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

2014-03-20 19:34杨道远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要素核心

杨道远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很快获得学界普遍认同,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21世纪初开始,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多是作为目标和口号而被广泛使用,真正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应用研究却十分缺乏,这一现象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关注有所下降的原因所在。本文在归纳总结当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由于研究角度及侧重点的不同,当前学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认识还没有取得一致性意见。国外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校长从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大学竞争问题进行的一些理性思考。[1]国内学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资源观

这种观点认为高校自身拥有的优势资源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如毛亚庆、夏仕武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深植于大学的各种资源之中。大学的资源包括学科资源、人力资源、财物资源、校园文化、社会声誉等五个方面。[2]马士斌提出人的因素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人的因素包括学校员工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积极性、合作与竞争等七个方面。[3]孟丽菊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所独具的特色与优势。[4]

(二)能力观

这种观点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使学校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能力系统。赖德胜、武向荣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5]郭秋平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现、识别、获取、整合、创造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以保持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学校目标的能力。[6]别敦荣、田恩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7]

(三)资源和能力要素协同观

这种观点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等要素整合、协同的结果。如朱永新、王明洲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整合自身各种资源以及自我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8]王生卫、李惠玲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以自身核心优势为中心,整合各种资源,强化管理和创新,不断优化高校人力、学科、科研和产业等方面的配置,使学校持续保持较大竞争力和吸引力。[9]王超提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所具有的整合校内各种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的潜在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0]

(四)文化观

大学文化是学校思想、制度、精神的融合和积淀,是学校的灵魂,所以有很多学者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最本质和关键的要素,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如朱宇娟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不可复制性、强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的文化体系。[11]陆为群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孕育于高校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培育与积淀形成的难以被他人模仿和替代的基础性能力,是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12]李国、邓成超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以文化功能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为依托,通过对大学的办学理念、校产资源、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的整合而使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3]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学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一)单一要素说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如胡立华认为大学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最本质的要素。[14]曲恒昌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大学的文化力,“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学校内质中的,学校独有并能给学校带来价值性,支持学校过去与未来的竞争优势,能使学校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15]陈传鸿、陈甬军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所以,可以将学科建设水平称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16]徐和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成为地方高 校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17]

(二)两要素说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人员对高校核心竞争力两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的界定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刘向兵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即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特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之外的其它资源因素都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它们对核心竞争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18]张卓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部分: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学术核心由学科和专业构成,其基本职责是形成学科、专业的学术队伍;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学术地位;教书育人,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外壳是指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管理外壳的基本职责是制定战略、分配资源和支持 学 术 核 心”[19]

(三)三要素说

毛亚庆、夏仕武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资源(人力资源、学科资源、财物资源、校园文化、社会声誉)、大学三项职能活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核心能力等要素整合的整体竞争力。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大学资源的重要性较低,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三大职能活动是中间层次,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中介作用;核心能力的重要性程度最高,是大学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支点,起着关键作用。三个层次的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20]罗红提出“学校核心竞争力由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21]别敦荣、田恩舜认为核心要素是现代大学制度、学科生长机制和大学文化传统。[22]

(四)多要素说

曹连众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校的核心知识技能体系、核心产品、核心资源和高校的核心文化与特色四个部分。[23]林莉、刘元芳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竞争力诸要素协同、整合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远景,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的特征。”[24]李景渤认为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五个: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25]马士斌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在既定的外部管理体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 竞 争 力 的 核 心 。[26]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培育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学者们就培育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定实施路径和策略,在确立系统的顶层理念和目标后使每个子系统的基本要素都得到清晰、准确的阐明。顶层设计一般包含架构主体设计、制度设计、文化设计和实作设计,不论哪类设计都必须与顶层规定紧密扣合,体现顶层理念,实现顶层目标。[27]高宏提出高校顶层设计的关键是有效形成调节学校主体的积极性和目标达成的激励机制。高校顶层设计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及其执行力。战略规划的每个部分都应该包括清晰的工作步骤、时间表、职责划分和动态的调控修正机制;二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真正实施学校内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落实校长负责制,规避行政权力泛化,完善利益协调机制。[28]

(二)学科建设

蒋洪池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为“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科学研究以学科建设为平台”、“社会服务以学科建设为基础”。[29]别敦荣、田恩舜提出要注重学科发展机制建设,建立“专家主导的学科发展决策机制”和“高度竞争性的学术专业遴选机制”并且要“理性设计优化的学科专业结构。”[30]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教授提出了学科建设三大原则:一是学科建设要适应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二是学科建设要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三是学科发展要结合各大学自身的实际,办出特色和水平 。[31]

(三)制度创新

赖德胜、武向荣认为制度创新最关键,即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大学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32]朱永新、王明洲也提出“现代组织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制度的竞争”。[33]

(四)文化建设

毛亚庆、夏仕武认为离开了知识和资源的积累,谈不上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大学这一知识生产组织相匹配的组织范式。这种组织范式强调要从组织文化的建设入手,在组织中树立创新、共享和共同发展的组织理念。所谓创新,就是要创设一种促进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追求卓越就是要营造一种强调组织成员最大潜力发挥的组织文化,并以此促进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所谓共享是指由于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而且是协同的过程,作为知识型组织的学校的知识创新就不仅是组织成员的知识创新,而且是组织的知识创新,这个知识扩大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创建一种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所谓共同发展就是要在体现组织成员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对话来实现知识的转换,从而使组织的成员获得共同的发展。”[34]

四、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缺乏理论研究创新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研究成果丰富,并且已经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相比而言,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还更多处于引入概念、嫁接模式、借用方法以及结构要素的初步设计阶段,[35]借用了大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内涵的剖析、特征的归纳等方面都高度相似,模仿研究的痕迹很重,明显缺乏必要的理论创新,这也导致了目前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特征与功能与企业有明显的差异。高校不仅仅是一个基于一定资源并以资源配置为中心,从事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的组织,更是一种在价值观支配下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36]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科林·坎普贝尔教授提出“大学应该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范围内,促成一种积极的压力与和谐的氛围,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平衡学术、行政和市场的力量。”[37]王冀生、王霁也认为文化个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38]所以高校对资源的配置行为并不是自发进行的,它归根到底要受作为大学头脑即大学价值观的支配。所以研究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既要考虑高校和企业具备某些组织的共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及部分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更要关注高校作为非营利性文化组织,价值观对高校行为的特有支配作用而导致的两类不同组织其核心竞争力的差别。笔者认为,未来更系统、深入地从高校独有的组织结构特性及价值观的角度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才能全面深刻地解释当前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缺乏规范性研究

当前很多学者还存在凭个体经验和现有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缺乏严谨有说服力的论证分析,将来需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问题进行规范性研究,尤其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特征、构成要素、分析思路及框架进行具体研究。另外,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涉及高等教育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知识,当前的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某一领域,研究力量分散,研究人员零散庞杂,研究方法各异,相关研究基本上处于零碎分散的状态,导致在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有的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对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39]未来要想在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首先应该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并且只有在对相关问题开展持久、深入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三)缺乏实践指导价值

既然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培育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失去了实践指导的作用,其理论研究也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当前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概念理论模糊,提出的建议措施也大多是泛泛而谈,比如加强制度建设、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这些都是众人皆知的大的努力方向,缺乏具体可操作性,面对实际的问题还是无从下手,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关注有所下降的原因所在,所以未来在关注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理论应用研究。一是要加强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与评价的研究。如果缺乏识别标准,就难以对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做出客观的判断,培育与提升就更无从谈起。二是深入研究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提供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索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及调整机制。

[1][36][37]郭秋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演进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7-82.

[2][20][34]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108-111.

[3][26]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

[4]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3):59-60.

[5][3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6]郭秋平.自主学习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哈佛大学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1-185.

[7][22][30]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55-60.

[8]朱永新,王明洲.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8):12-14.

[9]王生卫,李惠玲.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7.

[10]王超.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5,(29):36-37.

[11]朱宇娟.新时期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选择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9,(17):117.

[12]陆为群.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J].高教管理,2006,(1):69-71.

[13]李国,邓成超.加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 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09-112.

[14]胡立华.从文化角度构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8,(9):25-26.

[15]曲恒昌.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教的国际竞争优势[J].比 较 教育研究,2005,(2):80-85.

[16]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7.

[17]徐和清.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地方性高校的分析[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0:76.

[18]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19]张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和评价体系[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4-49.

[21]郭务强.听罗红谈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EB/OL].(2007-06-28)[2014-04-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3c9c401000a3o.html.

[23]曹连众.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1):126-129.

[24]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51-54.

[25]李景渤.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如何发挥地域特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111-114.

[27]纪大海.顶层设计与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9):28-30.

[28]高宏.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及其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2,(9):51-55.

[29]蒋洪池,黄小敏.学科建设:培育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3-5.

[31]王大中.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7-9.

[33]朱永新,王明洲.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8):12-14.

[3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0,130.

[38]王冀生,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1-8.

[39]王若梅.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2,(5):26-31.

猜你喜欢
竞争力要素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日本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