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叟
丁平安老师约我去东上海大酒店吃饭,我知道,那是品尝老浦东菜的美食道场, 品尝了草头干、辣白菜、熏鱼、大蛋饺、大百页包等,大家不住点头称赞。丁老师对我说:“今天介绍一位厨师给您。”一位瘦瘦的厨师应声而出,自我介绍:“我叫陆维杰,是这边的厨房主管。”我朝他点点头,转向丁老师:“丁弟?”上海话中的“丁弟”,谐音“丁蹄” (枫泾古镇的特产),是对“丁门弟子”的戏称。丁老师笑一笑表示默认。
陆维杰
1978 年生于上海,2000 年入行,师从粤菜名厨姜介福。现任东上海大酒店厨房主管。
成长过程中又受到姚福原、丁平安等大师教诲,成为上海老味道的传承人。同样的食材,通过不同的方法烹制,并能得到客人的首肯是他工作中最大的幸福。
2006 年获得“味道中国” 电视烹饪大赛金奖。2009 年以“菠萝咕噜肉”获得浦东新区迎世博烹饪大赛金奖。
小厨师不简单
陆维杰从职校毕业后,到如意酒家实习。因为从小长得瘦小,父母对于他选择厨师这个行业略有微词,但他还是坚持走上了这条路。学艺阶段并不轻松, 刚开始的时候打荷、切配、排菜样样做, 看着人家在炉灶上风风火火的,他也盼望着能早点上炉灶做一个真正的厨师。因为平时工作努力,半年后就正式开始切配工作。为了能早日走上炉灶,有些客人来得较晚,他一般都不去打扰休息的厨师们,自己悄悄地切配、烹饪、排菜。就这样,从简单的小炒到后来的工夫菜,加上勤奋钻研,一年后终于走上了炉灶,圆了自己的厨师梦。至此, 父母也就不再反对他所选择的事业, 更多的是鼓励和认可。
2000 年陆维杰进入东上海大酒店,正式上灶台工作。东上海大酒店的总经理兼总厨姚福原是国家级高级技师、浦东新区烹饪协会法人会长、国家级技能考评员。姚大师出生浦东,是地地道道的浦东人。他所做的老浦东菜脍炙人口,特别是“浦东老八样”,系老浦东菜、老上海菜的活化石。陆维杰来这里工作,真是如鱼得水。有一次,他问姚大师:“我们这边的蛋饺、肉圆怎么这么好吃?”姚大师呵呵一笑:“这鸡蛋是崇明草鸡所生,所以蛋饺蜡黄, 看看也高兴。肉馅里还有不少冬笋丁, 当然好吃啰 !百页包包好后先炸一炸, 不必炸透、炸脆,这样烹饪时就不会裂开来了,也更‘挺括,所以卖得这么好。” 师傅朴实的几句话令小陆受益匪浅。
1843 年上海开埠以来的近现代上海味道,就是从浦东老味道起步的。而浦东老味道又由许许多多像姚福原这样的浦东人、餐饮界的“大佬倌”传承下来,使之发扬光大。
传承和创新
我问小陆有什么好作品,小陆有些羞涩:“我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 天天跟着姚大师、姚大哥(姚福原儿子姚骏斌)做着大家欢喜吃的老浦东菜。” 在我一再催促下,他才说了两个菜。为了能有更突出的表现,他开始研究菜肴的创新,因为再好的菜肴,客人也不会一直吃下去,再花俏的菜单,客人总有看厌的时候。研究新菜就是让同样的食材有不同的味道。传统的咕咾肉,改良成了菠萝咕噜肉。选取上脑肉250 克和菠萝为主料,淀粉125 克、黄酒25 毫升、糖75 克、盐5 克,再加上蜂蜜25 毫升和适量白醋,配以柠檬、青红椒和西红柿等。上脑肉洗净切寸块,加少许盐和料酒腌拌15 分钟;用西红柿熬制番茄酱,配以白醋、糖、盐、料酒制成酱料; 然后将腌制的上脑肉块在鸡蛋液中拌匀,再均匀地裹上淀粉,入油锅炸至微金黄再复炸至金黄,沥油待用;蒜末爆香加入调好的酱料,大火熬出香味,放入菠萝和炒好的青红椒,倒入肉块炒匀, 用水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和蜂蜜翻炒均匀,挤入少许柠檬汁即可。这道菜融入了一些西餐的做法,酸甜可口,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我又鼓励他说:“很好,这是改良粤菜了,大概是向姜大师学习时想到的吧。还有什么吗?”
他说:“2004 年在杭州吃了一次东坡肉,虽然口感上佳,但油腻的肥肉很难让大多数人接受,大多数人也就是吃一次名气吧。回来后便对东坡肉做了少许改良。在原有的烹制方法基础上,选用了肉质略精的五花肉,为了让肉的齿感更紧致,加入了烤的步骤,分离出更多的油脂,再加以烹制。这样,吃起来也更健康。”
丁弟的体会
我说:“作为一名‘丁弟,总有一些跟着丁老师做菜的轶事吧?”
小陆说:“丁老师的教导无微不至, 无所不在。有一次考试要我做鹅掌扒广肚,这两种食材比较难找。后来在熟食店买到鹅掌,但广肚一直找不到。丁老师教我用上等肉皮代替。他还告诉我,其实很多食材都可互相替代,只要烧法得当,也可以达到效果,还可以不断改良创新。”
步出东上海大酒店,我问陆维杰: “老爸、老妈现在不怪你了吧?”小陆说: “作为偏年轻一代的厨师,受到粤菜和西餐的影响,我越来越多的菜肴偏向年轻一代的口味,同时也迎合了老食客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以前刚入行时憋着一口气,想让父母为自己骄傲,现在看到客人能大口满意地品享美食,这才是让我心底最欣慰的。”endprint