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探究

2014-03-20 09:55宋智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缺省晴雯曹雪芹

宋智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商贸旅游系,湖南长沙,410004)

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1]。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者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它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很常见[2]。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

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常常被选为研究模糊语言的对象。它不仅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语言学教科书。模糊语言在这一伟大文学著作中发挥着看似细微却功不可没的作用。本文拟从语义模糊词、缺省模糊、人称代词的模糊性和模糊形容词和名词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模糊语言做粗浅的分析,以助读者们意识到模糊语言在古典名著中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欣赏这一伟大著作。

一、《红楼梦》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一)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语体风格相比,它更追求语言的高度自由。吴世雄认为:“语言的模糊性产生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因此,对一模糊表达法的多种可能的理解就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复杂性。作为规律,意义的复杂性产生于思维的复杂性;反之,思维的复杂性又只能由意义的复杂性来表达[3]。作者往往在作品中故设“模糊”,以创造一种意境,表达某种情感,由此形成一种模糊文体,达到语言的模糊美。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并且在模糊中能够产生感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4]。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模糊语言的使用能使作品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的独特语用功能。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

(二)《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表现

模糊语言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 使用语义模糊词描绘人物入木三分,增强人物的立体感;② 运用缺省形成的模糊将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深入读者心中,令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③ 利用人称代词的模糊性突出人物的个性;④ 用模糊形容词和名词为故事发展做铺垫,揭示人物的命运。

1. 语义模糊词——刻画人物入木三分

文学语言不同于科技文章,不是对于具体事物的科学说明或介绍,而是要创造美的意境,向读者传达某种意象,使普通的文字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往往是作者通过模糊词语的使用来达到的。语义模糊词可创造出某种意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形象、生动;对情景的描绘更为灵活,让读者更能体会其中人物的感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文字发挥出更大的语言魅力。这在《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显得尤为突出。我们来看这一段的描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作者利用“丹凤”“吊”“苗条”“风骚”“粉面”“丹唇”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模糊语义,使得在《红楼梦》中第一次亮相的王熙凤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凤姐美艳,珠光宝气,但美中却透露着霸气、凶相和厉害,为小说进一步通过种种事例刻画这一人物做了很有力的铺垫。六十五回中作者才以兴儿的口吻说出王熙凤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5]。她这一罂粟花般的形象在第三回就深入人心了。再如第六回中描写凤姐对前来攀亲求助的刘姥姥的回话:

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6]。

王熙凤在前面先述说了她操持这一大家子的难处,言下之意让刘姥姥别做什么指望,最后又打发了她二十两银子,用对她而言不疼不痒的一点钱,向旁人显示她的心善。且看她的用词“暂且”“改日”“只管”“方”这一连串的语义模糊词,表面上听来好像是她王熙凤慷慨,有人情味。其实聪明人一听,这哪是欢迎你再来呀,下次再来准是闭门羹,没有好脸看了。“虚留”一词可见王熙凤打心底就没想留这一老一小在此;“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中的“该”一字又体现出王熙凤根本就没认这层亲戚关系,没有必要向谁问个好。所以不等话说完就不耐烦地起身,催客走了。

2. 缺省模糊——意犹未尽的含蓄美

言语有时因语境的需要,半路急收,给人以言尤未尽的感觉。缺省往往使得作品更加含蓄精炼,感情深沉,常常将作品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宝黛二人的情感纠葛是《红楼梦》的主线,曹雪芹往往以这种戛然而止的对话来描绘其二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例如第三十回宝黛二人口角后宝玉去赔礼,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林黛玉直瞪瞪地瞅了他半天,气得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得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地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6]。欲言又止的“你这——”蕴藏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呀!宝玉的回答表白了生死不渝的一片痴情。此时黛玉百感交集,又悲又喜,又气又怜。喜的是宝玉对自己果然是一往情深,不枉自己的痴心;悲的是自己父母双亡,终生大事无人做主,痴情怎了?气的是宝玉竟说出这等傻话!怜的是宝玉吓得不敢出声的狼狈相令人不禁心疼。真是柔肠寸断,不知说什么才好。曹雪芹巧妙地用了缺省模糊“你这——”这未说完的话总括一切,破折号吞下去的是“冤家”是“傻瓜”还是其他,留给读者去发挥丰富的想象,任你去解答黛玉对宝玉的一片深情,令人回味深长。

再如第九十八回,在描写林黛玉之死时,猛听黛玉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6]。“好”什么呢?是好狠心?好无情?还是好傻呢?相信每个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这句缺省模糊语,具有激发读者遐想的效果。假设作者用准确且完整的语言将意思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那将是画蛇添足。结果会如同将维纳斯女神的断臂重新接上一样,失去其神秘而又动人的艺术魅力了。

3. 人称代词的模糊——突出刻画人物个性

《红楼梦》中所涉及的人物,主要的、次要的,老老少少加起来有九百多人。该如何将典型人物的个性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呢?曹雪芹在刻画晴雯这一人物时,为了突出她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这一性格特征,便使用了模糊的人称代词,从而引出一段精彩的对白,令读者永远记住了晴雯这一悲剧性人物。在第三十一回中,宝玉心情不好,在因晴雯不小心弄坏了一把折扇时发火,加之袭人的介入,引得晴雯一大堆的牢骚,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袭人听了这话,又是恼,又是愧,待要说几句话,又见宝玉已经气的黄了脸,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推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 “我们”两个字,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袭人羞的脸紫胀起来,想一想,原来是自己把话说错了[6]。

晴雯因刚受了宝玉的气,更加深了对袭人的醋意。在这段对白中她便抓住了袭人话语中的漏洞,就是“我们”这个模糊的人称词来大做文章。“我们”这个词自然是指说话人心里认同的跟自己处于同一边的人。这难怪会引起晴雯的醋意。曹雪芹正是利用这个模糊的人称代词将晴雯这一人物的个性突出:晴雯只求快意于口,由于口角太富于锋芒而致积怨太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她那天赋的清高、秉性的爽直。这场怡红院的风暴固然是肇始于晴雯的没有媚骨,决不肯象袭人那样在宝玉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但更深刻、最本质的原因却是袭人的“我们”中暗含了我已为宝玉之妾而引发了晴雯的“醋意”,因此晴雯才有那么一番对宝玉、袭人的尖刻而又难堪的嘲讽。然而这对晴雯来说终究是一时快意于口,终局是伤感于心,始以勇者的面目出现,终以骑虎难下的尴尬告终,这便是晴雯!若非袭人的跪求宝玉,若非黛玉的意外来到,则真不知晴雯如何收场。

4. 模糊形容词和名词——暗示人物的悲剧结局

在第三回中写黛玉初到荣府,宝黛第一次会面,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进行了描写,又写了两首批宝玉的词。词中大量的模糊形容词一方面突出刻画了男主人公,另一方面更暗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结局。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6]。

第一首词中的模糊形容词突出了宝玉真诚表现自己的率真个性。出身贵族之家的他因为不愿受束缚,注定了要苦闷。因此他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世俗人的眼中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宝玉生得一副好相貌,且读书多、才情大。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说其“腹内原来草莽”其实是指他无法被当时主流的价值观所认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所以被称为“不通世务”。第二首词中的模糊词形容词“贫穷”“凄凉”预示贾家日后的败落,宝玉困苦不堪的生活。“无望”“无能”“不肖”这些模糊语看似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却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以当时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无疑是个要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曹雪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与那些国贼庸人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人,也因此逃脱不了特定社会生活背景下的悲惨命运。

二、结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可超越的巅峰,小说主要是凭借它所创造的典型形象以传世的。在对人物的突出刻画和塑造的过程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言的特点,或故设模糊,或侧面烘托人物个性,或留给读者品味的空间,或揭示人物最终命运,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且又驾轻就熟。《红楼梦》拥有如此多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模糊语言的魅力功不可没。这在中外古典小说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吴世雄.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义模糊的重要意义[J].福建师大学报,1996(2):89-91.

[4]李春梅.谈模糊语的构成及其运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2):65-67.

[5]王嫦娟.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功能[J].外语教学,2001(3):59-61.

[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缺省晴雯曹雪芹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晴雯之悔是在悔什么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
M的快递
论《红楼梦》中病晴雯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