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论

2014-03-20 06:44易丽昆
武陵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常德市常德文明

易丽昆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湖南常德 415000)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论

易丽昆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湖南常德 415000)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从未来发展来看,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实生态产业,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力;重点管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力;加大生态创建投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吸引力。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一个崭新阶段[1]。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从长远发展看,生态文明竞争力将成为引领城市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湘西北区域中心城市。2005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到2020年把常德建成国家级生态城市的具体实施意见。近十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境立市”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弘扬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生态环境制约的博弈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全面建设美丽常德的新的历史时期,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估价亟待再次认真研究与明确,这对全面实施常德市“十二五”规划任务、编制“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成效

目前,常德市已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39个、生态村331个,生态乡镇、生态村数量分别占全市乡镇、行政村总数的66.8%、22.8%。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命名总数已连续3年名列全省前茅。其中,武陵区、津市市所有乡镇都已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石门县、临澧县、澧县已命名的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数已超过乡镇总数的80%。此外,还创建了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60多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100多个。城市规划区绿地率达39.01%、绿化覆盖率达43.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1平方米,且三项指标均呈较快增长态势,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一)生态理念广泛传播

近年来,常德市以“环保世纪行”“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生态环保宣传,倡导清洁生产、低碳生活,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并坚持定期发布城区空气质量日报、水环境质量月报,扩大广大市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同时,以“环保世纪行”为平台,常德日报、常德电视台、常德政府网等市内6家主要新闻媒体,定期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曝光环保问题,提高了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二)生态工程快速推进

常德市农业面源污染初步控制,生态恢复与治理成效明显,环境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引导资金1 000万元,重点整治农村环境,收效明显。全市共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2.3亿元,围绕“四清三基两统一化”目标,配套建设垃圾清运设施,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清整沟渠堰塘,整修道路,配备村级保洁员,建立长效保洁措施,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逐步得到改观。认真落实大气保护圈制度。在确定的300平方公里大气保护范围内,大力推进“煤改气”,淘汰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210座,完成35台燃煤锅炉改造,城区17条公交线路的近200辆公交车、90%的出租车用上了天然气,城市居民家庭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1.38%。

(三)生态安全有效保障

常德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完善了饮用水源保护、医疗废弃物和有害废弃物安全处置措施,以柳叶湖、穿紫河为突出重点,加强城市水体污染治理;成立“中科院水生所常德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水体污染问题,探索采用生物技术,改善城乡水体水质;强化城市治污设施建设,建成了全省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大批对生态破坏严重的矿洞、煤窑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关闭了石门雄黄矿区2家重污染企业,争取资金2 600万元,进行老污染源治理,并启动土壤修复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最近三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左右,达标率稳定在90%左右;空气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2012年平均浓度分别比2005年下降4%、15.2%;流经常德的沅水和澧水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Ⅲ类之间,在全省四大水系中是最好的;全市重污染行业比重不大,环境风险较小,多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为全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生态经济雏形初现

常德市生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1.34千克、24.31千克下降到2013年的1.54千克、6.01千克,分别下降92.8%、75.3%,排污强度从高到低排名,由全省最高降为全省倒数第三。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明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建立粮油、养殖、园艺三大循环农业示范产业;建立水稻、油菜、西瓜、柑橘等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面积达到2.33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到288个,在全省领先;实施禁投养鱼、规范珍珠养殖,全市543座小Ⅱ型以上水库均纳入了“禁投”范围,累计压减珍珠养殖面积20多万亩,大部分水库水质开始好转。生态旅游优先发展。先后实施“两区一园”保护项目7个,壶瓶山、乌云界等4个自然保护区,桃花源、嘉山等2个风景名胜区,太阳山、河洑等10个森林公园得到重点保护和建设。积极申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岩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完成了壶瓶山、乌云界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界以及西洞庭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工作。

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常德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了常德城市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品质。

二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尽管常德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比较明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较好,但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必须深入分析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看,常德市建设生态文明仍然面临着以下一些迫切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生态经济发展难度较大

从整体来看,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矛盾,还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块。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 264亿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 629元、20 799元,增长12%和9.6%。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要扩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的重点仍然在工业。但常德市12大优势产业中,林纸、纺织、铝材、电力、建材、医药、盐化工等行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主要污染负荷集中在火电、造纸、化工、采矿、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前三位的行业是造纸、纺织和化工行业,占总排放量的86%,其中造纸行业就占了50.1%;二氧化硫排放前三位的行业是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造纸,占总排放量的82%,其中电力行业就占了46.7%。由于这些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大,实现转型升级很难。对高耗能占很大比重的产业一下子进行强度较高的治理,客观上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机地将二者协调起来,让“鱼和熊掌兼得”,在强有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二)生态质量修复障碍较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常德成为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目前的生态修复投入机制、工作措施只能在小范围示范,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一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劳动力无力长期沤制、施用有机肥,使得一方面原来可沤制有机肥的有机废弃物无法综合回收利用,反而成为农村土壤、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另一方面只能通过施用复合肥来代替有机肥,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生产力的退化,又加剧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如原有的旱厕被改造成水冲式卫生厕所,使得可回收沤制有机肥的人体排泄物直接排入外界环境中,而分散式污水处理远未跟上,造成污染。三是农村养殖业未规范发展,一些养殖企业在选址建设初期未经过环保论证,不仅选址上存在问题,而且污染物处理措施及效果不佳,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此外,大水面禁投亦未根本禁止,江河流域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群众对治理大气污染的诉求日渐强烈。

(三)村镇生态创建动力不足

生态创建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和稳定的投入机制。创建一个生态村、生态乡镇,至少需要投入数十万元。创建之始,国家对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分别补助100万元和50万元,但后来这笔资金调整为集中连片整治投入,于2008年取消了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市县两级财力又有限,基本上没有针对生态创建的专项投入,导致乡、村创建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四)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培育任务艰巨

近年来,常德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虽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意识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但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生态环保意识还停留在“浅绿”阶段[3]。从普通市民来看,尽管普遍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往往存在与己无关的思想,在生态保护志愿活动、节能减排活动、环境污染监督、环境保护开展等方面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城市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脏、乱、差现象;在一些街道及居民小区中,对环境工程及公共设施的破坏还时有发生;城市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看,工作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决策行为。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速、轻发展质量,重形象工程、轻环境影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利益而追求盲目的经济高增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如在缺少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估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等。这些都将对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三 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前瞻性理论和科学规划。常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建设,形成政府、企业与民众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同时促进生态产业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生态重点问题管控、生态创建提速、生态文化营造,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做实生态产业,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生态产业发展将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4]。要建设美丽常德,实现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目标,必须发展现代生态产业。结合常德实际,要实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力驱动,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良性循环。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生态化。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促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低技术含量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重点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绿色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形成生态资源大开发、大保护、大建设的生动局面。

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农林优势产业,提高粮、棉、油、畜禽、水产、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强茶叶、烟叶、柑橘、葡萄、花卉苗木、经济林等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业,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格局,把桃花源、柳叶湖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把常德建成以文化休闲为特色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

(二)重点管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如饮水不干净、空气不新鲜、食品不安全、环境不舒适等,必须下决心切实解决以上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加强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魂。水环境是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常德最大的市情就是水情,建设美丽常德必须保护好水环境。最关键是要保护好城乡饮用水源;确立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切实搞好黄石水库、五里溪水库的应急备用水源储备,抓好汉寿县城饮用水源改为地表水改造工程建设;将集中供水的大中型水库、湖泊、河流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关闭保护区内排污口,明确监管责任,严格监管。常德的缺水主要是水质性缺水,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坚决落实禁投养鱼和珍珠养殖措施,解除大中型水库和湖泊承包经营合同,收归公有。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目前,我国有4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其中1/3的城市空气被严重污染。从常德来看,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还是可以的,但大气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尤其是从2014年元月开始,常德市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臭氧、CO三项指标,空气质量达标率有所下降,因此,要重点抓好城市大气保护圈建设。扩大城市大气保护圈范围,以高速环线外延1公里为范围,取缔圈内实心粘土砖瓦厂和藕煤加工厂,强制淘汰1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对1蒸吨以上生产锅炉逐步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圈内餐饮行业一律实行“煤改气”,逐步安装油烟净化装置;鼓励城区居民生活“煤改气”;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出台建筑施工扬尘管理办法,强化监管措施,减少建筑施工扬尘污染。

持续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常德市农村面积和农村人口均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没有农村生态环境的大改善,就没有全市生态文明的大提高。要着力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扎实推进既定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实现“五个没有”,即房前屋后没有零星垃圾、集镇墟场和村内没有散放垃圾、公路沿线没有散落垃圾、河库塘渠没有漂浮垃圾、田间地头没有有害垃圾。农村养殖是污染的源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德市要重点抓规模养殖,养殖场建到哪,沼气池就建到哪,基本达到“一个养殖场,一个沼气池,一个生态园”。

(三)加大生态创建投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

绿色常德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并在资金、技术、用地、税费、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制定国土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节能减排、森林碳汇等扶持政策。加快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调整财税政策,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引导绿色低碳产品生产。深化价格改革,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商品化。加大财政对绿色常德建设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实施。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绿色常德建设。健全金融支撑体系,积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加强生态建设、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投融资服务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吸引力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价值和文化的更新。传统工业化道路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对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发展的价值、方式和目的。发展不应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化,也是人类发展文化价值的提升,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用文化去教育人、熏陶人,用制度去警示人、引导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全面创建生态制度文化。人性如水,制度如渠。创建生态制度文化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的根本保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绿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建设绿色常德的现代生态文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全市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

加强绿色文化载体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美誉度高、传播功能强的标志性绿色文化设施,完成各区县(市)图书馆、艺术馆、档案馆、博物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和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绿色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电影放映服务网络、基层文化阵地等项目建设,实现绿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澧县城头山世界自然遗产,汉寿西洞庭湖河湖国际重要湿地,壶瓶山、乌云界自然保护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太阳山、夹山、花岩溪等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如汉寿县丰家铺乡铁甲村鹿溪敞口堂屋群、德山苏家渡古名居、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翦伯赞故居、漳江镇宋教仁故居等地)在承载绿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树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旨,加大绿色常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共建美丽常德、共享美好生活活动,增强全民绿色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导入“生态公民”理念[6],开展美丽区县(市)、美丽街镇、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美丽校园、美丽工厂、美丽军营等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创建和宣传推广,形成绿色示范引导效应。强化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绿色生态文化,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常德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每年“世界水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湿地日”“野生动植物保护月”“爱鸟周”“观鸟节”“白鹭节”等为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广大市民的绿色发展意识,使绿色发展成为全民的意识、全社会的行动。引导各级机关、学校、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一批绿色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单位,提高城乡居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和中小学绿色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

大力弘扬本土绿色文化。围绕穿越时空的城头山远古城市农耕文化、体现常德精神的善德和合文化、向往美好生活的桃花源田园文化和以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标志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文化、以湖南汉寿西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湿地生态文化等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资源和优势生态资源,创作一批具有常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生态文学、影视及其他艺术作品,扩大业界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

[1]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报,2001,9(2):86-90.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3]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2.

[4]杨伟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1.

[5]马建芬.生态文明及其实现途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1(5):113-115.

[6]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题基础[N].光明日报,2008-11-11.

(责任编辑:田皓)

F062.2;F061.5

A

1674-9014(2014)06-0024-05

2014-07-17

易丽昆,女,湖南石门人,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和科技哲学。

猜你喜欢
常德市常德文明
常德市武陵区实验幼儿园
请文明演绎
《扶琴》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漫说文明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