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瑶,毛丽平,张联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张俊瑶,毛丽平,张联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很容易产生社会信任危机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对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立足国情,应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及危害等逐层剖析,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完善政治法律制度和进行价值引导等建议,以期对解决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尽微薄之力。
农村;食品安全;社会学;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食品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隐患随之增加,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尤其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对此,国家从法律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回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为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进行了规定,据2013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报道,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即将启动修订,将明确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目前,城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对问题食品有一定的防范能力和抵制途径,但是在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尤其是农民个体消费能力虽然较低,但是群体消费能力较强,使问题食品在农村有机可乘,有利可图,加上政府监管薄弱,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相对较多。许多农民买东西主要关注的是价格和分量,较少关心食品的卫生情况,而知识的匮乏,使他们即便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也无法鉴别,甚或发现问题食品,也无抵制途径。因此,应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自然科学领域,大量研究从化学、生物学、农学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了回应,20世纪以来,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也从管理学和法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但是少有学者从社会学意义上来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问题,还反映了社会整合程度、社会文化及社会道德规范现状,其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发掘其深层次的结构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有郭于华教授以转基因大豆为例进行的研究,他指出普通公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背景和主流话语下,面对政府、专家和国际组织三者共同主导的“知识——权利场域”,不能获得完整信息,没有选择权,因此处于弱势地位[1]。蔡久旭从社会冲突的视角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带给人们的正负面影响[2]。李景山、张海伦和郭彦朋等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种社会失范现象,提出从规范、制度和文化方面加强社会控制和管理[3-4]。吕方则用新公共性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积极有效协作[5]。阎云翔首先从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引出对当代中国转型问题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中国社会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社会风险是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巨大挑战[6]。之后,贾玉娇、李新也从风险社会框架下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社会学思考[7-8]。相对而言,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被我国学者运用较多。
以上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学领域主要从社会冲突、社会失范及社会风险等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但很少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大背景从社会功能系统角度来研究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是基调,而在我国致力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时期,农村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处于被忽视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关系民生的公共问题。对此,作者立足于中国国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及危害等进行逐层剖析,并就如何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几点建议。
(一)从政府层面来看,农村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突显的重要原因
第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方面基本法的缺位,但仍旧缺乏相应的具体操作规定,食品加工生产、贮藏销售等没有系统性的管理法律法规。现有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的法规主要有《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是对某类产品或食品生产经营某个环节的专项规定,这些规定之间存在相互交叉以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缺乏协调和统一,以致在食品生产中,让生产者感到困惑,在执法过程中,让依法执行产生困难。
第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多头管理格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将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管职责分别赋予了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监管职能不统一,工作难以协调,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造成监管部门职能重复、交叉执法以及监管空缺的现象,而农村地区则成为多头监管下的漏洞。加上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置到县级为止,农村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只有部分地区设立了站、所,而县级机构较少下乡检测,不能有效监测和及时发现一些问题食品,这与我国农村整体面积大,村落之间距离远,食品安全监管点多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现状不相适应,呈现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城乡配置不均衡,监管“倒三角”的现象。
(二)从食品供应方来看,生产经营者安全素质低下和盲目逐利,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经营者作为经济理性人,一般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下,厂家、运输商、零售商受利益驱动,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采取各种方式来谋取利润。由于政府加强了对城市食品安全的监管,部分不法商贩则将在城市没有生存空间的问题食品偷偷运入农村,坑害农村消费者。对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来说,生产经营者又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趋利行为。
第一,“不知而为之”的行为,即生产经营者自身安全素质低下,不注重产品质量只关心价格。现在农村的食品加工场所普遍规模较小,卫生条件较差,许多产品是生产完后当即投入市场,难以监管,一些小作坊经营者由于知识水平有限,食品添加剂和色素等使用不规范问题严重;而农村食品经营户又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货时考虑到农民购买能力低下,商品流通速度慢等因素,优先选择价格低廉,口感好的食品,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些问题食品进入农村,将对农民健康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第二,“知之而为之”的行为,即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各种仿冒名牌的低廉劣质食品随处可见,从事这些食品生产、批发、销售的工作者都知道这些食品并不是真正的名牌食品,但是因为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为了在农村市场获得经济利益,仍然继续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以低成本获取利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以及农村监管不严,部分违法行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收益大于所承担的风险,这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产生侥幸和推卸责任的心理,这种知之而为之的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对社会的破坏性将更持久。
(三)从消费主体来说,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和经济收入偏低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第一,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相关科普知识不足,同时又受现实收入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节约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水平偏低,安全消费意识淡薄,消费行为呈现“价格优先”取向,即购买食品首先考虑价格和数量,为不安全食品创造了市场。特别是现在大量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和小孩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正规合格,是否添加防腐剂、过量使用色素,食品卫生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等往往不关注或不知道怎样识别,这为廉价劣质商品在农村提供了生存空间[9]。同时因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食品利润较小,一些正规超市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愿进入农村,农村成为低级食品的消费市场,使造假者和不法商贩有机可乘,使农民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二,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低,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有效抵制途径来保护自己。有的农民因维权的成本大和维权过程麻烦,不愿维护自身权益,出现农村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而食品安全投诉率却很低的反常现象,这无形中助长了生产经营者的侥幸心理,为不法分子制假售假、贩卖劣质食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一)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获得,束缚农民现代化的进程
农民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的开发、使用和蓄积对农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蓄积和开发。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培训、人口流动、健康保护是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几种形式[10]。农民作为低收入群体,营养健康状况与人力资本联系更为紧密,因为他们接触问题食品的机会更多,对人力资本危害更大。
其中影响最为突出和长远的是问题食品对农村儿童的伤害,近年来,儿童因食用问题食品导致身体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甚至死亡的社会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大部分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儿童因此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了低质量的人力资本存量,等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因为原有素质和能力资本的低水平存量,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业收益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从后天教育学习来看,农村在教育环境、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儿童在教育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相较城市儿童处于弱势,在就业参与中也因此表现出比较劣势。因为健康是教育、培训和迁移等方面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11]。在农村接触问题食品的机会更多,健康资本损害更大,加上教育水平的差距,致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健康水平低的农民竞争能力会更低,形成农村人力资本缺乏,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束缚农民现代化进程。
(二)造成农民对政府、专家及制度缺乏信任,进一步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影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的流动性加大,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增加,在这整个过程中应逐步发展起对于制度、专家和陌生人的普遍性“社会信任”。阎云翔指出这三方面的信任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问题食品的生产却在这三个方面对社会信任造成了冲击,如众多问题食品案件最恶劣的一面,在于它通过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测,获得了食品安全认证,甚至还有专家的认可和明星的代言,这使人们对政府、专家和制度都产生了不信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一种社会信任危机。而传统农业社会对熟人信任,对陌生人不信任的历史背景,加剧了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建立社会信任的阻力,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它告诉人们绝对不能信任陌生人,这也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转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人们对各种组织和人的不信任,社会趋向原子化状态,社会关系越来越淡漠,道德危机潜伏,社会整合难度加大。迪尔凯姆曾以自杀为例,指出社会整合失调,将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12]。因此,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社会信任危机,将导致社会整合过低,可能会引发更多其他社会问题,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相较城市地区,农村接触问题食品的机会更多和规避问题食品的能力更低,加剧城乡不平等,阻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方面,城市受国家政策保护,监管力量和资源集中,食品危险相对较低,而农村的监管机制缺乏,监管力度不足,问题食品被农村居民消费的机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机制对一些问题食品的过滤作用,城市消费者能够更容易避开食品安全问题,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有限,这个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农村食品危害相对较多,这体现了食品安全风险在我国城乡的不平等分配。在规避问题食品的能力上,城市整体除了享有政策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保障之外,少数个体还能通过财富或者权力自救,如一些有实力的单位或公司建立起自己的食品供应基地,购买自己的食品检测设备,保障安全食品的供应,这种个体化的自救方式,使社会上大部分没有自救实力的人被放在一种更加无助、无奈、无望的状态之中,内心产生不公平感,因为他们规避风险的资源相对更少,很明显,农村居民就属于绝大多数的弱者。而风险在城乡的不平等分配和规避风险能力的差异将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产生社会公平问题。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冲突和风险,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根据帕森斯的功能系统理论,任何社会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的功能,这依赖于社会内部的整合以及社会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和谐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社会制度的子系统[13]。因此,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应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从经济基础、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文化价值的引导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奠定经济基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能力选择货真价实的安全食品,这也是应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从2004年以来,国家通过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从免除农业税到提供多项惠农补贴,为农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从科技下乡到村官工程,为农村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服务,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多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实际收入的提高能带动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吸引规范的商业组织进入农村,这正是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时机,有利于提高物美价廉又安全的食品在农村的供给,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保障农村的食品安全[14]。
(二)完善政治和法律制度
制度化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各主体能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社会体系,因此,需要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为应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供长效机制。首先,我国立法机构应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相关立法工作,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文件加快行政立法,制定具体明确和统一的行政法规,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政府机关开展具体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15]。其次,完善监督机制,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和职责进行规定,充分发挥公民的社会监督、媒体的舆情监督和政府的行政监督作用,形成多元参与的监督机制。再次,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农村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领域的行为、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对违法制售问题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实施责任追惩,为解决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供长效的制度保障。
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和食品检测设备落后或者没有的地方,国家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弥补这些地区硬件上的不足,并且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政府部门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增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促进农民对政府、专家和制度的信任。
(三)文化价值的引导
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增强农村居民和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宣传途径,因地制宜地采取符合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的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购买和食用劣质食品的行为,断绝劣质食品的购买需求,从消费终端上消除农村食品安全的隐患。
加强对食品生产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术,在商品经营户中开展信用和法制教育,提倡诚信经营的理念,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农村经营户的商品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最终构建起以生产经营者自律为主体的食品生产经营自律体系,强化食品安全责任,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整个社会工业化过程中食品生产工业化本身的原因,也有我国社会自身体制的原因,既有政府监管的缺失,也有民众安全意识不足和非法生产经营者唯利是图的原因,这些都促使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特供区,这不仅影响着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个人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问题,影响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对此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科学技术层面的提高,也要社会监管制度的改善,更需要整个社会体制本身的规范性扭转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这将是个长期的系统问题。目前,能够取得突破的主要是通过国家、政府提高立法和执法,生产经营者自律和消费者的自我维权,社会组织的监督,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管体系。
[1]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41-167.
[2]蔡久旭.社会冲突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M]//“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贵阳: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31-37.
[3]李景山,张海伦.经济利益角逐下的社会失范现象——从社会学视角透视食品安全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2012,30(2):98-101.
[4]郭彦朋.透视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社会学迷思[J].社会工作,2012(7):91-93.
[5]吕方.新公共性:食品安全作为一个社会学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41-145.
[6]阎云翔.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回到社会公正的原点[N/OL].东方早报,2011-08-17.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08/17/content_518448.htm.
[7]贾玉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透视及反思——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学思考[J].兰州学刊,2008(4):103-105.
[8]李新.风险社会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院,2009:23-45.
[9]杜楠雅.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探析[J].北京农业,2011(5):103-104.
[10]THEODORE W 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11]孟大虎.食品安全对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5,102(2):49-54.
[12][法]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学研究[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8-149.
[14]句荣辉,王晓梅.新农村建设下的食品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72-275.
[15]肖月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监管体系的建构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64-14366.
The Causes of China’s Rural Food Safety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Jun-yao,MAO Li-ping,ZHANG Lian-she
(School of Humanities,Northwest Agriculture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is getting worse in rural areas,which not only threatens farmers’life safety and health,but also can produce a crisis of confidence and social issues such as social injustice.It threaten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sociologic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causes and hazards of rural food security by using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and the targeted strategie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and value guidance.
rural area;food safety;sociology;cause;countermeasures
C913.4
A
1009-2463(2014)04-0070-05
2013-10-29
张俊瑶(1989-),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毛丽平(1990-),女,江西上饶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联社(1959-),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