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定,周振浪,王位
(南昌航空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高校政工干部(以下简称“政工干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围绕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力推进了高校德育的实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高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近10年,深感政工干部和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何谓冲突?国外有学者认为,冲突是“个人或群体内部、个人与群体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或情感、进而引起了对立或敌视的志度与行为”[1]。国内亦有学者主张用社会学上的冲突观理解师生冲突,即“师生之间直接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2]。
不得不承认,数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已经日趋淡化。近年来,政工干部与大学生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有直接、激烈的显性冲突——大学生殴打辅导员、班主任等政工干部,政工干部打伤大学生等;也有间接、非暴力的隐性冲突,如当学生被批评后,以沉默自闭、故意曲解指令、言语文字报复等方式来发泄不满等。
大学扩招以来,高校精英教育、互动教育被彻底颠覆。当大学校园神圣、崇高等价值丧失,人文理想、道德诉求被功利主义思维淹没的时候;当大学被实用主义击溃最后的底线,以标准化流水线模式批量复制“生产”人才的时候;当大学丧失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以世俗的价值标准取代自身精神价值追求的时候;当大学教师不再以教书育人为最大的快乐,热衷于办班走穴捞实惠,以挣钱为最大的快乐的时候;当无数教授在量化考核之下丧失学术底线,热衷于短期内制造学术泡沫出名,甚至抄袭剽窃评职称的时候;当学生只为安身,不求立命,热衷于混学位、做兼职,缺乏独立思考,失去批判思维的时候,大学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尊师重教的传统自然式微,第一线的师生关系——政工干部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必将会因为利益诉求不同,而成为火山口。
按照传统尊师重教的观念,政工干部是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教师天然有一种被自己学生尊重的需要,这种意识在教师职业中已经打上深深的烙印。作为教师的政工干部一旦从学生身上发现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符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时,就往往会运用自己的权威进行同化和规范。而现实是,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渗透,大学生民主与平等意识在增强,并已经形成相应的观念和行为。各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主公平、平等协商等方面维权护权的社会行为表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民主生活经验和感性体验,他们在校园生活和班级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民主实践欲求,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盲从、不轻信。于是,在政工干部眼里,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难管理;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政工干部的形象越来越疏远,师生之间的交往产生了鸿沟。由于两者间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双方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从而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分歧冲突。
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有别于中学的教学方法,导致成绩下降落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厌烦监督;由于学习内容难度大,丧失学习的信心等等。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短期内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凡此种种,导致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与中国传统教育长期所灌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理念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挫折感。“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心理会导致侵犯行为[3]。学生很容易把不满、怨怼转移到与其直接接触的政工干部身上。对于政工干部而言,他们对职称、职务的晋升以及对个人发展前景的担忧,亦会导致自身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现象,职业倦怠由此产生,以致抱怨领导不理解自己,抱怨同事不支持自己,抱怨大学生不服从管理等等。面对诸多压力,政工干部同样可能会产生对周遭事物的不满,其负面情绪的发泄对象也可能转移到学生身上,由此引发冲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4]然而如果把专制当做权威和威信,必然会导致权力主义的膨胀,此亦为师生冲突的又一根源。显然,武断的政工干部容易导致与学生的冲突,运用权力影响力、以外推力的形式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完成任务的政工干部容易导致与学生的冲突,教育方式一味灌输的政工干部容易导致与学生的冲突,要求太苛刻、过度竞争、擅自给出主观论断的政工干部容易导致与学生的冲突。极端情况下,政工干部甚至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玩“腐败”。评优评先、奖学金、入党、选拔学生干部等在学生看来很重要的荣誉事项,在极少数权力主义膨胀的政工干部手中不过是一颗颗利益博弈的棋子。如此,焉能不加剧双方的对立冲突?
近百年,大学精神依然不外乎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灵魂之所在,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大学精神得以重塑,尊师重教之风才可能再次兴起。正因为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当大学校园神圣、崇高、信仰等价值丧失,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不再对高贵、温情致以敬意的时候,表面上看是大学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其实质恰恰在于大学精神的日趋消亡。要重塑大学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追求博雅的情怀。科学有人文相辅,就可以更加明确其自身的价值;人文有科学支撑,就可以更加严谨。专业教育应贯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应渗透于专业素养的养成。要重塑大学精神,还应给予教师自由研究、自由思想的空间。建议在职称评审,业绩考核方面淡化课题、论文的数量,转而求其高质量,以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避免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促使教师把才华运用于真正的学术兴趣。要重塑大学精神,大学亦应有文化自觉,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蕴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氛围,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潜移默化效果。
在学校里, 教师实际上扮演了两种角色:“组织角色”与“初级群体角色”[5]。前者表现在:接受任务,与学校行政人员打交道,与同事产生互动,领取工资报酬等等;后者指他在育人过程中执行的角色:与学生发生教育互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显然,两种角色形成鲜明的反差:前者是过于程序化、较为冷漠、严肃;后者更重情感化,较为灵活、具体。如果政工干部的“组织角色”的色彩太浓,过多地利用外在权力而不去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或忽略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时,则很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欢迎和佩服,也就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对抗。
因而,适度弱化政工干部“教师”组织角色是减少冲突的良策。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劳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他们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在学校这种社会情景的导引和熏陶下,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弱化“教师”组织角色后,由于师生的互动是平等、直接、全面的,故而当双方因各自的差异可能发生冲突时,也会在一种理性的架构下得到缓解,自然形成化解冲突的平衡机制。
引导大学生领悟学习的内在价值,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把个人的学习活动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开阔视野,奋发进取,避免学习压力的过激困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调节学习心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减轻由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考虑学生就业的客观需要,增加特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动员学生报考第二学位、收获相关技能证书,参加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专业发展上,将政工干部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设置专门的思政系列职称;在政治发展上,及时向组织部门推荐工作突出的政工干部;在科研工作上,鼓励其从事专业研究,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在物质待遇上,落实政工干部各项津贴[6]。还要适时把善于钻研教学科研业务、无心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分流到教学科研或其他岗位。除了学校的内部消化外,高校还可把政工干部输送出去,例如可适当安排政工干部到地方基层挂职锻炼,接受基层考验,提高管理能力,以期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储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工干部要善于把人格力量作为本职工作的基本教育手段,以模范行为“润物无声”的作用,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强化政工干部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提倡“全员育人”的同时,高校政工干部仍然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人格塑造的神圣使命[7]。要有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政工干部对于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具备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倡导政工干部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广泛持久地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科学有效地落实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
高校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政工干部和大学生之间的冲突,对于这类冲突的多样性、隐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组织力量对之研究分析并且加以引导。除了上文所述需要我们长期努力的措施,当然也要运用一些化解冲突的常规手段,如协商、对话、提建议等,从而在短期内避免激烈的破坏性的冲突,以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1]科塞著.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白明亮.批评与反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97.
[3]黄利会.试论大学生网络聊天的动机与现实的冲突及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69.
[4]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5]李书勤.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
[6]向丽君.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分析和出路探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85.
[7]潘宏飞,杨胜才.对高校政工干部师德建设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