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青
(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100088)
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利用专利制度和专利信息,谋求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总体性谋划。企业专利战略对于企业获取技术与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企业应及时制定与实施专利战略。本文拟对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才能体现出来。制定企业专利战略,需要对企业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和评估,通常运用管理学常用的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企业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威胁①,进而确立专利战略目标并制定专利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面临的资源、能力优势和不足以及在当前竞争结构中的地位。
1.企业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威胁。企业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威胁,涉及对企业外部要素环境的评估,侧重于技术环境、政策与法律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就技术环境而言,主要应考虑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以及技术的市场前景和风险,尤其要对相关行业专利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涉及对技术发展潜力、技术成长率、技术重要性等指标的界定,特别是要把握行业、产业技术竞争环境与发展态势。技术竞争环境评价可以重点考虑行业和产业技术成熟度、行业核心技术及其分布、技术同质化状况和技术准入壁垒等因素。例如,分析行业技术变化趋势及其成因,以及影响行业技术变化因素的技术因素及其地区差别,可以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内竞争结构;进行专利信息的地域性、专利申请人和技术构成分析,可以了解行业专利产品和技术的地域分布,掌握行业竞争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行业竞争者的情况。从当前全球技术环境总体情况看,具有技术越来越集成化、技术资源配置日益全球化以及技术研究开发时间越来越短暂的趋向。行业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战略、资源分配和知识产权战略定位具有直接影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和策略也有重要影响。通常,可以通过专利分析方法和其他定量与定性方法加以分析,例如通过分析以下指标评估专利技术竞争的状况和市场环境: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程度、技术发展预测、技术空白点分析、技术结构分析、行业内专利技术变动趋势、同族专利分布情况。以上述技术生命周期、技术空白点分析为例,前者在技术上存在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技术生命周期可以通过有关专利文献和信息的分析加以把握,如通过对一类技术各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引文数量分析,可以明确专利技术的发展态势和变化特点。利用专利地图等手段分析专利技术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技术空白点。
技术环境分析也可以包含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因为市场环境对技术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结构和习惯出现重大变化,企业不及时调整专利战略,将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以美国宝丽来公司为例,在电脑和数码相机普及之前,该公司传统的即时成像技术和产品具有市场优势。随着数码革命的到来,行业竞争结构和市场消费者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该公司却未及时实现专利战略的转型,投向对数码技术的研制和开发,结果导致在2001年不得不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政策与法律环境注重分析国内和国外关于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的状况和发展态势,如国家专利战略的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关于专利资助政策或与专利技术开发有关的技术创新政策、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等。法律环境则涉及对专利执法、专利司法的效果及其影响问题的评估。
就市场竞争环境而言,主要分析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和产业内竞争对手的分布状况、市场竞争结构、技术竞争实力、专利产品的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优势和劣势以及专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
简言之,企业需要考虑产业技术政策、行业竞争状况、市场环境、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文献与信息的检索分析,了解主要竞争对手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动态。无疑,上述外部环境的作用,需要通过企业整合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及其战略安排才能实现。如中兴通讯公司专利战略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认真而全面地分析企业面临的产业环境,进而决定应采取的知识产权竞争策略。
2.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就企业内部因素来说,重点需要评估企业现有的研究开发能力、资金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因素,员工的创新氛围和意识也可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这些因素反映了企业的内部能量,可以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相对研究开发能力)、企业在技术领域中的相对位置(相对专利位置)以及企业在技术领域中的技术组合力量(相对技术强度)等指标加以反映,具体可以分别用相对专利效率、相对技术强度和相对专利数量等数量指标加以衡量[1]。上述企业内部因素重点关注的是企业技术战略的现状,这一点对于企业制定专利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因在于技术战略反映了企业总体战略格局和战略选择定位,决定了企业是采取技术领先还是跟随、模仿型战略模式,它对企业整个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考察企业内部因素时,企业应着重关注技术战略状况,特别是企业目前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技术能力建设情况。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这一能力包含了专利、专有技术、生产技能等其他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无形资源。当然,企业资源状况也是企业内部因素分析中应当考虑的,因为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足够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企业资源作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及其结合,是企业拥有或者能够支配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它可以为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提供足够的“粮草”。
为了保障制定出的企业专利战略能够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企业专利战略的保障体系。在这一保障体系中,企业需要建构完善的专利管理体制,将专利战略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并将专利战略的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同时,建立充分利用专利信息的机制也是必要的。
3.SWOT分析框架下企业专利战略的不同模式。经过上述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与评估,可以利用SWOT模型建构不同类型的企业专利战略。
其一,SO战略,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去获取外部优势的专利战略形式。这类企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表现为研究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雄厚,有条件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该类企业主要适合于实施进攻型专利战略的企业,如基本专利战略、专利网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专利转让战略、专利许可战略、专利池战略、专利诉讼战略、专利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战略等。
其二,ST战略,是企业充分利用内部的优势去防止或者减轻外部环境威胁的专利战略形式。这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实行核心技术突破可以取得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类企业可以实施以进攻为主的专利战略,同时辅之以防御的专利战略,如专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技术公开战略等。
其三,WO战略,是利用外部的机会改进和克服企业内部的劣势的战略形式。这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般,经济实力不够强,在战略定位上应以防御性专利战略为主,如取消对方专利权战略、文献公开战略、利用失效专利战略、放弃专利权战略。
其四,WT战略,是克服内部劣势和减轻或者避免外部威胁的专利战略形式。这类企业比WO战略企业的竞争力更弱,显然应以各类防御型专利战略为主,如取消对方专利权战略、利用失效专利战略、绕过障碍专利战略等。
4.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我国企业专利战略模式。我国企业整体上可以利用上述SWOT分析,进而得出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的整体框架。就我国企业自身的优势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均居首位,在创新成果实施方面也如此,特别是行业中一些龙头企业具有比较深厚的专利积累,拥有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专利方面的劣势则在于,企业整体上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量较少,专利申请质量不高,在国外申请和授权专利不多,而且企业整体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健全。同时,我国企业的专利战略也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为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带来机遇。这些有利因素如:国家保护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为呼唤企业加大专利战略实施力度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外部环境中我国企业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跨国公司利用其占优势的知识产权打压我国企业的态势成激烈之势,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制度和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依靠仿制和模仿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基于以上情况,我国企业整体上的专利战略应是以实行防御型专利战略为主,进攻型战略为辅,同时注重防御型战略与进攻型战略的有机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整体上仍应高度重视模仿创新、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企业专利战略推行应将专利确权和保护与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高度结合,推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同时,应结合我国战略型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发展战略,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部分具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企业为龙头,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核心技术突破,以进攻型专利战略为主,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企业专利战略包含丰富的内容,重点需要明确企业专利战略的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专利实施方案、战略保障体系以及建立监控反馈机制。
就战略目标而言,从企业专利战略的基本内容是运用专利制度的特点和功能探求市场竞争有利竞争地位这一特点出发,以及专利战略依托的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特性,可知企业专利战略的目标应定位于占领市场、控制市场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专利战略目标的确立对于有效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具有关键意义。就战略重点而言,应根据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结合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公司战略目标,予以定位。例如,有的企业科技实力强,专利授权量也大,但专利运营情况不乐观,专利战略的重点就可以考虑改进专利运营状况;有的企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主要面临国外跨国公司在国内基本专利的威胁,专利战略的重点就可以放在突破国外基本专利的封锁,实施外围专利战略方面。对国际化企业而言,战略重点还需要考虑重点部署专利的国家或地区。例如,为占领目标市场和控制主要竞争对手,需要在目标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国家或地区部署专利。以溶胶处理技术领域为例,爱普森公司在日本大量申请发明专利,科宁玻璃公司则将专利部署的重点置于美国本土、英国、德国和法国,这反映了这两家美国公司不同的专利战略重点和策略。还如,华为公司在通信设备领域实行的专用芯片(ASIC)核心技术突破战略也体现了其专利战略重点部署的考虑。公司认为通信设备的研究开发有3个层次:核心层技术开发、专用芯片开发和板级开发。其中,核心层技术开发的剩余技术空间不大,因为该领域核心技术几乎都被高通公司垄断,即使实行绕过战略,也难以真正取得竞争优势。专用芯片开发处于非核心层,这类产品的开发难度要小一些,而且产品规模较大,技术上的突破能够获取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公司将其作为专利开发战略的重点,目前在国内已取得领先地位。
专利战略措施和实施方案主要是指专利战略规划,它需要以专利战略目标为指针,对未来一定期限的企业专利工作予以全面部署,包括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保障。战略保障体系则是落实企业专利战略的基础,包括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管理人员,必要的资金保障和信息网络沟通,乃至企业通过专利宣传教育等形式逐渐培养的知识产权文化。监控反馈机制是企业专利战略体系中的动态调节机制,主要目的是要保障专利战略的权变效应,使企业专利战略的推进随着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的变化而能够及时改进。
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主要围绕企业的产品、技术和市场进行,旨在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化运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专利战略制定需要重视和注意以下问题。
1.提出的课题具有针对性。企业专利战略课题,可以是企业专利管理机构在专利管理工作中针对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态势提出,也可以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在研究开发中针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设想提出,还可以是企业领导基于对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的认识而提出,或者由企业其他部门提出。无论如何,提出的课题应具有针对性,以便通过实施系统的专利战略规划和整体保护,实现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突破。
2.组建合理的专利战略制定机构。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研究人员,为此企业可以组建专利战略制定小组,吸纳企业的技术专家、法律专家、专利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参加,组长由企业主管领导担任,应避免由单一专业或业务背景的人员构成。
3.在制定专利战略时应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自身专利战略以合理的战略定位。企业专利战略总体上可定位于进攻型专利战略、防守型专利战略、混合型专利战略等形式,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4.企业专利战略制定后,在实施中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避免随意做出重大修改。
此外,企业的其他相关战略,如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开发战略、人才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与企业专利战略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协同进行。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具有很多策略,在此主要从实施的路径选择与方法上加以探讨。
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一样,任何产业也存在一个生命周期问题。处于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其专利实施策略的重点、内容应有所侧重,以在产业发展的相应阶段把握技术创新先机,以专利战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产业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引入期、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和产业淘汰期4个阶段,这4个阶段对应的企业专利战略具有不同特点。
在产业引入期,新技术、新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垄断性市场,市场上也没有出现占绝对控制地位的企业。这一阶段,企业围绕新的产业领域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并进行专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能够起到率先占领市场的“先发优势”。为此,企业需要及时跟踪新型产业领域的专利信息与情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对取得的创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和法律保护特点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通常对具有开拓性的技术应及时申请专利,以免被他人捷足先登而陷入被动。
在产业成长期,一些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这类企业专利战略的重点是巩固这种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特别是具有技术开发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应承担引领产业发展的重任,以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在专利战略上以基本专利战略等进攻型专利战略为主要形式,同时注意对产业周边技术的保护,重视运用外围专利战略。这些企业还需要逐步引入标准化战略,在取得核心专利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建立产业技术标准。在产业成长期内,进入该产业更多的企业在技术和经济实力上丧失了先机,在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运用模式上只能以防御型专利战略和跟随型模仿创新战略为主。
在产业成熟期,企业竞争的格局已经非常明显,产业内领先企业形成或正在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凭借产业内核心技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成为产业内的领军企业。这类企业专利战略向更高层次发展,除了巩固核心技术优势外,其盈利模式逐步转移到以知识产权许可费用为重要内容的方向上来,这是以在产业技术领域大量的专利部署为基础的。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这些企业还可以以自身优势专利为基础,构建专利战略联盟。这种形式对我国特定产业内的企业应对国外公司的竞争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产业成熟期内的后发企业而言,则可以通过参与先进企业的合作创新等形式共享创新成果,或者通过许可使用方式获取先进技术的形式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时,后发企业可以通过追踪最新专利信息与情报,寻找产业内技术剩余发展空间,并力图以外围专利战略等形式取得技术上的一定的主动权。
在产业淘汰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核心技术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期,或者其专利保护期在法律上进入公有领域,产业技术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偏好也随即发生重大变化。此时,这些企业专利战略应逐步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针对产业发展的延伸领域、产业升级换代格局,及时把握新兴技术发展动态,以再次把握战略转型机遇,赢得新一轮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先机。例如,摄影行业告别胶卷时代,进入数码时代时,那些及时实施专利战略转型的企业赢得了数码时代的先机,而那些仍固守胶片的企业则丧失了产业战略转型的机会就令人大受启发。产业淘汰期的上述策略,也可以结合自然界中的“血酬定律”加以理解。所谓“血酬定律”,是指动物世界中的一种现象,即在危急时刻有些动物会以牺牲身体局部为代价保全整个生命。在人类世界中也不乏类似案例。运用到产业领域,在产业衰退期,企业应果断地放弃不再具有市场价值和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捕捉新的机会,以创新实现新的市场机会。
以上是从企业所处产业生命周期探讨专利实施策略的。实际上,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内技术生命周期有直接的关联,特别是产业内关键技术、通用技术的衰退将直接导致产业的转型。因此,还可以进一步从企业技术所处生命周期研究专利战略的实施策略。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在国外研究较早。如克恩认为,它指的是技术性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与产业生命周期一样,技术发展也存在产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也较早关注根据技术发展生命周期实施相应的企业专利管理。例如,恰斯布罗斯在2006年研究了如何在专利管理中发挥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作用。其关注的焦点虽然是专利管理而不是专利战略问题,但由于专利战略与专利管理的密切关系、专利管理策略对实现专利战略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值得研究。根据他的研究,在技术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企业为抢夺技术和市场优势而开展专利竞赛,因而存在众多技术的激烈竞争。在第二阶段成长期,技术竞争的结果是主导技术占先,确立了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支配地位。第三阶段为成熟期,第四阶段则为衰退期。他发现企业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考虑技术生命周期问题,特别是没有根据技术生命周期来调整企业专利管理模式[3]。
企业需要基于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确定其合适的专利管理模式和专利战略。具体而言,在技术生命周期初始阶段,技术处于从创意到形成的状态,核心技术和主导技术尚未出现。这一阶段企业专利战略的重点应是强化对技术的创造和技术的专利确权。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还需要注意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整合企业研究开发力量,以求得率先取得技术突破。在技术生命周期成长期,出现了主导技术,取得技术主导地位的企业需要选择技术领先战略模式,逐步将专利技术与标准挂钩,确立在相关产业的技术标准,同时实施专利产业化战略,以专利技术和产品控制市场。对于没有取得主导技术的企业来说,则应重视发现技术空隙,力争在技术发展中获取一席之地。在技术生命成熟期,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专利战略的重点是巩固技术优势地位,以密集的专利部署扩大技术和市场控制范围,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专利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则转移到许可、转让战略以及强化专利技术与标准化战略的结合上来。在技术衰退期,新的技术逐渐取代了现有技术,新技术、新产品出现,消费者消费习惯开始转变。此时拥有主导技术的企业专利战略实施重点,一是加强对专利许可、转让战略的利用,增强企业资金实力,二是适时进行产业技术升级,抓住技术更新换代的先机,为企业实现产业战略转型提供领先技术的支持。
以我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为例,有研究发现我国这方面专利近年出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而且专利的层次和技术性能改进较快,因而可以认定我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处于成长期。比较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如美日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专利数量和登记不断下降,这说明这些国家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产业技术竞争力减弱。基于运用上述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实施专利战略的原理,就我国汽车企业而言,应针对目前仍然缺乏核心技术的现状,确立我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路线图,建立汽车电子学研究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核心技术突破,特别是在底盘与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方面加以突破,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就美日德汽车企业而言,则应当以开发新的核心技术、建立新一代系统为专利战略的主要目标。
1.专利组合的概念及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分析。除专利池战略外,通常意义上的企业专利战略是针对单个的专利实施的战略形式,称为专利竞赛。实际上,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专利的战略性作用,将相互关联的一组专利进行战略性运作,实施专利组合战略,已成为当代企业技术竞争和专利战略实施的新形式。这里的“专利组合”概念,较早见于德国学者克劳斯·K·布洛克赫夫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中[4]。专利组合战略形式较之于单个专利战略能够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国外学者夏皮罗即指出:专利作为企业获取市场优势的基本要素,具有雄厚的专利组合的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5]。
专利组合理论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有学者主张专利组合有基于技术领域、企业、发明人和专利与市场一体化专利组合等4种模型②。有学者解释了为何当前跨国公司大规模申请专利的原因,提出了“战略反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当前技术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创新活动的环境下,尽管企业可能仍出于技术、市场领先或收回成本的传统动机而申请专利,但更多地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申请专利的意义,即通过创建规模更大的专有权利之组合来抵御、降低、对抗外部专利所有人构建的障碍,在增加交易砝码的基础上获得外部技术[6]。有学者认为,专利组合是既有明显区别但又有联系的单个专利的战略性集合,它受制于特定组织的控制,能够产生单个专利所无法比拟的价值。企业兴起的专利组合战略与专利申请活动的不断扩张具有必然联系[7]。还有学者认为,企业战略性地运用专利组合可以在特定技术领域构建和保持技术优势,抵御其他发明者的竞争,在实施防御型战略以及谈判筹码方面也有重要作用[8]。专利组合带来的竞争优势远比单个专利要大。在专利组合实践中,具体有以下两类:一类与专利组合的规模特征有关,是利用专利组合中的专利之间的关联性,整合单项专利的权利要求,形成保护范围更大的专利保护网。具体而言,包括:扩大专利保护范围,旨在减少内部创新;以扩大专有权利的控制范围为基础,以专利联盟等形式吸引外部创新成果加入;发挥专利组合的威慑作用,提高谈判地位和吸收资本能力。另一类是与专利组合的多样化特征有关,它通过专利组合内单项专利的内部差异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具体包括扩大研究开发领域,拓展研究自由度,提高创新成功率;保护不同研究开发技术,防范与技术相关的不确定性;防范未来市场和竞争者不确定性等[6]。国外还有学者认为,专利组合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企业专利的使用率和潜在的价值,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识别核心技术并以此为中心构建核心技术领域专利组合,使竞争对手无法利用专利回避进入市场[9]。
我国学者也有对专利组合的研究成果。例如,有的学者提出了“互补性专利”的概念,认为它是覆盖了众多技术专利的专利组合,在专利组合内单项专利的利用可以增加其他专利的价值,单项专利价值之间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专利在一项大的发明中承担了独特的功能,其使用会增加对其他专利的需求[10]。专利组合被认为是将互有区别但又有关联的单向专利聚合在一起,受到共同控制的专利战略形式。
2.企业专利组合的目的、意义与实现途径。在激烈的技术竞争环境下,企业不断增加专利申请量,本身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表征和反映,也为实施专利组合战略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就跨国公司而言,其每年在国内外部署大量专利,形成了所谓专利丛林。例如,韩国LG集团在我国建立的外资企业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就特别活跃,如截至2006年底,该公司电子分部在我国的外资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2 000件,占当年全国在华外资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近30%。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供的调研报告中也指出,从防止模仿的基本动机到防御性封锁与进攻性封锁动机转移是目前跨国公司专利申请行为的动向[11]。国外跨国公司以大量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策略性地实施专利组合战略,构建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和市场的强劲的壁垒,而且实施专利组合战略的效果,又反过来为更大规模和范围部署专利奠定了技术基础,值得我国企业高度警惕。
企业实施专利组合战略的目的,就是要整合其专利资源,通过将专利战略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专利竞争的差异化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个专利整体的竞争效能,其重点则是“怎样利用有关的专利组合工具将企业的知识或者专利转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12]。根据波特教授的观点,除了自身对成本或者特异性驱动因素具有直接影响外,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影响其他成本或者特异性驱动因素来影响竞争[13]。专利组合能够很好地用于实施专利竞争的差异化战略,形成专利集群优势,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溢价。企业实施专利组合战略,反映了企业运营专利的战略性、整体性。企业通过将具有互补性的专利组合在一起,可以降低竞争对手外部专利对自身构成的妨碍,增加对外谈判的筹码,获取外部技术。专利组合实现了单个专利战略实施难以获得的成效,逐步形成了所谓专利组合竞争优势。以华为公司为例,其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庞大。在与竞争对手较量中,华为公司采取了重点突破式的专利集中战略,将创新资源重点集中于特定核心技术领域,尤其是在交换机领域实行核心技术突破,并且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使该领域的突破成为公司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这种在他人现有技术基础上实行的模块化创新策略取得了成功。华为公司在相关技术的局部领域取得了突破,实现了技术跨越目标,其对专利组合战略的运用就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公司将上述做法和经验称为“压强突破”,体现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局部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与国外大公司抗争中获得局部技术优势的战略考量。
实施专利组合战略可以提升被组合的专利的集群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施专利组合战略带来的规模化优势和多样化优势,是以一定数量的具有联系的专利作为“资本”的。在专利组合战略下,单个专利形成专利集合和集群,构建了一个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技术屏障,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然,专利组合战略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这不仅要求企业应具有相当多的专利积累,而且要求形成相关的技术集群,因此企业实行核心技术突破,并以此构建专利屏障是很重要的。在实践中对专利组合战略的运用,通常需要进行专利组合分析。专利组合的分析方法可以借鉴BCG矩阵分析法[14]。根据国外学者艾恩斯特及弗兰西斯科·那玥恩的观点,专利组合分析可从公司层面、技术层面、发明人层面和市场一体化层面加以展开。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利战略决策,进而确定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专利组合模式。其中关键是建构专利组合机制,包括设立专利组合组织、制定相关制度政策、配备必要资金以及对员工进行专利组合知识培训等内容。在具体的流程管理上则包括建立知识库、进行专利分析和专利组合分析、建立专利组合监控机制等环节[12]。同时,企业实施专利组合战略通常需要建立专利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利分析和专利产品效能的界定,确定整体的专利组合价值。换言之,需要在建立能够评判专利现实或者潜在价值的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专利技术的特点与专利组合模式,进而认识被组合的专利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此外,与企业专利组合战略相比,还有一种类似的所谓专利协同性战略,即通过实施专利协同性管理而实施的专利战略,而专利协同性管理(PMC)是指“将不同企业研究开发出来的相关或互补的专利,放在一个系统中协调使用,以便满足企业发展需求”[15]。专利协同性战略显然与上述专利组合战略不同,因为前者涉及不同企业就相关或互补专利的协同性使用,后者限于企业内对相关专利的组合使用。不过,专利协同战略也不同于专利联盟,尽管它也强调不同企业对相关专利资源的共享,但并不结成联盟,而是可以将自身的专利与不同企业基于专利资源匹配和共享系统内在要求实施不同的专利协同模式。事实上,专利协同管理是通过建立特定的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系统加以实现的。该系统需要先进行专利识别和挖掘,建立相关专利信息库,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对专利协同评价指标进行评估,进而做出拟进行协同的企业和目标专利。
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工程一样,企业专利战略试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有益尝试。2011年4月,我国第一个国家专利战略推进与服务中心在山东泰州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专利战略基层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根据试点工作方案,该专利战略推进与服务中心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开展专利项目审查,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专利管理标准化工程,促进重大专利项目的产业化,为促进国家专利战略积累经验。
在当前激烈的技术竞争、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面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利益娴熟的专利战略运作经验,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仍然显得滞后。加强对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专利战略意识,推动我国企业从战略高度重视专利技术开发和运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前不久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企业制定与实施专利战略,无疑是有效促进专利运用和保护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企业制定与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性将变得更加重要。
注 释:
①其对应的英文为 Strengthening,Weakness,Opportunity 和 Threat,简称为SWOT分析。
②参见 Ernst H..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 g[J].Journal of Engineer Technology Manage,1998 (15):279-308;Ernst H..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233-242.
[1]熊晓琴.彭晓东.基于AHP-BCG矩阵的企业专利战略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4):576-579,585.
[2]Kim B..Managing the Transition of Technology Life Cycle[J].Technovation,2003,23(5):371-381.
[3]曹勇,赵莉,李杨.基于开放式创新环境的企业专利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3):196-201.
[4]Brockhoff K K..Indicators of Firm Patent Activities[J].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1991:476-481,857.
[5]Carl Shapiro,Hal R.Varian.The Art of Standard Wa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1(2):8-16.
[6]刘林青.谭力文.国外专利悖论研究综述——从专利竞赛到专利组合竞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4):7-10.
[7]Wagner PR,Parchomovsky G..Patent Portfolios[EB/OL].[2013-12-04].SSRN Working Papers.http://ssrn.com/abstract=582201,2008205220.
[8]H all,B.H.,Ziedonis,R.M.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1979-1995[J].RANDJ 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01-128.
[9]Poul-Erik N..Evaluating Patent Portfolios-a Danish initiative[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4,26(2):143-148.
[10]岳贤平.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2):166-171,242.
[11]毛昊,孙莹,刘洋.韩资企业专利行为与其跨国母体专利战略问题研究——以韩国LG在华所属乐金公司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9,27(4):554-562.
[12]王玲,杨武.基于中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546-550.
[13]杨晨,朱国军.基于知识增值的企业专利管理战略效应分析科[J].技进步与对策,2009,26(8):145-148.
[14]李小丽.基于专利组合分析的技术并购对象甑选研究——美国生物制药技术型企业的实证[J].情报杂志,2009,28(9):1-6.
[15]商艳艳,徐福缘,陶洁.企业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模式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5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