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和谐舆情生成路径探析

2014-03-20 18:44颜志香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师生

颜志香,万 军

(1.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医科大学 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35)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给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给高校舆情生态和生存空间既带来难得机遇,又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对高校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审视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舆情状况,对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和谐舆情的生成路径,进行深层次剖析和阐释,尝试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分析高校和谐舆情生成的条件和基础,对于维持高校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更好发挥高校育人和服务社会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主要文献检索

高校舆情研究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从中国知网搜索,在中国核心期刊上获得高校舆情方面的研究论文数十篇,硕士博士论文近十篇。有代表性及和本论题比较接近的有陈燕的《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姚江龙和魏捷的《高校突发事件舆论生成与引导》,张彦等人著的《高校网络舆论状况及舆论领袖的作用和特点》,杨志钢等人著的《高校媒介舆论引导水平实证研究》,葛晨光的《高校舆情及其引导路径探析》,黄蜺等著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信息工作路径:结构、现实与优化路径》等等。它们中有的议题和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相关,有的涉及高校网络舆论应对,有的论述高校舆情工作路径,有针对性、前瞻性,但深层次分析高校和谐舆情生成路径的文献还不曾见到。

国外高校舆情的研究,据笔者所见成果不多。针对高校和谐舆情生成路径的研究还没见到。有关舆论的研究成果有杜俊伟的《从典型著述看国外舆论研究——以10种舆论专著和最近5年的〈舆论季刊〉为例》、燕道成和蔡骐所著的《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及启示》等。

二、高校和谐舆情的内涵以及特点

舆情即民意状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部分。[1]舆情的基础是民意,有什么样的民意就有什么样的舆情。就舆情表露程度而言,既有显性的群体意见,又包含潜在的情绪和心理。

舆情与舆论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二者都是社会公众对热点问题的意见和看法。但是舆情更多的是指自然的民意,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抹杀的社会集体意识。而舆论则可以被主观控制和引导,甚至成为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工具。舆情既包含隐藏的情绪,又表现为显性的舆论。而舆论一定是公开的意见表达。[2]

和谐有互通、共通、融洽、和睦的意思。和谐舆情,就是公众建立在对热点问题及公共事务充分知晓情况下,在和管理部门建立紧密融洽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推进热点问题和公共事务的解决和管理的心理倾向和言行。舆情主体多指社会公众,或是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如高校教师。舆情客体是指热点或焦点问题。在和谐舆情语境下,舆情主体和客体之间互通信息,相互理解和信任,公众对热点问题充分知晓,参与客体发展和解决,形成了有利于舆情客体的意见和态度。

高校和谐舆情是指高校内外形成的有利于高校科学、持续发展的各种公开或潜在的意见和看法。它包括人们的口头意见,也包括各种媒介舆论,是高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形成的利于高校稳定发展的各种公开的或潜在的意见和情绪。高校和谐舆情各个要素之间共融共生,平衡协调,运作有节有序,形成多样性的统一体,这是高校和谐舆情的本质特征。和谐舆情是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的构成要件。

三、构建和谐舆情是高校维持和谐稳定,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完成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除了自身的主观努力外,需要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舆情环境。

(一)营造和谐舆情,有利于高校应对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当前,国际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国内社会变革向纵深拓展,社会意识激烈嬗变,社会群体价值观多样化,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日趋显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抬头。一些所谓意见领袖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用一些所谓“历史细节”和敌对势力杜撰的“解密材料”否定革命,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3]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思想文化发源地的机构,受到外围较大冲击。马克思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高校思想文化的旗帜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合格人才,需要主动应对复杂的意识环境,主动发声,旗帜鲜明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流声音,减少意识形态领域杂音的消极影响,扩展高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空间,构建有利舆情环境,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二)营造和谐舆情,有利于形成高校良好舆论氛围,促进高校内部团结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平公正教育理念的追求日益高涨,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越来越被社会舆论关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状况、专业水平和思想品德状况,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等无不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高校的负面新闻,更是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话题。中国人民大学招生门事件、北京大学教授丑闻事件等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些事件对当事人所在高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形象造成了较大损害。高校需要和社会公众保持良好信息沟通,就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释疑解惑,吸收社会合理意见和建议,改进高校工作,争取社会各界认可和支持,构建有利高校良好发展外部舆情环境,维护高校良好形象。

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高校近年来不断推出改革措施,以提高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伴随各项改革措施出台,必然出现利益格局调整,部分职工利益受到影响。高校内部的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年轻教工和老教工之间利益纠葛也层出不穷,这些都会导致高校部分职工产生不满情绪。高校要梳理职工情绪,建立职工意见反映渠道,尊重职工合理意见和建议,完善各项改革措施,化解职工心中怨气和不满,使各项规章制度获得职工支持,构建利于高校稳定发展的舆论环境。

四、高校和谐舆情生成路径的构建

和谐舆情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战略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建立和谐舆情生成路径,对高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办学模式上,坚持民主办学、师生为本和公正透明的办学理念,建立科学、高效、民主的高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这是和谐舆情生成的制度基础

近年来,高校行政化、功利化等弊端屡遭社会诟病,广大师生也颇有微词。高校决策管理缺乏透明度,广大师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平台狭小,在高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中,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影响了师生的归属感和积极性。高校要坚持民主办学的理念,尊重教师主人翁地位,切实保障教师知情权、参与权等民主权利,使得广大教师神清气爽地工作,师生之间、领导和职工之间心连心,和谐融洽,在高校形成温馨校园氛围。

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要求,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路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绩效,力争获得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支持和认同。要消除冗员,尽力减小行政对学术的干预,避免社会功利化和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树立高校良好形象。

(二)在信息沟通上,建立校园师生信息交流平台,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职工间融洽和谐氛围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集聚的人数剧增,机构设置日益庞杂,跨校区办学,教师工作和生活地分离等原因使得高校内部信息交流不畅,形成局部信息梗阻,一些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信息知晓不多。另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高校已非与世无争的净土,高校间以及高校职工间竞争加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职称晋升方式的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工资福利制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必然影响部分教职工的利益,他们不理解或不支持学校工作,可能怨声载道,滋生怨气,影响校园和谐。因此需建立高校信息交流平台,就重大事项和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畅通师生沟通路径,建立学生和学校部门的沟通渠道,保障大学生对高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高校可设立校领导接待日等沟通路径,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制度,畅通师生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沟通渠道,使师生之间、领导和职工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

(三)在舆情主体培育上,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大学生德育方式,增强师生媒介素养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校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不仅成为知识创新者、教育者,还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学高为师,行高为范,只有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严于律己,高校教师才能具有良好的舆论行为。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校园舆论甚至社会舆论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高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夯实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社会实践,广泛了解国情世情社情,坚定大学生爱家爱国情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要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加强大学生德育,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转化成行为。

要大力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丰富师生媒介知识,提升师生媒介使用技能,增强师生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减少媒介不良信息和负面舆论的影响。

(四)在舆情制度上,健全校园媒体管理制度,使校园媒体运作规范化和法制化,使师生媒体行为有法可依,构建规范的舆论生态

法制化是高校舆情科学治理的根本途径。高校要在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媒体规律以及师生媒体使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媒体管理法规。针对校报、校广播、校内电视、校园杂志等传统媒体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针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更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出台关于校园网管理、网络违规行为处理、网络舆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校园BBS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此规范师生网络行为。对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按照规定予以严肃处理。通过完善的媒体制度,进行规范化的舆论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舆论生态。

(五)建立高校舆情工作专职机构和队伍,整合校内外传播媒介,加强校园内外舆论引导,及时预警和干预危机舆情

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对校园舆论高度关注。据对某高校师生的调查,高达99.4%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舆论”;每周关注校内时事及舆论3次以上的接近65%;不仅如此,74.1% 的受访者认为“校园舆论会促使自己关注真相或影响自己决策和行动”。[5]可见,高校绝大多数师生关注校内时事和舆论,适应这种形势需要,高校要确定正式人事编制,组建专门舆情工作机构和队伍,由高校党委统筹协调,宣传部具体执行,对各类媒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管理措施。要大力培养高校自己的舆论领袖。在校园内外选择热心公益、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担任意见领袖,引导校内外舆论良性发展。高校还应与各社会群体的意见领袖建立联系,努力让他们成为高校舆论引导的权威信源。高校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对外发布新闻,就相关热点或焦点问题回答公众疑问,加强和社会沟通,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要建立舆情搜集、分析、预警及反应机制。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信息发布是关键,要坚持动态式、互动式信息发布。处理突发事件舆论,要与事情处理同步,舆论引导只有融入事件处置中才能准确定位、有效发声。高校各部门间要加强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危机,有效引导舆论。[5]

[1] 丁柏铨.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情、新闻的关系[J].新闻记者,2007(6):8-11.

[2] 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6-7.

[3] 姜胜洪.当前社会舆论中值得注意的倾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76-79.

[4] 杨志钢,张俊贤,杨雯.高校媒介舆论引导水平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55-57.

[5] 孟达,刘颖洁.高校微博舆论生成机制及引导策略[J].新闻世界,2013(4):157-158.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