试行之。”曾国藩购买的洋船在安庆靠岸后,他曾登舟视察,“无一物不工致。其用火激水转轮之处,仓卒不能得其要领。”[4]713这艘外洋火轮船具备了远航的条件,安全系数大。至于内军械所制造的小火轮,曾国藩仅在试行时“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里”。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依此推之,安庆小火轮时速为十三里左右;曾坐行江中八九里,约略乘坐四十余分钟左右[6]。

总之,1862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又称为“皖局”,其标志性产品是“火轮船之机”即蒸汽机和一艘小火轮船,但该小火轮船于安庆并未以“黄鹄”命名。“黄鹄”号轮船的是军械所迁至南京后依照安庆小火轮船复制、放大与改进后的轮船。曾国藩亦未乘坐该船多次远航南京。

[1]曾国藩全集·奏稿三[G].长沙:岳麓书社,1994.

[2]曾国藩全集·奏稿十[G].长沙:岳麓书社,1994.

[3]赵尔巽,等.清史稿·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曾国藩全集·日记二[G].长沙:岳麓书社,1994.

[5]黎庶昌.曾国藩年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6.

[6]徐伟民.古城安庆与中国近代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徐希军

2014-06-22

徐伟民,男,安徽太湖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3.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3

K256.1

A

1003-4730(2014)05-0110-03

猜你喜欢
军械同治轮船
轮船上的追击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码头和轮船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0
轮船
学生天地(2020年13期)2020-08-25 09:19:42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48
机动部队高原寒区防卫作战军械保障分析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军械保障模式分类和创新
科技资讯(2014年31期)2015-03-25 11: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